《菱电电控-国内电控系统领军企业引领实现国产替代-210830(3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菱电电控-国内电控系统领军企业引领实现国产替代-210830(31页).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EMS 是汽车电控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包括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传感器和执行器三个部分。EMS 是以 ECU 为控制中心,通过安装在发动机和整车上的各类传感器(如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氧传感器等)检测发动机的相关工作参数,根据发动机控制策略和标定参数,通过各类执行器(如喷油器、节气门、点火线圈等)精确地控制燃油喷射量、进气量、点火提前角等,使发动机运行在最佳状态,实现最佳动力输出及驾驶性能、最经济的燃油消耗和符合法规要求的尾气排放。EMS 设计应对变量多、难度大,需要在试错中不断迭代,并需要应对新功能增加的挑战,在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是汽车车体
2、电子控制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技术。发动机管理系统是多变量多目标折衷优化且边界条件多变的控制系统,导致控制程序非常复杂,且随着国家法规对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油耗的不断降低,EMS 需要控制的参数越来越多,设计的复杂程度将成倍增加。EMS 的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需要尽可能地预见所有工况,可能面对数百万种设计参数与工况的组合,但是遗漏在所难免,因此 EMS 设计过程需要通过试错不断进行技术迭代。而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控新功能不断增加,尤其是众多新型 ADAS 功能的加入,EMS 设计所应对的任务在增加。如果没有 EMS 厂商的介入与支持,其他车体电子控制系统以及混合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将无法发展。
3、EMS行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壁垒。EMS 技术积累和进步以及产业化的实现需要长期大量的人力及资金的投入。国内从事 EMS 研发的企业较少,能够取得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跨国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厂商起步较早,且由于技术门槛、产业化壁垒都很高,因此 EMS 市场主要由跨国 EMS 厂商占据。比如德国博世及其控股子公司联合电子、德国大陆、德尔福及苏州奥易克斯等公司。国内 EMS 厂商技术不断突破,尤其在商用车领域。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已基本掌握传统内燃机发动机的开发与制造的核心技术,掌握了手动变速箱技术,整车集成及控制技术明显提升
4、。以菱电电控为例,公司长期将研发聚焦在先进 EMS 控制技术和混合动力电控系统控制策略研发上,重点研发了缸内直喷发动机管理系统、阿特金森发动机管理系统、BSG 电机控制器、功率分流式控制策略、增程式电动车的控制策略、混合动力汽车的 OBD 控制策略、自动启停控制策略、制动能量回收策略等发动机高效化、电动化、混动化的控制技术,为未来国产化做了较好的技术储备。对核心骨干的持续激励是技术支撑的保证。公司自 2005 年成立以来对软件核心技术骨干进行持续的激励,上市后也进行了股权激励,保持了核心技术骨干的稳定。除梅山灵控为公司的员工持股平台外,公司于 2021 年 7 月 17 日发布 2021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对公司 221 人进行股权激励,合计 239.83 万股的限制性股票,占到公司股本总额的 4.65%,其中核心技术人员田奎与郭子江分获 4 万股,分占本次授予总量1.67%,预留比例为 20%。此次激励涵盖范围较广,涉及 221 人占公司员工数 43.94%, 2017 年之前入职员工或者大部分技术人员都被包含,体现本次激励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