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PAC:2024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现状和地方实践经验研究报告(6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DPAC:2024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现状和地方实践经验研究报告(65页).pdf(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现状 和地方实践经验研究报告 2024 年 1 月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1 摘要到 2023 年底,我国已连续开展七轮国家医保药品谈判,超 400 种创新药品通过谈判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显著提升了创新药物可及性,增进患者健康福祉。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谈判药品落地工作,陆续发布多个文件推动落地工作,以确保患者真正买得到、用得上谈判药。为全面了解谈判药品落地情况,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对谈判药品的落地情况进行了分析调研,形成本研究报告。本报告以 2022 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协议期内谈判药
2、品中 260 种符合条件的药品1为研究样本,以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国家谈判药品配备机构查询”2为数据源,对谈判药品的医疗机构配备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 2021-2022 年两批谈判药品落地速度的差异。同时,报告剖析了谈判药品落地链条尚存的堵点,并梳理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地方落地政策,以期进一步畅通谈判药品落地“最后一公里”。报告关键发现如下:落地情况分析:在各级医保和卫健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谈判药品的医疗机构配备情况稳步提升,但总体配备水平依然较低,新谈判药品落地更加困难 近年来,各地医保和卫健部门在国家指导下不断完善谈判药品落地工作,一些省市在落地政策措施上做出了积极大胆的探索。从 2
3、022 年 6 月到 2023 年 9 月,各批谈判药品在我国医疗机构的进院数量均持续增加。然而,谈判药品总体配备水平依然较低,截至 2023 年9 月底,260 个样本谈判药品在全国三级医院覆盖率3的中位值为 7.8%(261 家),约 60%的样本药品仅覆盖不到10%的三级医疗机构。值得关注的是,谈判药品数量的持续增加使医疗机构在用药目录管理和临床用药管理上面临的挑战随之加剧,对配备使用谈判药品的态度更加保守谨慎。2022 年批次样本谈判药品(84 个)执行后的落地速度显著慢于 2021 年批次样本药品(66 个),两批药品落地半年后的进院数量中位数分别为 114 家和 235 家,三级医
4、院覆盖率中位值分别为 2.5%和 5.4%,新谈判药品落地更加困难。落地堵点分析:谈判药品的进院、处方、支付和“双通道”供应环节尚存在六项主要堵点 一是医疗机构尚未普遍建立与医保谈判相适应的药事会制度。药事会召开慢、经地方医保卫健部门多次督促后才召开、个别医院甚至多年未召开的现象广泛存在。以我国南方 1 样本药品选取条件为:从获批上市到首次医保谈判时间不超过 5 年,且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中有数据公示 2 该平台信息由相关药品生产企业自主申报,由于各企业报送口径不一和潜在统计误差等,可能与实际配备情况存在一定偏差;数据仅反映药品配备情况,据了解部分药品的配备信息也包含临时采购 3 药品的三级医院
5、覆盖率=药品已进入的三级医院数量/三级医院总数,全国三级医院总数按照2022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截至 2022 年末共 3523家计算 2 地区某省为例,2022年版医保药品目录落地后,截至 2023年 10月中旬全省 137家主要三甲医院中仅有约三成医院召开了新药会。二是医疗机构药品品种数量管理导致谈判药品无法得到“应配尽配”。对于已召开药事会的医院,多数存在进院新药数量受到不合理限制的情况,未能实现对谈判药品按需“应配尽配”。医院用药目录品种数控制是导致新药进院数量受限的首要原因。随着谈判药品数量逐年增加,医疗机构面临的药品总数控制压力加剧,新药进院的窗口被进一步压缩。以
6、北京、上海、广州等 18 个重点城市为例,2022 年批次样本药品(78 种,不含罕见病药品)落地半年后,重点城市三级综合医院(含大型肿瘤医院)平均仅配备了约 11%(约 8 种)。三是医院绩效考核和医保费用管理影响药品按需使用。谈判药品进院后,依然有部分政策对临床按需开具处方造成制约,包括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次均费用增幅、医疗收入增幅、基本药物占比和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考核,以及医保费用管理方面的医保总额控制和DRG/DIP 支付政策。在这些政策因素影响下,部分医院出现了限制单张处方金额、限制药品用量、停用高价药品、纳入医院用药目录后迟迟不采购等现象。四是部分地区高值谈判药品门诊保障存在缺口。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