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6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院: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67页).pdf(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2022 年 9 月封面.indd 12022/9/26 15:33:51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i概要.1一 黑土地地表赋存环境现状.6(一)区域地形地貌.6(二)自然生态条件.8(三)农业水资源状况.12(四)区域环境质量.13二 气候变化与水热条件.15(一)气温持续上升,增暖趋势明显.15(二)降水小幅增加,时空不均衡性加大.18(三)太阳总辐射强度下降,时空差异性明显.20(四)气候变化影响黑土地开发
2、利用.22三 作物种植与粮食生产.25(一)作物种植结构.25(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27(三)粮食产出与供给能力.30四 农田设施与科技能力建设.33(一)农田基础设施.33目 录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ii(二)科技支撑条件.35(三)保护性耕作技术.36五 黑土地土壤性质及退化状况.39(一)土壤有机质含量.39(二)土壤养分状况.40(三)土壤容重与土层厚度.44(四)土壤侵蚀状况及趋势特征.46六“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进展.50(一)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重要进展.50(二)黑土地保护技术重大应用示范.52主要参考资料.63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编写组.65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
3、告20211“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是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于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养好黑土地”的指示精神,2021 年 3 月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科技会战面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针对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需要破解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示范,致力于形成用好养好黑土地的系统解决方案。为了让公众更加科学系统地认知黑土地,了解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与创新模式,中国科学院总结“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主要成果,编制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年度报告,介绍东北黑土地基本情况,总结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要科技进展
4、与成效。2021 年度报告重点介绍东北黑土地的自然生态本底状况,分析黑土地开发利用水平及支撑能力变化,介绍黑土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退化特征,报告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要进展。主要内容如下:黑土地自然生态本底特征东北黑土区呈现中部平原、三面环山的盆地状地形,区内山地、平原、丘陵和台地分布面积相当,94.84%耕地分布在平原及坡度 7以下的区域。其中:9.81%的耕地分布在坡度低于 0.25 的平原地区,21.16%的耕地分布在0.250.5坡度带,22.13%的耕地分布在0.51概 要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2坡度带,17.46%的耕地分布在12坡度带,9.45%的耕地分布在23坡
5、度带。坡度大于 0.5 耕地存在土壤水力侵蚀风险。东北黑土区生态条件优越。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20 年底东北黑土区森林面积 4526.41 万公顷(67896.15 万亩),湿地面积 769.39 万公顷(11540.85 万亩),草地面积 1879.49 万公顷(28192.35 万亩)。它们既是黑土地成土与演化的物质基础,又是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本底条件。但是,森林和草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其保育黑土地的功能有所 降低。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过去60 年平均气温增速 0.31/10 年,10积温已由 20 世纪 60 年代的2830增加到现在的 3250。降水量小幅
6、度增加,但降水时空分配的不均衡态势加剧,干旱与洪涝灾害风险增加。气温的升高使得农作物潜在生长季延长和适宜种植区边界北移,近 60 年作物潜在生长季平均延长速率为 1.7 天/10 年,玉米种植适宜区北界向北移动了 156 千米。黑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自 20 世纪初大规模移民和大范围土地垦殖以来,东北黑土区农业开发利用强度持续上升,突出表现为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和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强度加大。东北黑土区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扩张,并形成了“粮食主导”的农业种植格局。到 2020 年,东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 2865.5 万公顷(42982.5 万亩),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93.3%,水稻、玉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