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根据会计准则制定的一种财务会计处理,旨在捕获企业未来可能产生的所得税收益,以进行财务会计和报表披露。本文从定义、形成条件、会计处理、会计报表披露5个方面,探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处理;会计报表
1、定义
根据会计准则第40号规则“递延所得税资产”定义:“企业运用有关财务会计原则预计由于先前未计入价值的所得税优惠和未纳税损失可以得到的未来所得税减免的前提下,有权获得的未来可能产生的所得税收益”。
2、形成条件
(1) 就企业已发生的实质性经济活动,其收入、费用和税前利润均未受到“未来可能的所得税减免”的影响。
(2) 具有获得“未来可能发生的所得税减免”资格的条件。
(3) 企业使用“按照会计准则所列的形式和顺序立即计入价值的税前计算法”,以估计未来可能发生的所得税减免。
3、会计处理
(1)期初需据实计费
当企业确认应当建立递延所得税资产,则应当根据其所得税法进行估计取得有关减记,以确定应当建立的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一旦建立,企业将不得进行改变。
(2)期间损益需及时调整
当企业确认应当建立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所得税法的变动更新其已建立的费用,并将调整后的费用反映到期间损益表上,以体现实际情况。
(3)期末未使用不需计提
当企业判断所得税资产未被使用,需要在其财务报表中取消其计提。在企业报表年度结转时,根据有关判定,若所得税资产未被使用,企业应取消其计提。
4、会计报表披露
(1)资产负债表
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企业,其资产负债表应记载其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价值。
(2)期间损益表
除在期初计算建立递延所得税费用外,还应当反映期间变动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3)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
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企业,若未来可能发生的所得税减免受到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应当承担相关披露义务,准确反映不确定性的影响,并向投资者提供必要的解释,有效识别相关风险。
5、结论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企业未来可能产生的所得税收益,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当企业确定应当建立递延所得税资产时,该资产既可由期初据实计费、期间及时调整损益,也可期末取消计提;若存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企业应当及时披露投资者,有效减少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