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风险是指当隐藏在某种金融信用交易背后的事件使双方当事人都完不成义务时所面临的风险。通俗来讲,违约风险是一方无法按照另一方的期望履行协议时所带来的风险。对金融机构而言,违约风险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利润、投资组合和金融活动中切割出来,并再现在其它地方记录。

一般来说,违约风险可能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偿还能力方面的风险:
1、收入不稳定:大多数时候,当事人的经济活动伴随着经济活动或政策改变而发生波动。例如,失业率上升可能会导致贷款者无法偿还利息和本金;
2、不可抗力:例如,贷款者因疾病、意外事故或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而丧失工作和收入;
二、信用风险:
1、信用质量:一些贷款者信用表现不佳,有长期偿还贷款的想法,但不能实现,从而导致违约风险;
2、信用状态变化:贷款者的信用状态在贷款期间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偿还能力的下降从而引发违约风险。
三、法律风险:
1、市场环境变化:政府可能会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或政策,影响当事人按计划完成义务。例如,法律可能授权对当事人受到贷款抵押而强制执行,导致当事人无法履行义务;
2、管理风险:有时候,当事人可能因为管理流程或过程漏洞而无法履行义务,例如,当事人无法按时缴纳税款,或者当事人无法支付或催讨账款。
四、市场风险:
1、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可能导致当事人无法按照预期的利率进行还款,从而引发违约风险;
2、流动性风险:在紧急情况下,把偿还贷款变得困难,从而出现违约风险。
总而言之,违约风险是一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产生的特殊风险,它反映在贷款人和融资人之间的信用状况,对于两方而言都会产生严重的投资风险,根据不同的违约风险因素和控制方式,也会对金融服务的可行性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违约风险,金融机构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如进行详细、完善的客户信用尽职调查等,在建立贷款实施过程中予以平衡、严密控制以及审慎决策,拟定合理的经济风险管理理念,有效避免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一个合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降低违约风险,提高信贷能力,提升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