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地使用权划拨?
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在中国大陆土地制度下,国家将未开发用地(如山林湖泊、农田、沙洲、滩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转让给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用于建设或其他合法用途,划拨土地使用权,授予划拨对象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分类
1、按使用权划拨的对象不同,可将土地使用权划拨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划拨两种。
(1)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从国家土地资源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将国有土地资源转让给林业局、农业厅等地方政府归口管理的政府部门使用的行为。
(2)集体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从地方集体管理的土地资源中,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土地改革实施细则转让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2、按使用权划拨的内容不同,可将土地使用权划拨分为转让和出让两种。
(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将政府部门或集体组织、企业拥有的临时性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政府部门或集体组织、企业使用的行为。
(2)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将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给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并向其收取对应费用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划拨的意义
1、保护未开发土地资源,提高未开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国家将未开发用地作为公共资源,通过将未开发用地的使用权划拨,集中优势资源,有效扩大了就地开发的范围,从而实现有效利用未开发用地资源,并改变单一区域的开发土地资源的集中分布状态,有效保护未开发土地资源。
2、科学与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
通过将未开发用地资源划拨给其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使土地资源分布更加科学和合理,形成较为系统的经济布局,同时,也满足土地资源的流动性和可配置性,改变单一的土地资源使用状态,从而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
3、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协调持续发展。
土地使用权划拨可以有效控制各类开发活动在特定区域内的投资和开发,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经济和社会配置结构,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协调持续发展,提高了当地出口竞争能力,也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
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制度安排
1、实施土地使用权划拨前,必须经过详细的专家论证,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在土地使用权划拨前,必须对划拨的土地用途及对划拨后的土地影响进行详细的科学评价和论证,以保证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