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兑是一种金融术语,是指某一方(叫做承兑人)同意在收到勾稽或汇票(称为承兑凭证)时向另一方(称为出票人)支付款项,即使出票人没有履行金融合同中规定的条件也不例外。这种行为被称为承兑。

要认识承兑,必须搞清楚其参与者的角色——承兑人和出票人。承兑人是被授权在发出承兑凭证时支付款项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如果承兑凭据是一张汇票,则承兑就是支票的银行同意支付给被持有人的金额。而出票人则是将凭据投入使用的另一方,通常是一项金融合同的债权人或义务人(如一张票据的借款人)。
在承兑期间,付款有两种可能:无条件承兑和条件承兑。无条件承兑意味着出票人的承诺由承兑人来保证,承兑人会根据约定规定无条件支付款项,其权利受到承兑凭证所载明的期限的限制;条件承兑则证明,在支付之前,出票人有义务完成特定条件,而这些条件是承兑人才能支付款项的前提条件。
对商业银行来说,接受承兑的最大好处是保护其利益,确保资产安全,因此,在商业银行中,承兑是一项重要的业务形式,银行有义务对相关业务的确认和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在承兑过程中,承兑人必须与出票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考虑出票人的实际支付能力,明确跟踪款项的流向,审查承兑凭据的合法性,以及在支付款项前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包括尽可能地限制承兑风险。
另一方面,出票人也必须谨慎对待承兑过程,将其承兑交易进行有效的预定,建立适当的审查和检查程序,包括对款项来源的追溯,以及拥有充分的担保以确保支付条件等可能具有潜在风险的承兑交易等。
因此,无论是对承兑人还是出票人而言,只有通过严格的合规机制,才能确保承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总之,承兑是一种金融术语,用于描述一方(称为承兑人)在收到勾稽或汇票的情况下支付款项,它既可以是无条件的,也可以是有条件的,为了保护各方利益并确保交易的质量和安全,双方应根据承兑凭证的性质而实施有效的审查和检查。
承兑是法律术语,它是指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作为商业合同中的一方)发放书面支付指令,而该支付指令发出方承诺采用支付方法(如支票)并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钱作为偿付款项,以购买服务或商品,或满足其他形式的合同条款或协议。也就是承兑人接受和承认另一方的付款指令,并尊重这一指令,从而有效地清偿债务,兑现到期债务的行为。
一、定义
承兑,指的是当事人或者发生债权关系的双方,在债权和债务得到满足前,将某一债务兑现为现金或支付款项的行为。债务可以是出票人为受益人开立的支票、及其它票据。出票人可以是法人或者自然人,而受益人只能是出票人知道的自然人,倘若支票等受益人无法被知晓,当票据到期时,买方买方无权追索,会形成债权转移。
二、类型
承兑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推单承兑:指的是承兑人根据债权人或某第三方的要求而出具书面承兑款项,以代替原来的债权的一种承兑,而这里原有的债权不会被取消掉,原有债务方仍然需要按照原有合同约定的期望履行偿还债务。
(二)直接承兑:指出票人(承兑人)收回票据,并直接将款项付给受益人的一种承兑。
(三)回执承兑:指出票人(承兑人)收回票据,由受益人签发回执,以证明其已收到款项的一种承兑。
三、流程
承兑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债权人出票,即出具票据;其次,债权人向承兑人提出要求,要由其代为兑现票据;第三,承兑人代为兑现;最后,债权人以兑现款收回票据,完成整个承兑流程。
四、优势
(1)可保持债权性质:在债权和债务的清偿过程中,出票人可以通过推单承兑来代替原有债权的清偿,而不会取消原来的债权关系,即在此偿付过程中,仍然能够保持出票人原有债权的性质,这就是承兑的重要优势之一。
(2)合法的清偿方式:法定的清偿方式可以使出票人收回债权,同时也使受益人得到应有的回报,双方围绕债权关系都能得到满足。此外,承兑也能起到承诺付款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活动的顺畅性。
五、弊端
(1)成本高:因为承兑方要求精确度很高,操作繁琐,办理时的后勤工作量大,成本高。
(2)风险更大:由于出票方签发的支票可能有虚假或无效,而承兑方也无法对票据进行适当的识别,因此,承兑方承担的风险也会更大。
(3)不容易管理:承兑方无法对票据进行识别,有时甚至需要原出票方的参与,才能处理票据,而且不容易和出票方建立起合理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