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编写成员编写成员拜嘉玲、鲍海宝、鲍永、陈桂华、陈君、陈勇、陈玉莹、褚景尧、戴旭、董宇、高洪、侯大卫、胡德超、纪蕴家、梁嘉琪、李昆、李弈、李煜、廖壹、刘斌、路宏、马凌峰、乔新昱、田灿、汪建球、王飞、.
2025-10-28
30页




5星级
1附件2025 年 5G 工厂名录国民经济大类名称建设主体合作运营商所在地畜牧业淮北市曦强生态奶牛养殖有限公司 5G 工厂淮北市曦强生态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安徽省淮北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大阳煤矿 5.
2025-09-01
29页




5星级
前 言I从5G商用化进程的加速到万物智联时代的开启,及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对网络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础连接,而是向极致可靠性、全域覆盖与智能自治能力迈进。当前 5G 网络虽在时延和带宽性能上实现显著突破,但商用部署中仍暴露出多重短板与潜在风险,部分关键场景存在业务中断隐患。6G 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对网络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白皮书聚焦核心网领域,汇聚行业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深度剖析4/5G 商用网络事故带来的启示、前瞻性预判 6G 网络面临的可靠性挑战,提出6G“零中断”网络(Zero-Outage Network,ZON)愿景和目标、设计“零中断”网络三体架构,即网络本体原生抗毁、灾备护体物理止损、高稳智能体智能提效,并论述6G可靠性设计的关键要素。致力于为人类社会提供永续在线、无缝切换、自主愈合的通信服务,为业界同行提供参考,共同推动 6G 技术发展,助力实现万物智联的美好未来。I11.4/5G网络商用事故启示及6G可靠性挑战21.1 4/5G 商用事故统计分析随着 4G 和 5G 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商用推广,通信网络的规模和复杂性急剧增长。近年来,全球通信网络中的重大故障事件也屡屡发生,给运营商和用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根据互联网公开数据和行业报告不完全统计,在 2021 年至 2024年期间,全球通信行业发生了超过 66 起重大网络事故,影响范围广、恢复时间长、经济损失严重。如何提高网络设备的容错性、提升整网抗信令风暴的鲁棒性以及故障自愈的高效性是 6G 网络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图 12021年至2024年4/5G商用事故统计事故诱因复杂,以网络故障和动网操作为主。4G/5G网络的故障呈现出软硬结合、内外因交织的复合性特点。其中,网络故障占比约50%,通常由网络自身设计缺陷或容灾不足引起网络中断,包括硬件故障、网络云故障、核心网故障、传输承载故障等。其次,动网操作占比约38%,通常由人为的网络维护操作、或升级调试等行为引发网络功能异常、甚至信令风暴和大面积服务中断。过载是主要现象。占比约69%,通常因局域异常未能及时恢复或隔离,再加上4/5G智能终端永远在线的设计,导致短时间内反复重试引发过载。语音和数据业务会同时受影响。占比约88%,因语音和数据业务强耦合设计,一方面语音业务都是基于IMS承载的,当数据业务发生故障,语音业务也将遭受牵连;另一方面因为终端的语音优先策略,当语音业务故障时会释放数据连接。事故诱因事故现象业务影响中断时长3业务中断时间长。88%的事故中断时长超过2个小时,50%的事故中断时长超过5个小时,主要因为发现异常耗时长、人工定界、诊断、恢复耗时长。1.2 4/5G 商用事故启示1.2.1技术演进启示5G网络在商用与能力演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影响,要求在6G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并规避。降低网络复杂度,减少故障风险和定位时长:5G网元和接口数量增加,长链路交互增加了故障诊断/定位的耗时和难度,当网络信令风暴发生后需要E2E协同控制才能有效恢复。降低资源池故障的跨层传导,做好亚健康监控和容错设计:5G网络在虚拟化改造后,采用资源池、通用硬件替代传统的通信专用硬件,亚健康故障检测和定位定界难度增加,三层兼容性问题增加,对网络可靠性带来挑战。需通过通用硬件层的高可用设计、基础软件层的稳定运行及业务软件层的容错机制协同保障,实现系统级可靠性,确保服务持续稳定。加固枢纽节点应灾能力,减少服务化信令冲击:NRF、SCP作为5G服务化、信令转发的中枢节点,一旦故障影响较大。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以及用户量的扩增,服务化接口信令冲击、大包传输、链路层资源不足的风险相应增加。加强边缘网隔离性,减少和公网相互影响:边缘网络与公网可能存在控制面交互、数据同步,一旦发生链路异常或传输异常,影响边缘业务的4正常运行,同时,边缘网络访问公网也存在安全攻击风险和故障传导风险。提升网络敏捷拓展能力,保持基础网络的稳定性:随着3GPP标准的不断更新,许多新业务拓展常需多个基础网元升级,业务发展不敏捷,也波及已商用业务的在线体验和基础网络的稳定运行。1.2.2容灾管理启示容灾组网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网络在面对灾难或突发故障时的恢复能力。当前许多网络在面临大规模故障时,无法保证服务的连续性,恢复过程缓慢。做好基础容灾备份,避免二次危机:部分运营商因缺少冗余设计,导致灾难发生时业务无法平滑迁移至备用路径或系统,短时信令冲击引发二次危机,故障影响范围持续扩大、定位复杂度进一步增加,恢复时间延长。做好风险化解,避免大面积瘫痪故障:数据网元(例如UDM、HSS)作为移动通信网核心所在,该设备的故障将引发超大规模的用户重注册、进而引起信令风暴,需要考虑相应机制分担数据网元故障后的风险与压力。做好动网预演,避免操作不当带来风险:部分事故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网络升级改造、调整维护时缺少预演预验证手段,导致一些误操作的风险不可提前预估与防范。重塑打底逃生网,弥补2G退网后的不足:2G低制式网络虽然技术落后,但其是4/5G网络天生的兜底平面,为基础通信需求提供了最后一道屏5障保护。随着2G的退网,这一天然屏障将丧失。6G网络需要考虑相应机制和4/5G网络形成新形态的高低制式间的互补与兜底。1.3 6G 网络可靠性挑战分析6G网络将覆盖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赋能多行业、多领域的智能化服务。ITU-R在2023年明确了6G六大核心场景,包括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感知与通信的融合、人工智能与通信、泛在连接。这些新场景普遍要求网络提供更高稳定性,同时对网络可靠性也提出一些新挑战。图 2ITU 定义 6G 六大核心场景1.3.1人工智能与通信,智能与可靠的博弈AI 与 6G 通信的深度融合在提升网络能力的同时,也引入多重可靠性风险。AI 模型对数据质量高度依赖,数据偏差可能导致故障预测失准或资源调度失效;模型黑箱特性使决策过程难以追溯,关键场景下故障定位与修复效率受限;AI 系统面临数据污染、模型攻击等安全威胁,可能引发错误决策或网络异常;此外,AI 驱动的核心网依赖稳定算力支撑,算力资源故障将直接影响智能功能运行。这6些挑战要求 6G 网络在 AI 模型鲁棒性、决策透明性、系统安全性及算力可靠性等方面强化设计,平衡智能化与可靠性的技术演进。1.3.2智能体通信,新型模型和实时组网需要动态保障在6G 网络中,AI Agent 将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广泛应用,带来全新可靠性挑战。智能体基于环境自主学习的特性,使其行为模式难以预测,导致网络设备动态调度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流量管理模型失效;智能体通信以 AI模型、原始数据等机器媒体为主,传输需求更复杂(如持续低延迟交互、高度并行通信),颠覆了传统人类通信的流量模式,对网络带宽动态适配与话务冲击应对提出更高要求;机器人集群、自动驾驶车队等场景依赖 P2P 动态组网,需实时组建协作网络并共享环境信息,现有网络的静态子网管理与路由机制难以满足动态协同需求,亟需提升网络动态组网与智能调度能力以保障业务可靠性。1.3.3超大规模连接,瞬时信令冲击加倍6G 超大规模连接场景下,海量物联设备接入(每平方千米可达百万至亿级)对网络可靠性形成多重挑战。终端规模百倍于 5G 时代,网络异常恢复时的大规模重连易引发信令风暴,远超现有网络抗“浪涌”能力;终端种类繁多导致行为难以预估,异常信令与安全攻击风险显著提升;传统“踢用户下线”的容灾手段因部分终端不具备自动上线能力而失效,亟需创新流量控制与容灾策略,保障网络在超密集连接下的稳定性。1.3.4沉浸式通信,提出更高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求76G 沉浸式通信聚焦“体验保障”,面向 VR/AR、远程协作等场景,对网络可靠性提出多维挑战。多模态数据传输要求音视频、触觉等数据流实现毫秒级超低时延与精准同步,避免交互失真;通信、算力、AI 等资源需实时协同,任一环节异常均可能导致业务中断,亟需建立跨维容灾接管机制;用户移动时,边缘算力与网络会话需在毫秒级内完成无缝迁移,对网络动态资源调度、智能切换能力提出严苛要求。现有网络架构难以满足沉浸式业务对连续性与稳定性的需求。82.6G“零中断”网络愿景和目标92.1 愿景和目标为了体系性的构建高可靠的6G网络,中国移动提出“零中断”网络这一全新设计理念,其核心愿景是“运行态的网络长稳服务、应灾态的业务零损保障”。它表达两层含义,一是在网络设计、建设和运维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地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服务。零中断网络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采用不同技术逐步达成。(1)日常运行主动预防。在日常运行时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发现和预防,包括风险预见和动网拦截,如版本升级、网络扩展、日常维护等动网操作时,不影响基础网络稳定运行以及业务的正常体验。(2)常规异常快速自愈。在网络发生设备亚健康、信令冲击、网元故障、服务器故障、链路故障等常规异常时,网络能够自我感知和自我修复,保障用户不下线、业务快恢复、用户无感知、数据零丢失、故障最小隔离等。(3)极端异常兜底保障。在网络发生主备资源池异常、传输承载故障、多系统异常、停电或自然灾害等极端异常时,网络能够逃生到应急网络或自主运行,保障高优先级用户的基础通信服务,同时可提供有效的故障定位、隔离、恢复手段,避免完全不可用以及长时间不能恢复等重大事故。(4)极致业务绝对保障。针对工控医疗等涉及人身安全和生产制造的特殊业务,网络能够端到端管理协同应对各类异常场景,提供“绝对的零中断、低延时、确定性”保障。2.2 设计理念基于4/5G商用网络故障启示、6G网络的新增挑战、及6G零中断网络目标,建10议6G零中断网络设计兼顾系统性和时效性两个方面。1、系统性,指的是从全层级、全场景和全时空三个层面系统考虑。其中“全层级”聚焦网络的各个层面主动设计防护,旨在从源头降低故障发生;“全场景”聚焦各类异常场景针对性设计,旨在异常发生后能够有效恢复;“全时空”聚焦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开展端到端防护,旨在精准定界快速恢复。2、时效性,指的是“早预防、早干预、早隔离、早恢复”,旨在从异常产生到恢复,全方位提高异常处理的效率,缩短业务中断时长。2.3 总体架构基于零中断网络的愿景、目标和设计理念,面向核心网领域,从网络本体、灾备护体、高稳智能体这“三体”出发构建零中断网络总体架构,以实现网络全层级、全场景、全时空的业务保障和不间断运行。11图 36G“零中断”网络总体架构1、夯实网络本体,在架构和功能设计阶段秉承内生高可靠设计,降低故障发生可能。网络本体犹如战士自身,技能过硬是根本。网络本体包括网络架构、网络功能、信令网、网络云等各层级,是故障发生的起点和故障修复的落脚点,应秉承高可靠内生设计,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提升网络韧性、增强信令冲击防控能力,构建稳健、敏捷、易扩展、易隔离、易恢复的基础网络。2、完善灾备护体,主动预防、快速恢复、兜底保障多措并举,全方位保障网络稳定。灾备护体犹如战士的铠甲盾牌和急救包,防护与急救缺一不可,包括孪生平面、容灾平面和逃生平面。通过孪生平面实现异常发生前主动预防和拦截、12通过容灾平面实现异常发生后有效接管、快速恢复,通过逃生平面实现传输异常、资源池异常、自然灾害或大面积停电等极端情况下的兜底逃生和应急保障。3、引入高稳智能体,域内自治自愈、跨域协同容灾、AI风险防控点面结合,根本上提升异常处理效率和精准度、提升跨域协同容灾能力。高稳智能体犹如科技武装和作战指挥,面向6G 多网并存、多域协同、多维融合及智能体通信的复杂性,引入智能化手段替代以人为主、单点排障的传统运管模式。同时,需要增加“AI风险防控”有效评估和拦截智能化本身引入的风险。此外,建立网络可靠性评价体系,形成闭环反馈也至关重要。网络可靠性评价体系犹如全面的作战能力评估体系,既能直观的反应系统整体可靠性级别,包括主动防御能力、基础设施持续运行能力、关键领域支撑能力、风险应急能力等,也能通过可靠性相关指标见到不足和短板,持续优化改进,对可靠性体系形成闭环反馈,实现持续改进的零中断目标。133.3.6G“零中断”网络设计要素143.1网络本体原生抗毁3.1.1网络架构高可靠可靠的网络架构是 6G 多样业务灵活发展、基础网络稳定运行的核心前提。面对车联网自动驾驶、工业实时控制等极致可靠性需求,以及分布式架构复杂度提升、异构技术融合带来的风险,需以分布式无状态、网络简化、边缘自治为核心设计原则,通过解耦功能与状态、精简层级交互、增强边缘自主性,构建抗毁性强、扩展灵活的高可靠架构。分布式无状态秒恢复:通过分布式架构实现功能节点的弹性扩展与异地协同,依托网络云技术将计算资源动态调度至流量热点,应对业务浪涌时资源利用率提升 30%以上;通过无状态设计解耦功能节点与状态数据,状态数据独立存储保障永不丢失,功能节点故障时业务可瞬时切换至健康节点,实现会话零中断迁移与毫秒级恢复。两者结合使 6G 可用性达99.99999%,同时支持热升级与灰度发布,新功能上线周期缩短超 60%,兼顾可靠性与演进灵活性。网络简化降复杂度:精简网络层级与网元数量、服务数量,压缩传统多级转发链路,减少中间交互环节,减少故障点、降低故障传导风险,提升信令交互效率、提升故障定位效率,从架构源头构建低复杂度、高鲁棒性的网络基底。边缘自治保连续:赋予边缘节点本地化智能决策引擎,集成实时数据处理模块与分布式存储能力,可在边缘侧独立完成 80%以上的本地业务处理。当核心链路或传输中断时,边缘节点自动切换至自治运行模式,通过边缘间协同路由实现业务迂回,保障关键数据不丢失、实时业务不中15断。结合边缘节点的轻量化故障自愈机制,提升网络抗毁韧性,有效降低对核心网的依赖风险。3.1.2网络功能高可靠随着 6G 网络技术融合与业务复杂化,业务功能的可靠性短板凸显。4/5G 现有容灾机制难应对 AI 风险和固有的功能耦合依赖性,无法满足 6G 零中断需求。为此,6G 网络功能可靠性设计以“抗风险、强容错、控过载”为目标,通过弱依赖低耦合、强容错高兼容、流量治理三大策略,提升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与抗冲击能力,筑牢 6G 发展根基。弱依赖低耦合,构建抗风险弹性:在 6G 多元技术融合与动态网络环境中,通过弱化组件依赖、解耦功能模块提升网络抗风险能力,包括:1)AI 弱依赖,秉持“可用可控”原则,将 AI 作为可加载、可卸载的独立模块,确保其失效时不影响基础网络功能运行,且可以独立迭代更新。2)网络云弱依赖,通过上层应用与网络云虚拟层、底层资源解耦设计,实现三层独立演进、软/硬件升级时业务无感迁移,多网元共用资源场景下通过异常隔离机制防止故障传导。3)业务低耦合,解决当前数据和语音业务依赖问题,确保语音、数据、物联网等业务能独立运行和演进,单一业务异常不波及其他;4)服务低耦合,各类网络功能服务应相对独立解耦设计,能够被独立调用、加载卸载、升级扩展、故障修复,在任意服务异常的情况下,其他服务能够正常运行。强容错高兼容,强化异常场景应对能力:针对 4/5G 冗余机制局限性与服务化接口兼容性问题,6G 通过多层级提升可靠性设计,包括:1)网络功能容错,是指在用户签约数据、策略管理等核心功能主备资源均失效时,能够快速感知异常、及时触发替代方案,保障业务持续可用;2)16信令转发容错,是指区分物理层、协议层、应用层分别制定异常判定和恢复机制,物理层实时监测链路质量,协议层智能识别异常类型,应用层动态选择容灾策略,确保主备链路全故障时业务不中断。3)服务接口兼容,包括接口参数、协议版本兼容设计及灵活扩展机制,支持不同场景下的服务快速适配与部署,降低接口交互风险。流量治理与优先级保障,端到端治理过载风险:针对核心网过载引发的信令风暴与故障升级问题,6G 从信令优化、冲击缓冲、动态治理三方面强化流量管控。1)信令优化,通过智能重发退避、心跳周期协调及周期性信令分散算法,从源头减少无效信令冲击;2)冲击缓冲,通过用户上下文存储、分级唤醒策略避免故障后用户扎堆上线引发的瞬时过载,并按业务优先级(如语音、急救)分阶段恢复服务。3)动态治理,通过整合信令监控、负载均衡、动态限流、过载熔断等机制,实现潜在风险实时干预、流量负载智能调度、故障扩散有效阻断,构建全流程过载防护链。3.1.3信令网高可靠信令网是 6G 网络信令转发的关键锚点,承担信令转发、跨域互通及异网隔离等功能。其可靠性直接影响全业务链连续性,分布式架构下需应对复杂路由与多元业务需求。通过动态路由自适应、边界隔离防护、负载均衡优化等机制,可提升信令网稳定性,保障 6G 信令传输高效可靠。动态路由自适应,应对复杂网络的智能路径优化:建立信令链路与节点状态实时监测体系,依据链路质量、网络负载及业务需求变化,自动调整信令路由策略。当链路故障或拥塞时,快速切换至备用路径,实现路17由动态优化,确保信令沿最优路径传输,减少传输延迟与丢包,增强信令网对复杂网络环境的适应能力。边界隔离防传导,构建多层级信令域隔离屏障:采用虚拟路由转发等技术划分信令路由域,实现业务隔离与独立运行,阻断故障与攻击的跨域传播。为关键业务定制专属信令通道,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规则,保障核心业务信令传输安全稳定,降低外部因素对信令网核心功能的干扰。智能LC/OC防过载,流量分级管控的可靠性保障:设计智能负载均衡方案,将信令流量合理分配至多条可用路径,避免单一路由节点或链路过载。实时监控信令负载情况,当出现过载风险时,依据业务优先级对低优先级信令进行限流或调度,优先保障核心业务信令畅通,维持信令网整体运行可靠性。3.1.4网络云高可靠性网络云是整合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云网融合基础设施,需在复杂业务场景与持续演进中保障稳定性,以支撑上层应用灵活发展。可以从资源弹性与故障隔离、分布式一致性与假活防护、平滑演进与兼容性架构三方面构建高可靠的网络云基础设施。资源弹性与故障隔离设计:构建动态资源池化体系,通过容器化/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存储资源的弹性分配与跨节点迁移。当节点发生硬件故障或软件异常时,自动触发资源隔离机制,将业务流量实时迁移至健康节点,避免故障扩散影响上层应用。同时,预设 10%-20%热备资源池,应对突发流量或灾难场景下的资源需求,确保服务连续性与响应能力,提升网络云对动态负载的适应韧性。18 分布式一致性与假活防护机制:采用分布式共识算法(如 Raft、Paxos)保障多节点数据存储与状态同步的强一致性,避免因数据分片不一致导致业务逻辑错误。针对“假活”风险,设计多层级健康监测体系:通过心跳检测、业务指标采样(如交易延迟、请求成功率)及用户体验探针,实时识别表面运行正常但实际已失效的节点。一旦发现假活状态,立即触发服务实例重启或切换,结合自动化自愈流程,防止可靠性机制失效,确保资源状态真实可信。平滑演进与兼容性设计:在硬件升级(如异构芯片迭代)或软件更新(如微服务模块升级)过程中,采用“灰度发布 无损迁移”策略。通过兼容性设计实现新旧版本资源池共存,上层应用可透明访问不同版本资源,避免升级导致的服务中断。同时,建立秒级回滚机制,若新版本出现兼容性问题,可快速恢复至稳定版本,保障网络云在功能迭代、性能优化过程中保持高可靠性,支撑 6G 网络持续演进需求。3.2灾备护体物理止损3.2.1孪生平面主动预防据不完全统计,近年 4/5G 商用网络事故中,人为操作失误、版本升级等动网操作引发的故障占比达 38%,成为主要风险源。主动预防作为可靠性设计核心,除规范运维操作外,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四大防护能力,包括风险预测、异常仿真、动网预演、功能预验,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的管理范式,以前瞻性预判与仿真验证替代传统“故障后处置”模式,系统性提升网络可靠性。风险预测:构建网络拓扑的数字孪生模型,模拟流量洪峰、攻击路径等19场景,结合历史数据训练AI模型,预测网络可靠性瓶颈,实现问题的预见性处理。异常仿真:依托数字孪生平台复现信令风暴、硬件故障等极端场景,评估容灾策略与自愈机制有效性,暴露设计缺陷,验证管控策略与冗余切换效果,持续优化确保网络在异常场景下的可靠性与业务连续性。动网预演:在孪生环境中预先模拟和执行网络操作,实现对网络动网操作的有效拦截与精准验证,全面评估动网操作的潜在影响与风险。功能预验:在孪生网络针对即将上线的创新能力提前验证,避免在现网进行直接创新部署验证带来的潜在风险,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3.2.2容灾平面快速恢复6G 核心网围绕“故障快速响应、业务无缝衔接、数据完整可靠”目标,构建多层级容灾防护体系,确保网络异常时实现全维度快速接管。核心能力覆盖四大维度:多级冗余备份:构建资源级、设备级、链路级、地域级多级冗余体系,核心网元采用 1 1 主备、N 1 集群等配置,关键链路部署双物理路由,核心节点设置异地灾备中心,通过实时热备资源实现故障秒级自动切换,阻断单点故障扩散。20图 4多级冗余备份 无感切换机制:针对网元异常接管面临的流量浪涌、数据丢失、恢复判定模糊等挑战,通过冗余资源池流量调控、增量状态同步技术实现业务无损迁移(中断时间 50ms),并基于多维度指标(服务响应、错误率)与自动校验机制精准判定故障修复状态,保障恢复成功率超 99.9%。数据零丢失防护:建立“本地 异地 离线”分层备份体系,对用户数据、信令数据等实施全量/增量备份,结合区块链防篡改技术与自动化恢复流程,在灾难场景下通过跨地域冗余快速回滚数据,满足电信级容灾标准。专属场景极致保障:为工业控制、自动驾驶等关键业务打造独立容灾通道,通过专属资源池与网络切片物理隔离、“光纤 卫星 5G 毫米波”异构链路纳秒级切换、内存级状态镜像(中断 10ms)及优先回迁策略,实现可靠性达 99.999%的极致保障。3.2.3 逃生平面兜底保障21针对传输异常、主备资源池异常、主备DC异常等极端情况,或地震等自然灾害,或大面积停电等突发事件,局部容灾失效,大面积通信中断和业务受损,网络需要提前设计支持最低通信保障的逃生机制,通过兜底网络实现“断臂求生”,在极端情况下以服务降级换取系统存活,为后续全面恢复争取时间窗口。核心功能熔断,收缩至基础服务生存基线:极端场景下,网络通过实时监测资源负载与业务优先级,触发分级熔断机制,自动暂停视频流、后台同步等高带宽非必要业务,仅保留语音、应急短信等核心功能,将系统负载压降至正常水平的 20%以下。通过功能“极简收缩”保障基础通信能力存续,为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争取时间窗口。跨代际网络容灾,构建异构制式互补通道:6G 网络需支持与 4G/5G 等低代际网络动态互操作,当单制式网络故障时,终端可快速回退至其他制式维持基本通信。针对 2G 退网,通过构建“类 2G 通道”保障基础语音,避免通信孤岛。基于“优先级 信号强度”策略优化切换逻辑,减少频段切换时延,实现跨代际网络的容灾互补。卫星网络兜底,预配置物理隔离应急链路:当地面网络大面积中断时,自动接入卫星网络,优先承载应急指挥、医疗急救等关键业务,实现手持终端直连卫星,构建独立于主网的“天基应急生命线”。独立资源池接管,构建关键业务安全岛:针对金融交易、自动驾驶等高可靠业务,部署地理分散的独立资源池,通过实时数据同步实现双活架构。主资源池故障时,逃生资源池通过路由切换在 50 毫秒内接管业务,预留 30%资源并通过网络切片隔离,保障关键业务时延50 毫秒、丢包率0.1%,确保极端场景下业务连续性。223.3高稳智能体智能提效3.3.1域内自治自愈结合AI技术,通过自识别、自诊断、自隔离、自恢复、自验证、自成长六大核心能力,实现网络异常的快速感知、精准定位、高效恢复,并进一步提升自身免疫能力,打造主动防御、智能进化的高可靠6G网络。图 5故障闭环自愈 自识别:体系以多维数据感知为基础,通过 AI 技术构建网络、用户、业务动态画像,运用异常检测算法与预测模型,实时解析全域数据中的潜在风险特征。基于历史趋势与实时监控,对网络硬件状态、链路质量(如信令成功率、带宽利用率)、业务负载(如流量峰值、QoE 指标)进行精准刻画,提前识别设备过载、链路劣化、协议异常等隐患,动态预判负载风险与故障传导路径,生成分级预警信号(绿/黄/橙/红),实现网络风险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的范式转变。自诊断:旨在通过 AI 技术聚焦问题定界、定位与容灾策略制定三大职责,遵循“业务优先恢复、根因同步溯源”双线原则,通过深度解析网络流量、设备状态及日志数据,结合拓扑关系与多维度分析,实现故障 10 秒级定界、分钟级定位,同步激活容灾预案保障业务连续性,以智能化闭环机制提升网络运维效率与可靠性。23 自隔离:旨在通过AI技术快速隔离网络异常,防止故障扩散,保障整体网络稳定性。其核心在于分层分域隔离,基于自诊断结果精准识别异常模块或节点,在资源、业务等层面实施智能隔离,阻断故障蔓延。同时,自动启动旁路机制,完成业务从常规态到隔离态的切换,实现业务的无损接续和持久化服务。自恢复:旨在通过自动化机制快速应对故障,最小化业务中断时间(MTTR)。系统在检测异常后自动触发恢复流程,如切换备用路径、重启设备或动态调整配置,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快速修复功能或降低负载。这种检测-决策-执行的机制显著提升了网络韧性与运维效率,是智能化运维的重要实践。自验证:旨在通过测试-监控-优化三位一体的机制确保故障恢复质量,实现网络自治闭环。系统在完成自恢复后,启动自动化测试流程,通过模拟业务流量和性能探针验证网络功能与服务质量是否达标。同时结合AI驱动的实时数据分析平台,持续监控关键性能指标,动态评估恢复效果。自成长:旨在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优化使网络具备免疫记忆,是网络智能化演进的关键。系统从历史故障案例和恢复经验中不断进化,优化预防、诊断和恢复策略。这种学习-积累-适应的机制,使网络在面对类似异常时能快速响应,持续提升自治水平和稳定性,最终实现越用越智能的自进化目标。3.3.2跨域协同容灾网络运行中,各网络功能大都通过独自决策、或相邻两者之间协作进行策略调整,缺乏端到端全局视角。6G网络多网并存(固网、星网、4/5G公专网等)、多域协同(无线、承载、传输、信令网、语音网、子网等)、多维融合(通、感、24智、算等),需要构建跨网无缝切换、多域协同定位、多维动态适配的立体协同容灾能力。跨网无缝切换:针对 6G 异构网络并存特性,通过 AI 感知多网状态,在故障或拥塞时自动触发网络切换与业务迁移,打破传统网络孤岛。依托端到端联合调度优化资源分配,保障差异化业务连续运行。多域协同定位:针对无线、传输、承载、核心网长链路交互,利用 AI 建模实时识别异常,结合拓扑溯源快速定位和隔离故障域,快速计算最优路径、生成恢复策略,提高问题定位效率和准确性。针对信令风暴,从全局视角提前识别拥塞节点与风险链路,通过动态路由切换与速率调控抑制扩散,同时通过服务降级、冗余切换保障业务高可用,提升网络对信令拥塞的快速响应与恢复能力。多维动态适配:针对6G 网络“通信-感知-智能-计算”深度融合,在故障场景下,多维度资源动态适配最大程度满足业务,例如动态压缩感知数据保障传输、智能调度算力维持关键业务运行、算力异常后的AI保障等。单维故障时启用逃生机制,快速切换至备用资源,保障关键应用连续运行。3.3.3AI风险防控6G网络引入AI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技术风险,例如AI幻觉、过拟合等问题。确保AI自身的可靠性是一个非常必要却又非常复杂且多维的任务,建议从可预测、可评估、可控制、可回溯四个关键维度开展。可预测:通过多层次技术保障AI行为透明可控便于异常预测。其核心措施包括:1)数据与模型可靠性,通过高质量多源数据训练和对抗学习提升模25型鲁棒性,采用可解释AI技术使决策过程透明化;2)运行边界管控,明确定义AI操作范围和约束条件;3)全流程监控验证,部署实时行为监测系统,结合仿真环境预先验证AI在各类场景下的表现。这些技术共同构建数据可靠-模型可信-决策透明-行为可控的保障体系,有效预防AI系统出现不可预见的异常行为,为6G自治网络提供安全基石。可评估:通过动态化指标体系实现精准性能监测。其核心构建包括:1)建立多维KPI体系,涵盖准确率、时延、资源效率等关键指标,用于评估AI系统的表现;2)智能动态调整,根据网络状态和业务需求自动优化评估权重与阈值。该能力形成指标定义-实时监测-动态调优的评估机制,既为AI模型迭代提供客观依据,又能自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确保评估结果始终具有业务指导价值。可控制:通过三重机制实现严密管控,避免AI决策逾矩。其核心构建包括:1)严格权限管理,采用分级授权体系防止未经授权的配置变更;2)即时阻断机制,在检测到异常时立即终止相关操作;3)模块级隔离,快速隔离故障单元避免扩散;4)底线防护,设置不可逾越的原则边界和应急方案。这些措施形成监测-阻断-隔离-兜底的四重防护体系,确保AI系统始终运行在安全边界内,有效防范灾难性错误发生。可回溯:通过全链路追踪技术构建完整审计体系。其核心实现方式包括:1)全量日志记录,完整保存系统输入输出、决策逻辑及资源调用的全流程数据;2)智能溯源分析,基于知识图谱和因果推理快速定位异常根源;3)自动化审计,通过定期扫描和深度分析评估系统合规性。该能力形成记录-追踪-审查的闭环管理机制,既支持故障复盘与责任界定,又为系统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确保AI决策全程可追溯、可验证。263.4构建可靠性评价体系6G网络的可靠性评价体系需从全局视角出发,构建多维度、分层次的综合评估框架,以支撑未来网络的高可用性、高韧性和智能化需求。该体系不仅关注传统通信性能指标,更强调在复杂环境下的自适应能力、多域协同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6G可靠性评价可以参考以下维度开展。(1)基础通信可靠性:聚焦网络连接与传输的基础能力,包括全域覆盖能力、服务连续性、传输稳定性、数据健壮性等,确保网络在各类场景下的基础性能保障。(2)网络架构可靠性:评估核心网与边缘网络的容错能力,例如分布式架构的健壮性、无状态化设计的恢复效率以及边缘节点的自治水平。(3)智能与自适应可靠性:衡量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故障预测、动态资源调度、异常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同时评估网络在极端环境或动态拓扑下的自适应能力。(4)业务与体验可靠性:从用户和业务视角出发,评估服务质量(QoS)的稳定性、多业务并发承载能力,以及跨异构网络的无缝切换体验。2728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加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网络可靠性将决定未来数字经济竞争力与社会韧性,成为人类迈向智能化社会的关键一环。零中断网络将对数字社会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为万物智联提供永不间断的连接。6G零中断网络的构建过程,将会充满挑战和机遇,需要从标准引领、生态培育、技术验证、有序落地四方面逐步推进和开展。(1)构建全域协同的可靠性标准体系。依托ITU、3GPP、CCSA等国内外标准组织,联合全球产业伙伴共同制定包含本体内生可靠、域内自治自愈、跨域协同容灾的标准体系,为6G网络建设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和质量基准。(2)培育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链。6G零中断网络的实现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推进,通过联合创新项目推动可靠性关键技术深入研究,促进网络设备原生可靠性设计、高度自愈系统开发、关键业务场景保障方案等领域的深度合作。(3)打造开放共享的技术验证平台。技术创新需要开放协同的研发环境作为支撑。通过建设6G可靠性测试验证中心,构建具备数字孪生能力的仿真测试平台,为关键技术攻关提供真实网络环境下的验证条件。(4)分阶段有序推动商业落地。考虑到零中断网络技术的成熟度,可分阶段有序推进落地方案。各阶段配套建立可靠性认证机制,确保技术演进与商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6G网络从“高可靠”向“零中断”的跨越式发展。29缩略语列表缩略语英文全名中文解释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5GC5G Core5G核心网5GS5G System5G系统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呼叫会话控制功能DCData Center数据中心DCIData Communication Interface数据通信接口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系统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HAHigh Availability高可用性HASHHash Algorithm哈希算法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本地位置寄存器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本地用户服务器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LCOCLocal Cloud Operation Center本地云操作中心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长短期记忆MOCNMulti-Operator Core Network多运营商核心网MTTRMean Time to Recovery平均恢复时间NFNetwork Function网络功能NPNNon-Public Network非公共网络NRFNetwork Repository Function网络存储库功能NWDAFNetwork Data Analytics Function网络数据分析功能P2PPeer-to-Peer点对点PCFPolicy Control Function策略控制功能PDUPacket Data Unit数据包数据单元QKDQuantum Key Distribution量子密钥分发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30缩略语英文全名中文解释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edcapReduced Capability降低能力SBC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会话边界控制器SBIService-Based Interface服务接口SBIService-Based Interface服务接口SCPService Communication Proxy服务通信代理SCTP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流控制传输协议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级别协议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ToBTo Business面向企业ToCTo Consumer面向消费者ToHTo Home面向家庭TS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技术规范UDMUnified Data Management统一数据管理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面功能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可靠低时延通信VoLTEVoice over LTELTE语音VoNRVoice over New Radio新无线电语音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31
2025-08-28
36页




5星级
随着5G网络大规模化商用、5G-A 技术从标准制定迈向实际应用,5G与5G-A已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引导5G/5G-A技术迭代与专网体系构建,并通过5G应用“扬帆”计划.
2025-08-25
81页




5星级
5G/5G-A 核心网产业调研报告一、一、5G5G 和和 5G-A5G-A 发展现状发展现状5G 应用实施效果显著,整体规模持续扩大。当前,随着5G 技术逐步融入到千行百业,我国 5G 应用实现跨越式.
2025-08-14
33页




5星级
11.0N未来移动通信论6G6G近场技术白皮书近场技术白皮书2.02.0坛FUTURE MOBILE COMMUNICATION FORUM6G6G 近场技术白皮书近场技术白皮书 2.02.0/FuT.
2025-08-10
180页




5星级
TD 产业联盟产业联盟Tel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Industry Alliance5G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5G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市场研究系列2025 Q2公开版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北京电信技术发展产业协会(TD 产业联盟),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北京电信技术发展产业协会(TD 产业联盟)”。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目 录第一章5G 网络.1(一)5G-A 标准加速演进,ITU 通过 5G 卫星标准.2(二)全球 5G 商用网络 354 张,5G SA 商用网络 73 张.3(三)全球 5G 基站总量 677.4 万个,中国建成 454.9 万个4(四)全球 5G 用户突破 22.55 亿,我国 5G 用户超 11.18 亿.6(五)RedCap 网络商用部署进程不断加速.7第二章5G 芯片与终端.901芯片.10(一)全球 5G 基带芯片累计发布 28 款.10(二)全球 5G SoC 芯片累计发布 133 款,季度新增 6 款11(三)5G SoC 芯片中,采用 4nm 工艺芯片占比最高.12(四)全球 5G RedCap 芯片超 24 款.1302终端.15(一)非手机终端厂商占比持续提升.15(二)全球 5G 终端达 4460 款,行业终端形态多样化发展15(三)我国 5G 入网终端达 2211 款,行业终端形态不断丰富16(四)全球智能手机出货进入平稳增长阶段.17(五)我国 5G RedCap 产品超 218 款.19第三章5G 政策与应用.20(一)我国累计发布 31 个国家级政策,170 个省级政策.21(二)全球超 1820 个企业实现 4G/5G 专网部署.23(三)我国 5G 行业应用案例超 15 万个.24附件一:5G 频谱已完成分配情况.26附件二:全球 5G SA 商用网络情况.34附件三:全球主要国家 5G 战略及政策.35附件四:中国国家级 5G 相关重点政策规划.37附件五:中国省市级 5G 政策与规划.39附件六:国内各省市 5G 基站情况汇总.44附件七:4G 网络重点数据.45附件八:符合 3GPP 标准的 5G 基带芯片.46附件九:全球已发布 5G SoC 芯片列表.48附件十:我国已发布 5G RedCap 产品.56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第一章5G 网络5G-A 标准加速演进,ITU 通过 5G 卫星标准全球 5G 商用网络超过 354 张全球 5G 基站累计建设 677.4 万个,我国 5G 基站累计建成 454.9 万个全球 5G 用户超 22.55 亿,我国 5G 用户规模达到 11.18 亿我国支持 RedCap 技术的 5G 基站总规模超 100 万站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2(一)(一)5G-A 标准加速演进,标准加速演进,ITU 通过通过 5G 卫星标准卫星标准2025 年 5G-A 加速演进,RedCap、通感一体化、空天地一体化、智能化网络、确定性网络、无源物联网、交互式通信能力增强等代表性技术已基本明确。作为 5GAdvanced 的延续,Release 19 主要侧重于提高性能并满足 5G 商用部署中的关键需求,已经完成首批 16 个RAN 领域课题立项,预计将在 2025 年底正式冻结,Release 19 阶段同步开启 6G 标准预研。3GPP Release 20 将涵盖无线通信领域的广泛议题,进一步推动 5G 技术演进,同时为未来 6G 标准奠定基础。2025年 6 月,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的 3GPP 第 108 次全会上就 Release 20 标准制定和研究范围达成一致,将为下一代无线技术演进铺平道路。图 1 3GPP 6G 标准化时间表2025 年 5 月,国际电信联盟在上海召开无线电通信局卫星研究组(ITU-R SG4)WP4B 第 56 次全会,会议通过了5G 卫星无线电接口技术详细规范,确认 3GPP 的 NTN 技术作为 5G 卫星唯一的技术方案。至此,5G 的地面技术方案和卫星技术方案都统一到 3GPP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3的技术体系内,天地一体化的技术体系正式建立,开启了天地一体产业化进程。同时,会议还初步确定了 6G 卫星的时间表,与 6G 地面系统的时间表大体一致。图 2 ITU 卫星通信标准化时间表(二)全球(二)全球 5G 商用网络商用网络 354 张,张,5G SA 商用网络商用网络 73 张张全球 5G 网络稳步发展。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球 130 个国家和地区的 354 个运营商推出基于 3GPP 标准的商用 5G 网络,5G 投资建设进程明显放缓。季度新增 2 个 5G SA 商用网络。据 GSA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超过 31 个国家和地区的 73 家运营商已完成 5G SA 网络部署并推出商用服务,区域分布为北美 5 个、欧洲 27 个、中东和非洲 8 个、东北亚 14 个、东南亚 13 个、拉丁美洲 6 个。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4图 3 全球 5G 商用网络发展情况数据来源:GSA、TDIA网络投资方面,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球 188 个国家和地区的 633 家(新增 6 家)运营商正在投资部署或者计划投资部署 5G 网络。其中,全球有 67 个国家和地区的 163 家运营商正在投资 5G SA网络,占 5G 投资运营商数量(633 家)的 25.8%。(三)全球(三)全球 5G 基站总量基站总量 677.4 万个,中国建成万个,中国建成 454.9 万个万个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球 5G 基站部署总量达到 657.9 万个,同比增长 14%,季度新增 19.5 万个。从地区分布看,东亚地区(中日韩)5G 基站建设规模最大,累计建成 5G 基站 509.9 万个,其中,中国 5G 基站累计建成 454.9 万个,韩国 5G 基站超 38 万个1,日本5G 基站约 17 万个2。南亚地区(印度)5G 基站约 48.5 万个,北美地区 5G 基站约 34 万个,欧洲地区 5G 基站约 50 万个3(法国 5.1 万个,德国超 2.88 万个,芬兰 2.2 万个,葡萄牙超 1.4 万个),其他地区约1数据来源:2024 年数字经济展望报告,经合组织2数据来源:日本 KDD 公司 I2024 年财报3数据来源:欧盟 5G 观察(5G Observatory)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535 万个。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5G 基站数量超 690 万个,中国 2025 年5G 基站数量超过 480 万个。图 4 全球 5G 基站部署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我国 5G 网络能力持续增强,覆盖广度深度持续拓展。截至 2025年二季度,我国 5G 基站总数达到 454.9 万个,全年新增 87.4 万个,地级市区、县城城区已实现 5G 100%覆盖,占全球 5G 基站部署量的66.7%。共建共享持续推进,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深化共建共享累计建成 5G 基站 240 万个,其中 700Hz 基站 81 万个;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合力打造高中低频协同、5G/4G 融合的高质量网络,5G 中频段基站 137 万个,4G 中频基站超 200 万站,800MHz/900MHz 低频共享基站 79 万个,5G 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国乡镇及以上区域连续覆盖、重点场景和重点客户的深度覆盖。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6图 5 我国 5G 基站部署情况数据来源:工信部(四)全球(四)全球 5G 用户突破用户突破 22.55 亿,我国亿,我国 5G 用户超用户超 11.18 亿亿2025年二季度,全球5G用户总数达到21.3亿,同比增长35.67%,季度新增 5G 用户约 5870 万。从地区分布看,东亚地区(中日韩)5G 用户规模最大,达到 12.75 亿。其中,中国 5G 用户数达到 11.18亿,日本 5G 用户数约 1.2 亿,韩国 5G 用户数约 3708 万4。北美地区5G 用户数约 3.3 亿,南亚地区印度 5G 用户数约 2.7 亿,欧洲地区 5G用户约 2.3 亿,其他国家地区 5G 用户数约 1.5 亿。图 6 全球 5G 用户发展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4数据来源:韩国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部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7我国 5G 用户规模持续扩张。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 5G 用户达到 11.18 亿,同比增长 20.6%,占全球 5G 用户数的 49.58%。图 7 我国 5G 用户发展情况数据来源:工信部、TDIA(五)(五)RedCap 网络商用部署进程不断加速网络商用部署进程不断加速我国 5G RedCap 已进入规模商用部署阶段,四大运营商加速推进 RedCap 网络建设,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全国支持 RedCap 技术的 5G 基站总规模超 100 万站,覆盖 330 多个城市。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 RedCap 商用网络,支持 RedCap 的 5G 基站总规模超60 万,实现全国所有县城以上区域 700MHz RedCap 连续覆盖,按需开通 2.6GHz/4.9GHz RedCap 功能,打造华电光伏、宁波李慧利、深圳垃圾分类监管等 40 余个标杆案例。中国移动西藏公司在珠穆朗玛峰开通首个 5G-A 基站,该基站同时支持 RedCap 功能,为珠峰景区提供更强大的网络支持。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自 2024 年 3 月起在浙江、贵州、广东、河南、上海等五省(市)完成全球首个全频段、全制式、全场景 5G 轻量化(RedCap)商用验证,当前已在全国 17 个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8省份实现 5G RedCap 连续覆盖,累计开通支持 RedCap 的 5G 基站超过 50 万站,重点推进工业、能源等场景的试点应用。中国广电依托700MHz 黄金频段优势,积极参与 RedCap 技术发展,已完成首批 5GRedCap 新型应急广播终端技术试点,并在 2025 年 3 月完成全国首例高可靠 5G RedCap 应急广播测试。随着基站部署、连接数增长和终端产品开发计划的推进,RedCap 有望实现规模商用,成为 5G 中高速物联网的主力技术。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9第二章5G 芯片与终端全球 5G 基带芯片累计发布 28 款,5G SoC 芯片累计发布133 款终端生态繁荣发展,全球 5G 终端累计发布 4460 款全球手机市场出货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季度同比增长 1%全球累计发布 24 款 5G RedCap 芯片,我国累积发布 5GRedCap 终端产品超 218 款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001芯片芯片(一)全球(一)全球 5G 基带芯片累计发布基带芯片累计发布 28 款款截至 2025 年二季度,全球累计发布 5G 基带芯片共 28 款,分别来自高通、联发科、三星、海思以及紫光展锐五家芯片厂商。其中,高通累计发布 16 款 5G 基带芯片,占比达到 57%;三星、联发科技、海思以及紫光展锐发布的 5G 基带芯片款型数量分别为 4 款、3 款、2款、3 款,详见附件八。2025 年上半年,共有 3 款 5G 基带芯片问世,分别是高通 X85、高通 X82 以及联发科技 MediaTek M90。高通骁龙高通骁龙 X85 是首个支持高达 400MHz 下行链路带宽的基带方案,支持 3GPP R18 通信标准,是自 2021 年的第四代骁龙 X65 以来,首次提高了传输速率,在 Sub-6GHz 频段,最高支持 6CC-CA 载波聚合,在毫米波频段支持最高支持 10CC-CA 载波聚合,下行峰值速率从10Gbps提升到12.5Gbps,上行峰值速率从3.5Gbps提升到3.7Gbps。同时,高通 X85 还集成了第四代专用 AI 处理器,性能更加强大,AI推理速度比上代提升 30,可以运行更多的 AI 专用 5G 算法,从而有效提升连接体验。高通骁龙高通骁龙 X82 与 X85 在同一时间发布,这基带芯片针对移动宽带主流应用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联发科技联发科技 MediaTek M90 支持 3GPP R17 及 3GPP R18 通信标准,是联发科技首款支持 5G-A 通信标准的基带方案,下行峰值速率达到12Gbps。在 Sub-6GHz 频段,最高支持 6CC-CA 载波聚合,在毫米波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1频段支持最高支持 10CC-CA 载波聚合。同时该基带芯片集成手机直连卫星调制解调器,支持面向低速率连接应用的 3GPP IoT-NTN,以及面向高速率连接服务的 NR-NTN。(二)全球(二)全球 5G SoC 芯片累计发布芯片累计发布 133 款,季度新增款,季度新增 6 款款截至 2025 年 6 月,全球 5G SoC(系统级芯片)芯片累计发布133 款。高通、联发科技、三星、海思、紫光展锐以及谷歌 5G SoC产品数量分别为 39 款、58 款、14 款、11 款、7 款、4 款,详见附件九。2025 年二季度,高通、联发科技以及紫光展锐四家厂商共推出 6款 5G SoC 芯片。高通科技高通科技发布 2 款 5G SoC 芯片,分别为骁龙 8s Gen 4 以及骁龙7 Gen 4。其中,骁龙骁龙 8s Gen 4 基于台积电 4nm 工艺打造,集成由 AI加速的骁龙 5G 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支持全球 5G R17 标准,通过第三代高通智能网络选择功能,演唱会上传照片速度提升 25%;离开电梯时 4G 到 5G 复网速度提升 55%,高铁上 5G 语音通话数据丢包减少 40%。骁龙骁龙 7 Gen 4 采用台积电 4nm 工艺打造,支持最新的3GPP Release 17 5G 标准,峰值下行速率可达 4.2Gbps,支持全球双卡双通(DSDA)、NB-NTN 卫星通信,支持高通智能网络选择 3.0,可在演唱会、电梯、高铁、地铁、地下停车场等不良网络环境中,针对移动游戏、上传照片、视频通话等场景,提供基于情境的动态选网。联发科技联发科技发布 3 款 5G SoC 芯片,分别为天玑 9400 、天玑 9400e、天玑 8450。其中,天玑天玑 9400 采用第三代台积电 4nm 工艺,是联发科技新一代旗舰 5G 智能体 SoC 芯片,集成 3GPP 5G R17 调制解调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2器,下行支持 Sub-6GHz 频段 300MHz 四载波聚合;上行支持Sub-6GHz 频段 200MHz 二载波聚合,可提供生成式 AI 和智能体化AI 能力,具备高智能、高性能、高能效、低功耗特性。天玑天玑 9400e采用第三代台积电 4nm 工艺,由一加 Ace 5 系列机型首发,集成支持3GPP R17 标准的 AI 5G 调制解调器,支持四载波聚合(4CC-CA),Sub-6GHz 网络下行传输速率可达 7Gbps。天玑天玑 8450 采用第二代台积电 4nm 工艺,由 OPPO Reno14 Pro 首发,支持三载波聚合(4CC-CA),Sub-6GHz 网络下行传输速率可达 5.17Gbps。三星三星发布 1 款 5G SoC 芯片 Exynos 2500,该芯片基于三星 3nm工艺制程制造,搭载采用最新 Arm 架构的 10 核 CPU,内置调制解调器支持 3GPP Rel 17 标准,在 Sub-6GHz 频段下行峰值速率为 9.6 Gbps,在毫米波频段下行峰值速率为 12.1 Gbps,支持非地面网络(NTN)连接功能。(三)(三)5G SoC 芯片中,采用芯片中,采用 4nm 工艺芯片占比最高工艺芯片占比最高2025 年二季度,全球共发布 6 款 5G SoC 芯片,有 5 款采用 4nm工艺,1 款采用 3nm 工艺。三星发布的旗舰芯片 Exynos 2500 采用三星 3nm 环绕栅极(GAA)工艺技术制造,通过扇出型晶圆级封装(FOWLP)提供更好的电源效率和增强的散热性能,同时大大降低了芯片厚度。高通骁龙 8s Gen 4、骁龙 7 Gen 4 以及联发科技天玑9400e、天玑 9400 、天玑 8450 共五款中高端产品均采用 4nm 工艺制程。截至 2025 年 6 月,采用 4nm 工艺芯片款型最多,达到 49 款,占比 36.8%;采用 6nm 工艺芯片占比次高,达到 31 款,占比 23.3%;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3采用 7nm、5nm 和 3nm 工艺制程的芯片分别为 24 款、6 款、3 款,详见附件九。图 8 5G SoC 芯片工艺制程分布情况(款)数据来源:TDIA(四)全球(四)全球 5G RedCap 芯片超芯片超 24 款款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球 5G RedCap 芯片累计发布超 24 款,其中智联安发布 3 款,高通、联发科技、新基讯、摩罗科技、思星半导体均发布 2 款,紫光展锐、翱捷科技、归芯科技、中移芯昇、必博科技及广州新一代芯片、芯翼信息科技、移芯通信、创芯慧联等厂商各发布 1 款。表 1全球 5G RedCap 芯片列表(部分)序号厂商产品名称其他信息1高通骁龙 X322高通骁龙 X355G NR-Light Modem-RF,支持 VoNR 和VoLTE 语音通话,5G/4G 双模,100Mbps(UP)/220Mbps(DL)3联发科技MediaTekT300SoC 芯片,6nm 制程,符合 3GPP 5G R17标准4联发科技MediaTekM60MediaTek M60 5G RedCap 调制解调器,符合 3GPP R17 标准,面向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5海思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4序号厂商产品名称其他信息6紫光展锐V517物联网 RedCap 芯片,支持 5G LAN、高精度授时、uRLLC、CAG、C-DRX 节能等一系列 5G 增强特性,110Mbps(UL)/200Mbps(DL)7翱捷科技ASR1903集成了基带和射频,支持 5G Release 17RedCap 规范、NR SA/LTE cat4 双模,NR支持 20Mhz 带宽8新基讯IM65015G 普及型手机芯片平台,支持 VoNR 高清语音通话,支持 5G/4G 双模9新基讯IM25011T2R 天线能力、最大 UL 256QAM 的调制能力10摩罗科技Moru100单模芯片11摩罗科技Moru200双模芯片12归芯科技GX50 x 系列13智联安MK85105G 高精度低功耗定位芯片,上行14智联安MK85205G 高精度低功耗定位芯片15智联安MK8530上下行速率 10Mbps16思星半导体Everthink6601120Mbps(UL)/226Mbps(DL)17思星半导体Everthink6610120Mbps(UL)/226Mbps(DL)18中移芯昇CM9610170Mbps(UL)120Mbps(DL)19必博U56012nm 工艺,支持 uRLLC、高精度授时、高精度定位、5G LAN、终端切片、SDT20广州新一代芯片P501支持 20MHz 带宽21芯翼信息科技XY5100研发阶段22移芯通信EC800研发阶段,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发布23创芯慧联萤火 LM800研发阶段24SequensTaurus LT双模 5G NR RedCap 和 4G LTE Cat 4数据来源:TDIA 整理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502终端终端(一)非手机终端厂商占比持续提升(一)非手机终端厂商占比持续提升全球 5G 终端生态逐步繁荣,参与企业类型持续丰富,不仅包括终端企业、设备企业、运营商等移动通信企业,还包括行业应用企业。据 TDIA 统计,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球发布 5G 终端的厂商达到733 家,较上季度新增 17 家。其中,发布智能手机 5G 的终端厂商有165 家,发布非智能手机 5G 终端的厂商有 627 家;在国内市场获得进网许可的 5G 终端厂商有 500 家,获得智能手机 5G 终端入网许可厂商有 117 家,获得非智能手机 5G 终端入网许可厂商有 420 家。(二)全球(二)全球 5G 终端达终端达 4460 款,行业终端形态多样化发展款,行业终端形态多样化发展截至 2025 年 6 月,全球 5G 终端达到 4460 款,非手机终端 2377款,占比超过 53.3%,5G 终端呈现款型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中,165个厂商发布 2083 款 5G 手机,款型占比为 46.7%;193 个厂商发布 684款 5G CPE/Mifi/Hotspot/Router,款型占比分别为 15.3%;100 个厂商发布 487 款 5G 模组,款型占比分别为 10.9%;142 个厂商发布 384款 5G 工业级 CPE/模组/网关,款型占比分别为 8.6%;78 个厂商发布196 款支持 5G 的车用模组/热点及车载单元,款型占比分别为 4.4%;53 个厂商发布 203 款平板/笔记本电脑,款型占比分别为 4.5%;67个厂商发布 125 款照相机/警用记录仪,款型占比为 2.8%。同时,随着 NTN 技术快速推进,支持 5G 的卫星终端款型增长到 44 款。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6图 9 全球 5G 终端款型分布数据来源:TDIA(三)我国(三)我国 5G 入网终端达入网终端达 2211 款,行业终端形态不断丰富款,行业终端形态不断丰富我国持续推进 5G 融合应用,促进终端生态繁荣发展,5G 工业网关、CPE、巡检机器人等行业终端形态不断丰富。截至 2025 年 6月底,我国共有 500 家终端厂商的 2211 款 5G 终端获得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发的进网许可证(含试用批文)。在我国,支持 5G 的入网终端共分为四大类,智能手机仍是 5G 终端款型主力军,共有 1143款。另外三类分别是无线数据终端(880 款)、无线车载无线终端(145款)以及卫星移动终端(43 款)。其中,无线数据终端又包含多种形态 5G 终端,包括 224 款模组、115 款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106款 CPE、106 款工业级模组/CPE/网关、80 款执法记录仪、47 款无线热点、37 款 PDA、26 款 mifi、21 款照相机/摄像头、15 款路侧单元/车载单元、10 款智能手表、8 款电视、7 款无人机、7 款视频通信终端、6 款手机壳、4 款直播终端、3 款仪表、2 款机器人、2 款 AR/VR眼镜、1 款编码器、1 款智能头盔、1 款手机适配器、1 款翻译器、1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7款读卡器。图 10 我国 5G 入网终端款型分布数据来源:TDIA(四)全球智能手机出货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四)全球智能手机出货进入平稳增长阶段相较 2024 年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25 年度一季度与二季度分别同比增长 1.4%、1.0%。2025 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2.95 亿部,同比增长 1%,市场虽持续回暖但进入稳定阶段。其中,三星智能手机出货 5800 万部,同比增加 7.9%,以 18.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苹果智能手机出货 4640 万部,同比增长 1.5%,市场份额 15.7%、位列第二。小米以 14.4%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三,出货量为 4250 万部,同比增长 0.6%;vivo 以 9.2%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四,出货量为 2710 万部,同比上升 4.8%;传音以 8.5%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五,出货量为 2510 万部,同比下降 1.7%。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8表 2 2025 年 Q2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情况手机厂商2025 年 Q2出货量(万部)2025 年 Q2市场份额2024 年 Q2出货量(万部)2024 年 Q2市场份额出货量同比(%)Samsung580019.7S8018.4%7.9%Apple464015.7E7015.6%1.5%Xiaomi425014.4B3014.5%0.6%vivo27109.2%908.8%4.8%Transsion25108.5%508.7%-1.7%Others961032.51033.9%-3.1%Total29520100)220100%1.0%数据来源:IDC2025 年二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7375 万部,其中 5G 手机出货量约 6308 万部,占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约 85.5%。市场份额方面,华为重回第一,市场份额 18.1%;vivo 位列第二,市场份额占比为 18.0%;OPPO 排名第三,市场份额 16.2%;小米排名第四,市场份额 15.7%;苹果排名第四,市场份额 14.4%;荣耀排名第五,市场份额 12.8%。图 11 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19(五)我国(五)我国 5G RedCap 产品超产品超 218 款款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据 TDIA 统计,我国已有 59 家厂商累计发布 5G RedCap 产品超 218 款。产品类型主要面向垂直行业应用,其中模组 57 款,占比 25.4%;工业网关 49 款,占比 23.4%;路由器/工业路由器 42 款,占比 19.0%;CPE/工业 CPE 14 款,占比 5.9%;5G MiFi/UiFi 12 款,工业 DTU 11 款,摄像头 8 款,车联网终端 7 款,其他终端 18 款,详见附件十。图 12 我国 RedCap 终端款型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20第三章5G 政策与应用累计发布 31 个国家政策,170 个省级政策全球超 1820 个企业实现 4G/5G 专网部署我国 5G 行业应用案例超 15 万个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21(一)我国累计发布(一)我国累计发布 31 个国家级政策,个国家级政策,170 个省级政策个省级政策国家政策布局方面,中国 5G 政策环境持续向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多个网络建设、技术研发、应用规模化推进相关的细化行业支持政策。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我国累计发布与 5G 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国家级政策达 31 项,省级 5G 政策数量超 170 项。2025 年 4 月,辽宁省发布关于推动辽宁省 5G 智慧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出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全方位提升“5G 智慧农业”应用水平、打造“5G 智慧农业”示范标杆等 3个方面 10 项重点任务,明确到 2027 年,5G 智慧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农村管理服务等优势领域和先进地区率先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培育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和标杆企业,引领带动全省智慧农业发展。2025 年 4 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 5G 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20252027 年),提出到 2027 年底,北京市将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 5G 发展格局,全面实现 5G 规模化应用,提升 5G 赋能千行百业应用水平,成为国内领先的 5G 应用标杆城市。5G 规模赋能成效凸显。2025 年 4 月,陕西省发布陕西省 5G 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实施方案,“扬帆”升级方案文件共分为六个部分、四项升级要求,涵盖了十五个重点行业。文件明确了我省在 5G 应用规模化发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22展方面的指导思想,确定了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基本原则,制定了 5G 应用规模化赋能、5G 网络能力提升、5G 应用生态加速等关键指标。2025 年 5 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信息通信行业 2025 年加快推进“双万兆”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提升“双万兆”网络能力、深化“双万兆”应用赋能、培育“双万兆”产业生态等重点任务,旨在推动“双万兆”网络覆盖水平全国领先,万兆智联的新业态初步形成,“双万兆”的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目标。2025 年 5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广西“万兆启航 智赋八桂”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明确将通过“强网络、提质量、促融合、保安全、推低碳”五大行动,推动“双千兆”向“双万兆”网络演进升级,夯实数字新型基础设施,构筑人工智能底座。2025 年 5 月,辽宁省通信管理局发布辽宁省信息通信业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2026 年),提出以“筑基、赋能、融通”为三大行动主线,统筹推进 5G-A、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辽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打赢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战注入强劲数字化动能。2025 年 7 月,浙江省印发浙江省深化 5G 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旨在构建“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 5G 发展格局,计划设定了到 2027 年底建成 5G 基站超 30 万个、每万人基站数逾 45 个、5G 工厂超 1000 个等关键指标。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232025 年 6 月,云南省印发云南省 5G 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实施方案(20252027 年),方案提出,到 2027 年底,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 85%,5G 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 75%,大中型工业企业 5G 应用渗透率达 45%,全省 5G 应用数量超 2000 个;全省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8个,20户及以上自然村5G网络通达率达95%,5G 网络驻留比超 85%,建成超 2000 个 5G 行业虚拟专网,构筑“通感算智”深度融合的新型数字底座。2025 年 6 月,山东省发布山东省 5G 规模化应用“扬帆齐鲁”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方案提出到 2027 年底,全省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达 30 个,5G 个人用户普及率超 85%,5G 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 80%,5G 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 1000 万,建成 5000 个 5G行业虚拟专网,构筑“通感算智”深度融合的新型数字底座。2025 年 6 月,陕西省发布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部署了强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省域均衡普惠发展、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跨网络协调联动等七大重点任务。(二)全球超(二)全球超 1820 个企业实现个企业实现 4G/5G 专网部署专网部署全球各国积极推动 5G 应用落地,私有频段专网建设持续推进。截至 2025 年二季度,全球已有来自 80 个国家的 1820 个产业主体完成 4G/5G 专网部署,较上一季度净增 48 个产业主体。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 4G/5G 专网主要应用领域,国防领域应用数量增势明显。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全球已有 362 个制造业主体完成专网部署,季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24度新增 6%;其次是教育行业,已有 168 个产业主体部署 4G/5G 专网,季度新增 3%;第三是矿业领域,已有 137 个企业主体完成专网部署,季度新增 4%;第四是国防领域,已有 122 个企业主体完成专网部署,季度新增 2%;同时,能源、物流仓储、智慧医疗、数据服务等也是专网部署的重要领域。图 13 全球私有频段 5G 专网建设情况数据来源:GSA(三)我国(三)我国 5G 行业应用案例超行业应用案例超 15 万个万个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我国 5G 应用已经覆盖 97 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 87 个,5G 应用案例超过 15 万个,5G 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 8000万个,深入融合工业、医疗等重点领域核心环节。其中,5G 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数超过 2 万个,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协同研发设计、柔性生产制造、远程设备操控等 20 余个典型应用场景,南京、武汉、青岛等 10 个首批“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启动建设,已覆盖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加速赋能行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已建成 4000 个 5G 工厂,高水平 5G 工厂超过 700 家。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2)25在典型行业应用推进典型行业应用推进方面,我国持续推进 5G 在工业制造、医疗试点、能源创新、物流智能化升级等方面的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在煤矿应用煤矿应用领域,我国矿山领域智能化建设提质加速,5G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露天矿、井下矿以及各类有色金属矿的开采作业中,初步实现了减人、提效、增安的智能化建设目标,推动了行业向少人化、精准化、可持续化转型。截至 2025 年 4 月,全国已建有 1806 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 907 处,煤矿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 50%。2025 年 7 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组织起草了煤矿井下 5G 通信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5G 通信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 项行业标准,标志着矿山5G 应用从探索实践迈向规范化强制阶段。5G网络加快向5G-A网络演进升级,全国300多个城市启动5G-A网络建设,5G-A 的上行及下行带宽更宽、时延更低,结合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技术,将在自动驾驶、云游戏、远程医疗、MR、VR、XR、裸眼 3D、低空等应用场景逐步落地。目前,国内四家运营商均已官宣启动 5G-A 商用网络部署,在沉浸式业务、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远程医疗等方面开展应用探索。如中国电信“5G湖泊巡视系统”通过 5G 无人机 AI 识别技术,实现河湖禁捕智能巡查;中国铁塔在雄安新区利用“5G 北斗 室内分布系统”,实现了车位级的地下导航定位。26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 2 号院牡丹融媒体大厦 3 层邮编:100191电话: 86-10-82036611电子邮箱:;TD 产业联盟(TDIA)是科技部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批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单位。TDIA 成立于 2002 年,现有 100 余家成员单位,已成为支撑和推动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TDIA 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移动通信基于 TDD 制式的后续演进各代技术(包括 TD-LTE、TD-LTE-Advanced、5G、6G 等)、以及融合技术标准与产业的发展,整合产业资源,营造产业发展大环境,促进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的融合发展,使联盟成员在发展中达到互利共赢,为世界通信发展贡献力量。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目前 TDIA 已在 5G、6G 和国际拓展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驱动驱动商用进程商用进程成就成就5G 梦想梦想TD 产业联盟产业联盟Tel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Industry Alliance
2025-08-01
30页




5星级
Tel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dustry AllianceTD 产业联盟产业联盟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市场研究系列2025 年 3 月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北京电信技术发展产业协会(TD 产业联盟),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北京电信技术发展产业协会(TD 产业联盟)”。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目目录录第一章 5G/5G-A 产业发展情况.1(一)标准:5G 技术加速向 5G-A 演进.1(二)技术:5G-A 关键技术逐渐收敛.3(三)政策:央地联动推进 5G 规模化应用.5(四)市场:我国 5G 网络发展全球领先.61.全球 5G-A 网络逐步进入商用阶段,我国做出重要贡献.6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持续回暖,5G 手机出货量不断增长.8(五)产业:5G-A 产业加速落地.91.全球设备商积极研发 5G-A 产品.92.5G 基带芯片进入 5G-A 时代.113.5G 行业终端款型快速增长.124.5G RedCap 产业加速成熟.135.全球产业界积极启动 5G-A 技术试验.13(六)应用:中国引领全球 5G 应用创新.14第二章 6G 发展情况.16(一)标准推进:全球 6G 标准规划进一步明确.16(二)全球竞速:全球 6G 布局快速推进.171.美国:政府引领生态构建,抢占 6G 技术制高点.172.欧洲:跨国协同创新,构建全链条技术生态.193.韩国:战略专项驱动,加速产业化进程.234.日本:从 B5G 向 6G 逐步推进,构建 6G 技术优势.25(三)中国布局:6G 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 6G 布局.261.战略地位提升,多省市发布 6G 规划.262.产学研协同推动 6G 技术创新,启动技术测试.273.运营商体系化布局,牵头打造 6G 试验装置.284.多个星座计划加速推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能力.30第三章 2025 年产业趋势分析及预测.32(一)产业发展进入规模增长期.32(二)5G-A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32(三)RedCap 将实现大规模部署应用.33(四)重点城市引领推动 5G 应用规模发展.33(五)6G 国际标准化进程全面启动,技术路线图加速收敛.34(六)AI 有望成为 6G 技术创新及产业变革重要驱动力.35(七)星地融合是 6G 重要发展方向,星座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35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第一章 5G/5G-A 产业发展情况(一)(一)标准:标准:5G 技术加速向技术加速向 5G-A 演进演进移动通信领域标准的制定主要由 3GPP 组织来进行,每个新版本都会在前一版本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扩展。5G-A 演进阶段从 2024 年开始,以 R18/R19 版本为基础,着力提升5G 性能,重点拓展对通感、人工智能、NTN 等场景的支持。2024年6月5G-A第一个版本国际标准Release 18正式冻结,标志着 5G 正式演进步入 5G-A 阶段。作为 5G Advanced 的延续,Release 19 主要侧重于提高性能并满足 5G 商用部署中的关键需求,已经完成首批 16 个 RAN 领域课题立项,预计将在 2025 年底正式冻结。Release 20 是未来网络架构演进的关键阶段,主要是增强现有功能,目的是专注于提升 5G 现有能力,预计将在 2027 年 6 月正式冻结。R21 将正式开始6G 的标准制定工作,预计产生首批 6G 技术规范,将于 2029年 3 月冻结。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图 1全球 5G 商用网络部署情况数据来源:3GPP表 15G 标准演进特点汇总5G标准标准名称名称R15R16R17R18R19R20R21阶段划分5G 基础标准5G 完整标准5G 增强标准5.5G5.5G5.5G 和6G5.5G 和6G冻结时间2019 年3 月2020 年 7 月2022年 6 月2024 年6 月预计2025 年12 月预计2027 年6 月预计2029 年3 月侧重场景eMBB和基础URLLCeMBB 增强和uRLLC 能力完善持续扩展5G-A5G-A5G-A6G技术特性增强移动宽带中低频eMBB基础毫米波eMBB毫 米 波 eMBB增强(传输和部署能力)扩展频段:中频、毫米波多天线能力持续提升初步拓展空天地覆盖持 续 增强 移 动宽带:提 升 频谱效率业 务 能力提升提 升 部署 灵 活性非 地 面通 信 增强面 向 新业 务 新场 景 持续增强:上 下 行超带宽增强RAN新 型 无源 物 联网(支持A-IoT 类终端,重卫 星 接入 未 来铁 路 移动 通 信系 统 以及 能 源效率等超 高 速率 与 超大 带 宽技 术 升级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3点 研 究设 备 供能方式、节 点 能力 及 与5G 网内其 它 设备 的 兼容 性 等问题)低时延高可靠基础uRLLC承载完善的 uRLLC能力支持时间敏感网络基础车联网高容量uRLLC更丰富车联网场景垂 直 行业 精 细化设计:专 用 类型终端专 有 场景增强更 灵 活组 网 方案海 量 机器 类 通信 与 物联 网 拓展物联网NB-IoT技术支持的mMTC5G 核心网支持NB-IoT和eMTC中高速大连接物联网网络基础能力服务化架构基础设计服务化协议定义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直连通信(NR-V2X)、米级定位、5G广播网络基础能力增强网络智能化亚米级定位多播广播5G与人工智能融合新 业 务场 景 开发:新 业 务网 络 要求AI 增强网 络 性能支 持 各类 AI 应用通 感 融合扩 展 现实增强AI 融合AI 融合等新业务智能化与绿色节能技术融合安全基本安全机制安全架构演进物联网安全数据来源:3GPP,TDIA 整理(二)(二)技术:技术:5G-A 关键技术逐渐收敛关键技术逐渐收敛5G-A 加速演进,代表性技术已基本明确。5G-A 面向沉浸实时、智能上行、工业互联、通感一体、千亿物联和天地一体等六大应用场景,从网络、终端、云等端到端关键方面进一步演进,网络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已明确的 5G-A 代表性技术包括 RedCap、通感一体化、空天地一体化、智能化网络、确定性网络、无源物联网、交互式通信能力增强。其中,RedCap 已具备规模商用条件,通感一体化、空天地一体化正加速推进技术测试,手机直连卫星在部分手机厂商已实现商用,5G 新通话带来全新交互式通话体验。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4表 25G-A 代表性关键技术5G-A关键技术关键技术技术特性技术特性应用领域应用领域RedCap相比 5GeMBB,通过带宽、天线数等终端剪裁降低 5G 终端复杂度和成本。提供中高速率业务承载能力:64QAMFDD 上行 75Mbps,下行150MbpS;TDD 上行 15Mbps视频监控、车联网、可穿戴、电力、石化、工业等通感一体通信网络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道路水平感知精度 1 米以内、100 毫秒时延;低空水平感知精度 5 米以内车联网、自动驾驶、无人机监管等空天地一体化手机直连、星地融合,建设全球广域覆盖的空天地一体化三维立体网络。手机直连高轨卫星:速 率1-2Kbps,空口时延 540ms;手机直连低轨卫星:速率 2-10M(DL)、0.4-2Mbps(UL),空口时延 13-42ms高轨:短消息、双向语音对讲、窄带物联;低轨:短消息、语音通话、宽带数据等智能化网络通过智能化技术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和融合,可提高网络效能,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网络智慧运营水平。行业数智化转型,网络、安全、管理,自动驾驶、XR确定性网络满足低时延、有界抖动、高精度时间同步、高可靠等确定性通信需求。提 供 端 到 端 时 延 6ms,可 靠 性99.99%,抖动 100us,高精度时间同步精度 1us 的通信性能工业互联网、云 XR、车联网等无源物联网低成本、低功耗、易部署、免维护的无源物联网。系统:标签数据接收距离大于 100 米,低成本米级定位,每秒盘存标签300 个。标签:具备多传感融合、环境自采能力,功耗将至微瓦级制造、物流、医疗、粮储、畜牧、能源、石化、交通、园区、政务等交互式通信能力增强低时延、上行大带宽,高清化、交互式、沉浸式及开放性的交互式通信,为用户提供除音视频之外的更丰富的实时交互服务新通话、XR、云游戏、远程协作算网融合多元异构、海量泛在的算力设施,通过网络连接形成一体化算网技术与服务体系。具备算力资源高效集约、算网设施绿色低碳、算力泛在灵活供给、算网服务智能随需等特征云、XR、泛在物联、车联网数据来源:中移智库、业界、TDIA 整理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5(三)(三)政策:央地联动推进政策:央地联动推进 5G 规模化应用规模化应用我国 5G 发展政策环境持续向好,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累计发布 31 个国家级 5G 相关政策,156 个省市级 5G 相关政策。国家政策布局方面,2024 年我国 5G 政策重点聚焦 5G应用,发布5G 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打造“5G 工业互联网”512 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2024 年度 5G 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的通知等政策,进一步强化 5G 的规模化应用拓展举措,加速 5G 应用向消费服务行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2024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印发5G 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7 年底,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 5G 规模化应用的总体目标。地方政策布局方面,我国各省市纷纷出台 5G 产业细化支持政策,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我国发布的省级 5G 政策数量超 156 项,形成部门合作、央地联动、产业协同的工作合力。海南、广东、贵州在 5G 网络建设和产业培育方面推进网络质量提升、网络深度覆盖;河北、辽宁、山西、湖北等地加快推进 5G RedCap 技术演进、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6扎实推进 5G RedCap 商用进程;北京、上海等地发布 5G 与低空经济融合等相关政策,推动 5G-A 技术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四)(四)市场:我国市场:我国 5G 网络发展全球领先网络发展全球领先1.全球 5G-A 网络逐步进入商用阶段,我国做出重要贡献全球 5G 商用网络数量和覆盖用户不断增长,5G-A 网络发展进展不断加快。截至 2024 年底,全球已有来自 130 个国家和地区的 344 个运营商推出基于 3GPP 标准的商用 5G网络,新增 5G 商用网络 40 个,较 2022 年新增有所减缓。全球 5G 基站部署量稳速增长,2024 年全球 5G 基站累计部署总量超过 637.6 万个,年度新增 120.6 万个、较 2022 年新增量有所减少。全球 5G 用户数突破 21.3 亿,年度新增 5G用户 5.6 亿。目前全球超过 38 家运营商发布 5G-A 技术试验和网络部署规划,系统设备商也积极投入产品研发,开展5G-A 技术在低空、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图 2全球 5G 商用网络部署情况数据来源:GSA、TDIA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7图 3全球 5G 基站部署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图 4全球 5G 用户数增长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中国已成为全球5G-A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我国 5G 网络能力持续增强,覆盖广度深度持续拓展。我国5G 基站总数达到 425.1 万个,全年新增 87.4 万个,地级市区、县城城区已实现 5G 100%覆盖,占全球 5G 基站部署量的 66.7%。我国 5G 用户达到 10.14 亿,同比增长 25.96%,占全球 5G 用户数的 47.6%。我国运营商已开始商用部署多载波聚合等特性,旨在实现 5G-A 标志性指标“下行万兆、上行千兆”和“大规模物联”能力,并将加速通感、无源、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8网络智能、XR 增强、工业互联等技术的试点验证。截至目前,国内四家运营商均已官宣启动 5G-A 商用网络部署,在沉浸式业务、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远程医疗等方面开展应用探索,已在全国 300 多个城市启动 5G-A 网络建设,5G-A的上行及下行带宽更宽、时延更低,结合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技术,将在自动驾驶、云游戏、远程医疗、MR、VR、XR、裸眼 3D、低空等应用场景逐步落地。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持续回暖,5G 手机出货量不断增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回暖。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 12.4 亿部,同比增长 6.4%,达到 2021 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8.2亿部,同比增长14.5%,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 66%。中国市场 5G 手机出货量达 2.72亿部,同比增长 13.8%,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 86.6%。随着全球手机市场进入存量阶段,5G 技术成为发展新动能,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提升不仅使换机周期不断拉长,也促使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升级,高端市场活力初显,手机厂商集中发力高端旗舰手机产品,如华为Mate系列及Pocket系列、OPPOFind 系列、小米 Fold 系列、vivo Fold/Flip 系列等。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9图 55G 智能手机出货量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 整理图 6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销售量占比情况数据来源:counterpoint(五)(五)产业:产业:5G-A 产业加速落地产业加速落地1.全球设备商积极研发 5G-A 产品全球领先通信设备厂商积极研发 5G-A 产品。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国内系统企业华为、中兴、中信科积极投入5G-A全系列产品研发,推动超宽带、XR、eRedCap、无源物联网、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0绿色低碳、通信与感知融合、通信与 AI 融合等各项关键技术的成熟应用。爱立信围绕打造“价值驱动的卓越网络”以“卓越性能、绿色低碳、赋能增长、高度自智”为四大支柱,重点推动超宽带、XR、高性能与可持续性、基于意图驱动的自制网络可编程网络等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成熟和应用;诺基亚认为 5G-A 将从体验(Experience)、扩展(Expansion)、延伸(Extension)和卓越运营(Eperational excellence)四个维度提升网络能力,并重点关注超宽带和 XR 等 5G 能力提升技术的产品研发。2024 年,华为在 2024 全球移动宽带论坛期间发布了5G-A十大产品解决方案宣称该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将通过“宽带、多频、多天线、智能、绿色”五大基础能力持续创新,提供十倍网络能力。华为以全系列 Advanced Radio 构建极致多维网络能力,以 Ambient Site 实现站点全域数字化,以Agent数字人团队助力运营商网络迈向L4高阶自智满足了移动 AI 时代多样化业务需求。全新 5G-A 解决方案深化 5G-A与 AI 的融合,“以网兴智”,通过充足管道能力满足移动AI 时代差异化用户需求,提升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以智赋网”,基于数字化站点和无线智能体助力运营商网络实现L4 高阶自智。新通话结合 AI 和多模态,为用户提供沉浸交互式的智能通话体验。5G-AIntelligent Packet Core 解决方案,构建了基于 NWDAF 为中心的网络智能方案。在 ToB 领域提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1出基于C/U分离的通感一体融合架构并联合国家电网提出了电力短切片专网方案。中兴通讯推出面向 5G-A/6G 时代的沉浸式通信解决方案,并首次现场展示沉浸式通信业务的交互体验,只需要佩戴 MR 眼镜,便“进入”了远在中国南京滨江的中兴通讯智能制造基地,实时查看基地各个厂区的能源利用和储备情况,并能够与基地工程师的 AI 数字人针对生产流程、能耗管理进行沟通交互。中国移动发布“星罗算力网络”与 5G-A 智能控制面(NWDAF),为智能制造、车联网等场景构建 L4 级自智网络,联合华为验证的无线 AI 技术可将用户体验优化效率提升 40%。中国电信全球首发 5G-A全域覆盖网络和“5G-A 8K-VR”低空直播系统,在低空通信领域实现无人机物流毫米级精准管控。中国联通联合格力、华为推出 5G-A 原生专网方案,打造全球最大智能“黑灯工厂”,利用 5G 专网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2.5G 基带芯片进入 5G-A 时代2024 年累计新增 23 款 5G SoC 芯片,较 2023 年新增数量基本持平,均为 4-7nm 制程。基带芯片发展速度放缓,5G基带芯片年度新增 3 款。随着 5G 技术演进步入 5G-A 阶段,有望带动新一轮创新。高通骁龙 X80 在毫米波频段可以实现10 载波聚合,在 Sub-6GHz 频段可实现 6 载波聚合,下行峰值速率 10Gbps,上行峰值速率为 3.5Gbp,并首次在 5G 调制解调器中集成了 NB-NTN 卫星通信,且已经实现 3GPP R18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2标准,率先步入 5G-A 阶段。3.5G 行业终端款型快速增长全球 5G 终端厂商数量和终端款型持续增长。据 TDIA统计,截至 2024 年 12 月,全球发布 5G 终端的厂商达到 701家,同比增长 27.3%、与 2023 年增长情况(41.3%)有所下降;全球 5G 终端达到 3810 款,同比增长 32.3%。其中,5G智能手机终端达 2016 款,占比 47.8%。此外,受 5G 行业应用不断深化发展的影响,行业终端增长明显,CPE、模组、网关、照相机等终端款型数量连年高速增长,2024 年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28.6%、24.0%、65.6%、63.6%。图 7全球 5G 终端厂商增长情况数据来源:TDIA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3图 8全球 5G 终端款型数量增长情况数据来源:TDIA4.5G RedCap 产业加速成熟我国5G RedCap已进入规模商用部署阶段,支持RedCap技术的 5G 基站总规模超 83 万站,预计 2025 年底基站规模将突破 100 万。中国移动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 RedCap 商用网络,支持 RedCap 的 5G 基站总规模超 43 万,实现全国所有县城以上区域 700MHz RedCap 连续覆盖,按需开通2.6GHz/4.9GHz RedCap 功能,打造华电光伏、宁波李慧利、深圳垃圾分类监管等 40 余个标杆案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启动“万站行动”加速规模化部署,目前在全国超过 17个省份实现 5G RedCap 连续覆盖,累计开通支持 RedCap 的5G 基站超过 40 万站,重点推进工业、能源等场景的试点应用。5.全球产业界积极启动 5G-A 技术试验欧美积极开展 5G-A 超宽带、无源物联等关键技术试验。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4高通与诺基亚贝尔在高低频段混合组网关键技术试验中,实现了万兆下行速率;芬兰运营商 DNA 启动 5G-A 无源物联网技术试验,以拓展 5G 在数字化方向的应用场景。中东积极探索 5G-A 的超宽带、增强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新兴产业。阿联酋电信宣布启动 5G-A 超宽带关键技术试验;沙特运营商 Zain 已开展了 5G-A 无源物联仓库场景验证。我国已基本完成超宽带、XR 两项重点 5G-A 关键技术试验。截至 2024 年 11 月,5G 推进组已制定 5G-A 试验规范 7项,组织了 5G-A 超宽带、宽带实时交互(XR)增强、通感一体、基于 AI 的无线网节能、网络智能化等 5 类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华为、中信科、中兴、诺基亚贝尔和爱立信等5 家系统厂商,高通、联发科技等芯片厂商参加了测试,已基本完成基于 R18 的各项关键技术测试工作。(六)(六)应用:中国引领全球应用:中国引领全球 5G 应用创新应用创新我国 5G 应用发展水平全球领先。截至 2024 年底,我国5G 应用已经覆盖 80 个国民经济大类,5G 应用案例超过 13.8万个,5G 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 7000 万个,已在工业、采矿、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水利、建筑、纺织、海洋、低空等领域正加速推动 5G 应用探索。工信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文旅部、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积极开展 5G 应用试点工作,挖掘培育了 987 个 5G 医疗健康、109个 5G 智慧教育试点项目,发布 33 个 5G 应用典型案例,助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5力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其中,5G 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数超过 1.7 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 10 大行业形成了 20 大典型场景,南京、武汉、青岛等 10 个首批“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启动建设,已覆盖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加速赋能行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建成 700 个高水平 5G 工厂。全球各国积极推动 5G 应用落地,据 GSMA 数据,全球5G 应用项目超过 5.5 万个。5G 专网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中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美欧日韩等国家及地区主要以私有频段进行 5G 专网建设。截至 2024 年 12 月,全球 80 个国家的 1714 个机构组织已部署 4G/5G 专网,专网运营机构数量同比增长 23.8%1。1 GSA 数据:Private-Mobile-Networks 2023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6第二章 6G 发展情况(一)标准推进:全球(一)标准推进:全球 6G 标准规划进一步明确标准规划进一步明确3GPP 作为制定全球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的核心组织,是 3G、4G、5G 国际标准制定者,也是 6G 全球标准的核心平台。2024年 9 月,在 3GPP 业务与系统技术规范组(SA)105 次全会上,3GPP 首个 6G 标准项目6G 场景用例与需求研究项目获得通过,全球 6G 标准制定进入需求研究阶段。2025 年 3 月,TSGSA(服务与系统架构组)、TSG RAN(无线接入网组)以及TSG CT(核心网与终端组)共同研讨 6G 总体、无线技术、系统架构、核心网及协议的愿景及优先事项。6G 标准化工作也将在 2025 年 6 月正式启动,第一个 6G 标准 Rel-21 的核心功能也将在 2029 年冻结,预计在 2030 年左右具备大规模商用能力。图 96G 时间规划图数据来源:ITU、3GPP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7(二)全球竞速:全球(二)全球竞速:全球 6G 布局快速推进布局快速推进1.美国:政府引领生态构建,抢占 6G 技术制高点一是政策立法强化一是政策立法强化 6G 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继 2021 年通过的未来网络法案了解移动网络网络安全法案美国网络安全素养法案等三项通信法案,美国众议院 2024 年 9 月通过维护可靠和增强型网络的未来技术应用法案,该法案将要求联邦通信委员会召集行业领袖、公共利益团体和政府专家,成立一个 6G 工作组。立法强调美国正处于引领全球创新的关键节点,而 6G 技术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速美国 6G 技术发展进程。二是明确频谱推进策略。二是明确频谱推进策略。2024 年 10 月美国继发布国家频谱研发计划,在国家层面又一次出台频谱领域顶层规划文件,确立研发目标定位、活动框架和研发重点。先行探先行探索太赫兹频段。索太赫兹频段。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早在 2019 年就发布太赫兹频段实验性使用许可,成为全球首个开放95GHz3THz 频段用于 6G 技术实验的国家,并已向是德科技、三星电子等发放太赫兹频段试验频段。预留中高频段频预留中高频段频谱资源谱资源。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布国家频谱战略,明确将 3GHz、7GHz、18GHz 和 37GHz 频段用于私营部门创新,累计为 6G 预留超过 2700MHz 带宽资源;美国 5G 之声在 2024 年 10 月发布其最新白皮书 7-8GHz 频谱范围内的 6G 升级:覆盖范围、容量和技术,强调 7-8GHz在容量、传输速率及覆盖等领域的巨大潜力;诺基亚也在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82024 年 12 月提出申请采用 7125-7525MHz 频段在其位于达拉斯的美国总部进行 6G 技术测试。为为空天地一体网络预留空天地一体网络预留优质资源。优质资源。2024 年 3 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 SpaceX在第二代“星链”卫星与地面网关间使用 E 波段频率,并允许其利用已获批的 Ka 和 Ku 波段频谱,大幅提升“星链”带宽容量和上网速度。三是以联盟为主要依托,积极构建是以联盟为主要依托,积极构建 6G 生态。生态。为进一步凝聚全球产业力量,美国通过组建技术联盟重塑产业领先优势。Next G 联盟作为美国联盟作为美国 6G 布局核心抓手,构建美国布局核心抓手,构建美国 6G技术创新发展框架技术创新发展框架。在关键技术层面,连续发布 30 余本 6G白皮书,重点聚焦内生 AI、分布式云网络、绿色网络等主要方向,已布局技术领域包括大规模 MIMO、太赫兹通信、无线新空口、通感融合、频谱共享、AI 原生、分布式云平台、分布式云接口、网络解耦、可信弹性安全网络等。在应用场景层面,以沉浸式体验和特殊场景创新为核心,聚焦 2C 市场与高危行业赋能,发布北美 6G 路线图优先事项报告,指出 6G 代表性九大用例包括多感官 XR、固定无线接入网络、车联网、智能工厂、低功耗广域网、个性化用户体验、机器人、数字孪生、环境物联网等。组建组建 AI-RAN 联盟,通联盟,通过过AI 优势在优势在 6G 时代占据优势地位。时代占据优势地位。英伟达于 2024 年 2 月,联合软银、爱立信等半导体公司、传统通信公司、软件公司和学术机构成立了 AI RAN 联盟,并于 2024 年 11 月开发了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19AI-RAN 平台 NVIDIA AI Aerial,实现全球首个 AI 与 5G 网络的融合试验,在满足运营商所需 5G 性能情况下,仍能利用网络的剩余容量同时运行 AI 推理工作,为运营商打造新创收空间。四是卫星互联网全球领先四是卫星互联网全球领先,发射发射 6G 实验星实验星。2024 年以来,“星链”系统的建设速度持续加快,美国 SpaceX 公司不断优化发射进程,2024 年利用“猎鹰”-9 号火箭成功执行了89 次“星链”发射任务,截至 2024 年底,星链已发射 7256 颗卫星,为全球 118 个国家和地区的 460 万用户提供服务,覆盖 28 亿人口。2025 年 3 月,SpaceX 成功将 60 颗“星链 6G先行者”实验性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该系列卫星配备了毫米波和太赫兹波段收发装置,搭载了基于光子集成电路的量子通信实验模块,加速 6G 空天地技术布局。五是启五是启动动6G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 2024 年设立基金,支持高级无线研究平台(PAWR),支撑新型无线设备、通信技术、网络、系统和服务的实验性探索,增强宽带连接、新兴物联网技术优势,并在未来几十年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和经济竞争力。2.欧洲:跨国协同创新,构建全链条技术生态一是形成以欧盟为核心、多国政府深度协同战略格局一是形成以欧盟为核心、多国政府深度协同战略格局,全面布局全面布局 6G 研发。欧盟研发。欧盟早在 2021 年发布2030 数字十年政策计划,提出以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安全和可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0持续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目标,到 2030 年实现千兆连接,重点关注可持续的下一代固定、移动和卫星连接以及 6G 技术,将建立国际数字伙伴关系,提供开展联合研发平台,以保证欧盟在 6G 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英国英国发布无线基础设施战略,提出愿景、研发、专利与标准、频谱、国际联盟和路线图六大支柱战略,并将通过项目投资、国际论坛及国际联盟三条路径推动 6G 发展。德国德国早在 2021 年启动首个有关6G 技术的研究项目,积极布局灯塔项目 6G-ANNA、6G 组件开发项目等研发项目,加速 6G 研发。芬兰芬兰交通和通信部在 2024 年表示已组建 6G 工作组,启动推进 6G 移动通信技术工作,主要目标是制定芬兰的国家 6G 路线图,并促进 6G无线网络技术领域的合作和信息交流。法国法国启动未来网络研究计划,组织公共研究机构参与 10 个针对未来网络技术的大型研究项目,计划联合推出“法国 6G”平台,以便为 6G 网络做好充分准备。西班牙西班牙 2024 年划拨 6200 万欧元(约 4.9亿元人民币)的国家资金用于 43 个研究项目,以加强下一代移动技术的生态系统研究。荷兰荷兰宣布通过国家增长基金投资 2.03 亿欧元(约 16 亿元人民币)用于 6G 开发。二是以公私合营旗舰项目整合资源二是以公私合营旗舰项目整合资源,构建全链条技术生构建全链条技术生态。态。为提升欧洲在 5G/6G 网络和服务方面的行业领导地位,欧盟 2021 年正式设立公私合营旗舰项目智能网络和服务联合伙伴项目(SNS JU 项目),计划在 20212027 年总计投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1入至少 18 亿欧元(约 141.6 亿元人民币),其中欧盟提供 9亿欧元(约 70.8 亿元人民币),私营部门提供 9 亿欧元(约70.8 亿元人民币)以上。截至 2024 年底,SNS JU 项目已向80 个项目投资超过 5 亿欧元(约 39.3 亿元人民币),覆盖33 个国家/地区的 505 个实体,吸引运营商、设备商、高校、科研院所等产业主体积极参与 6G 技术研发;项目支持内容涵盖从 6G 技术研发、试验平台建设、规模试验及试点应用等,为构建 6G 生态奠定基础。从关键技术来看,从关键技术来看,研发方向涉及 AI 与通信融合、多频段融合通信、通感一体、分布式/云原生网络架构、网络安全及绿色网络等技术方向,并逐步聚焦。2024 年更加强调灵活开放的网络架构、开放化无线网络、AI 驱动的无线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等,通信与 AI 融合相关项目比重更是达到 50%。从应用场景来看从应用场景来看,重点关注跨领域垂直应用验证,设立 AMAZING-6G 项目,将在欧洲各地实施大规模试验和试点,展示医疗保健、公共安全、能源和运输及铁路领域的 14 个用例;设立 6G-Path,测试和评估健康、教育、智慧城市和农业等关键垂直领域的应用用例;设立 Ambient 6G(6G 无源物联网)、NexaSphere(航空和汽车领域的多连接 3D 网络)、6G-VERSUS(6G 赋能五大环保行业)等项目,开展面向行业应用的需求及技术研究。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2图 10 SNS JU 6G 路线图数据来源:SNS JU三是设立多个共性技术平台项目支持三是设立多个共性技术平台项目支持 6G 研发研发。欧盟欧盟在SNS JU 项目中支持设立多个项目建设 6G 基础设施,包括6G-BRICKS(构 建 可 重 用 的 测 试 台 基 础 设 施)、6G-SANDBOX(通过智能、安全和数字孪生的开放实验设施支持网络架构和技术演进)、6G-XR(支持下一代 XR 服务的 6G 实验研究基础设施)、SUNRISE-6G(用于扩大 6G 实验规模的研究基础设施可持续联合会)项目,建立和扩展泛欧盟的 6G 实验基础设施,验证端到端 6G 架构。同时,英国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宣布启动国家 6G 无线电系统设施,该设施由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资助,由是德科技与菲尔德大学共同开发,位于谢菲尔德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设施将支持多方面的 6G 无线系统研究,包括候选波形、基带与射频信号处理、数字采集、发射器和接收器射频子系统以及空中(OTA)传播测量。能够支持覆盖所有操作频段(从 Sub 6GHz 到次太赫兹)的 6G 无线电系统研究,也支持高达 220GHz 的 6G 先导频段。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33.韩国:战略专项驱动,加速产业化进程一是相继发布两大战略加速一是相继发布两大战略加速 6G 研发研发。MSIT 从 2018 年9 月开始启动“6G 核心技术开发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并于 2020 年 8 月正式发布 引领 6G 时代的未来移动通信研发促进战略(20212028 年),正式开始研发 6G 技术。该计划以“引领 6G 时代”为愿景,制定“全球最早实现 6G 商用,主导全球 6G 市场,实现 6G 核心标准专利全球第一,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设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战略目标,形成“研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抢占高附加值专利”“研究和产业双轨发展”三大推进策略。2023 年 2 月,韩国正式提出K-Network 2030,致力于将韩国打造成“新一代网络模范国家”,再度明确了“全球首个”“标准专利领先”两个目标,主要举措包括加大网络技术研发投入、深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健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三大部分。同时,韩国将在 2026 年举办“Pre-6G Vision Fest”,邀请各国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商、6G 标准化专家和政府官员来到韩国向其展示6G 研发成果,以彰显其在全球 6G 标准化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并成为全球 6G 合作的标杆。二是配合政策落地,出台两批二是配合政策落地,出台两批 6G 专项。专项。围绕两大 6G网络发展战略,韩国先后出台两批 6G 专项支撑政策规划的落地实施。第一批 6G 专项配合 引领 6G 时代的未来移动通信研发战略设立,以 6G 核心技术研发专项为核心,计划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420212025 年投入 1917 亿韩元(约 9.5 亿元人民币)开展6G 关键技术研发,为开展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占领全球标准制定主导地位巩固研究及产业基础等提供公共资金支持。第二批 6G 专项配合K-Network 2030战略设立,以“新一代网络(6G)产业技术开发”专项为核心,20242028 年总投入 4407 亿韩元(约 21.8 亿元人民币),推动 6G 产业化应用,正式着手开发 6G 商用技术及核心关键零部件、申请国际标准专利,致力于使韩国具备“2026 年 Pre-6G 技术率先试点”“获取30%份额的6G国际标准专利”等新一代技术网络的竞争力。三是韩国采取技术过渡路径,将三是韩国采取技术过渡路径,将 Pre-6G 技术率先融技术率先融入入5G 网络,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医疗等五大领域示范升级。网络,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医疗等五大领域示范升级。为落实引领 6G 战略实施,实现全球引领的战略目标,韩国第一阶段将重点推进关键技术研究,第二阶段将重点推进 6G 技术在 5G 网络中的应用。从 2026 年开始,以 Pre-6G技术为基础,在数字健康、全息通信、无人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工厂 5 大应用领域促进 5G 示范项目升级。2025 年 2 月,三星发布AI 原生应用与可持续通信白皮书,重点介绍了沉浸式扩展现实(XR)、数字孪生、大规模通信、泛在连接以及固定无线接入等新兴服务,强调了 AI 原生应用、可持续网络、普遍覆盖以及安全且有弹性的网络等四个关键性能。四是积极布局四是积极布局 6G 卫星通信卫星通信。韩国计划 2025 年启动低轨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5(LEO)卫星通信系统建设项目,项目金额 3200 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 17 亿元),已初步完成可行性研究,预计在 2030年前发射两颗用于 6G 通信的 LEO 卫星。同时,韩国还计划建立一个示范 LEO 卫星通信系统网络,帮助企业自主开发卫星跟踪等核心技术。4.日本:从 B5G 向 6G 逐步推进,构建 6G 技术优势一是顶层设计驱动一是顶层设计驱动,明确战略目标与实施举措明确战略目标与实施举措。2024 年8 月,日本总务省(MIC)发布 Beyond 5G 推进战略 2.0支持 AI 社会的下一代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该战略指出,面向人工智能爆炸式发展前景、计算和网络以及非地面网络(NTN)的发展,需要打造低延迟、高可靠性和低功耗的下一代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Beyond 5G),实现通信、智能、算力及感知融合以及泛在连接。同时,为落实战略实施,提出全光网络(APN)、非地面网络(NTN)、无线接入网络(RAN)三大战略方向,发布 20242030 年战略路线图,包括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平台建设、国际市场推广等具体举措。二是开展多频段频谱可能性研究二是开展多频段频谱可能性研究。在中高频段在中高频段,日本表日本表示将示将积极推动 4.4-4.8GHz、7.125-8.4GHz、14.8-15.35GHz)作为 IMT 候选频段,并在 ITU WRC-27 会议上讨论;在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日本表示将研究分配 ITU-R 确定的频率(24.25-27.5GHz、37-43.5GHz、47.2-48.2GHz、66-71GHz)用于国际移动网络系统(IMT)的可行性。三是资金保障强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三是资金保障强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 6G 研发研发。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620202024 年,日本政府在 6G 领域投资总预算超过 1100亿日元(约 53.4 亿元人民币),其中 2020 年设立一项 300亿日元(约 14.6 亿元人民币)的基金,用于长期支持大学和企业从事 6G 研发工作;投资 200 亿日元(约 9.7 亿元人民币)建立 6G 硬件设施环境,供公司和其他机构用来测试开发 6G;2023 年 7 月,NICT 设立信息通信研究开发基金,用于实施创新信息通信技术 Beyond 5G(6G)基金项目,研发资金总额达 623 亿日元(约 30.3 亿元人民币),涉及全光网络相关技术、非地面网络(NTN)相关技术、安全集成/虚拟化网络技术等三大类共 10 个 6G 项目。(三)中国布局:(三)中国布局:6G 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 6G 布局布局1.战略地位提升,多省市发布 6G 规划在国家层面在国家层面,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 6G 纳入未来产业培育体系,明确提出,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包括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以及 6G 在内的未来产业,这是 6G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 2025 年我国 6G 创新新局面的正式开启。在地方政府层面在地方政府层面,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明确 6G发展规划,加速前瞻布局。北京市北京市于 2024 年 9 月率先出台 北京 6G 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42030 年),明确了未来几年内北京市在 6G 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关键环节攻关、构建试验创新体系、打造 6G X 应用标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与路径。北京市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加快 6G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7实验室和 6G 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为北京市抓抢 6G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集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网络产业创新生态奠定坚实基础。上海市上海市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培育,启动产业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围绕芯片器件、模组系统方向“强基础”,卫星互联、仪器仪表方向“锻长板”,新型终端、新型接入方向“探新路”;成立 6G 信通智谷未来通信产业园、上海 6G 信通智谷孵化器,打造集“总部 研发 平台 孵化 验证”于一体的“6G ”未来产业创新集群,目标是孵化 6G 产业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成为全球 6G 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设立3 亿元规模的 6G 产业孵化基金,探索“先导验证 股权投资”模式,为孵化器创新企业提供“投早,投小,投硬”全流程融资支持。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以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抓手,发布紫金山科技城加速培育以 6G 技术引领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提出五年内未来产业产值突破 3000 亿元,实现以紫金山实验室作为创新策源地、紫金山集团作为资本蓄水池、紫金山科技城作为创业孵化器的“紫金山三次方”跃迁,全力贯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2.产学研协同推动 6G 技术创新,启动技术测试工信部 2019 年成立 IMT-2030(6G)推进组,统筹聚合产学研用力量,组织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开展 6G 愿景与需求研究、6G 关键技术研究、6G 标准化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8推进以及 6G 技术测试验证等工作,在愿景、指标以及关键技术测试验证等方面取得批量成果。在愿景与需求研究上在愿景与需求研究上,发布6G 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6G 网络架构愿景与关键技术展望6G 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6G 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6G 网络架构展望等白皮书,明确技术方向与系统架构,为产业界提供研发指引。在关键技术研究上在关键技术研究上,依托无线技术工作组、网络技术工作组开展 6G 关键技术研究,已发布 60 余本技术研究报告。在标准制定上,在标准制定上,组织国内企业参与全球标准制定,在 ITU-R 框架下贡献中国智慧,推动 5 类6G 典型场景和 14 项关键能力指标被 ITUIMT 面向 2030 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采纳。在技术试验上在技术试验上,组织国内企业启动 6G 早期技术试验,华为、中兴、中信科、爱立信、上海诺基亚贝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vivo、小米、紫光展锐等20 余家企业及高校参与技术测试,2024 年技术测试方向包括通信感知一体化、无线智能化、天地一体化、智能超表面、数据服务、移动算力网络、网络基础架构等。3.运营商体系化布局,牵头打造 6G 试验装置三大运营商建设一批三大运营商建设一批 6G 科学装置及试验平台集群科学装置及试验平台集群,形成形成覆盖覆盖 6G 全技术链的研发验证能力。全技术链的研发验证能力。中国移动 6G 通感算智融合研发试验装置依托“1 3 N”移动信息产业协同创新基地,联合中关村泛联院建设 6G 通感算智融合研发试验装置,打造开放、众创的 6G 公共试验验证平台和新型基础设施,服务于未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29来网络产业重点技术、重大工程、应用场景的创新全过程,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该装置基于云化、虚拟化的基带底座,聚集通、感、算、智、安等全要素,融合多节点、多频段、空天地一体、高速泛在接入的公共试验验证平台,将以“众筹众创”“共建共用”方式为产业合作伙伴提供多层次、全面开放的联合研发和试验环境,装置由 6G 仿真平台、6G 原型系统、6G 试验网三大核心版块构成,目前 1.0 版本已构建 30余项对外开放能力,吸纳 24 个“众创”伙伴入驻团队,三大核心版块的能力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并将持续迭代升级。中国中国联通联通打造“天演”仿真平台,具备“1 3 8”的仿真能力,采用统一平台架构设计,包括 5G、6G 和多系统三大板块,具有Sub-6GHz、毫米波、太赫兹系统、智能超表面、通感一体化、系统间干扰和星地一体化 8 个仿真模块能力,全面覆盖 5G、6G 空天地总体仿真需求,为通信技术发展和演进提供强有力技术依托。中国电信中国电信发布“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开放战新 7大领域、42 项、多业务、全场景体系化服务能力,在 6G 网络架构、星地融合、近域网络、无线智能化、通感一体、全频谱融合、RIS 等方面开展了体系化的布局,自主研发基于“模块化 并行化”架构的 5G /6G 无线仿真平台,依托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完成天地一体、通感融合、网络智能化、全双工、超大规模天线、RIS 等多领域试验,推动构建开放式的前沿技术试验床。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304.多个星座计划加速推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能力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全面提速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全面提速,多个巨型星座计划完多个巨型星座计划完成首批组网卫星发射成首批组网卫星发射,正式开启大规模低轨卫星集群的商业化正式开启大规模低轨卫星集群的商业化部署。部署。其中 GW 星座星座由中国星网主导建设,是我国首个空天一体 6G 互联网工程,包含 GW-A59(6080 颗)和 GW-A2(6912颗)两个子星座,总计规划发射 12992 颗卫星,分布在 500 公里以下极低轨道和 1145 公里近地轨道,目标是构建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支持手机直连通信模式。2024 年 12 月,GW星座首批 10 颗卫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以“一箭十星”方式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国家队正式进入组网实施阶段,未来五年内计划发射约 1300 颗卫星,逐步实现全球无缝通信覆盖。千帆星座千帆星座(G60 星座星座)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主导,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设计,计划到 2030 年底完成超1.5 万颗卫星组网,提供全球低时延、高速率的宽带互联网服务。2024 年该星座以“一箭 18 星”方式完成三批共 54 颗卫星发射,通信能力覆盖范围显著提升。按照规划,千帆星座将在 2025年实现 648 颗卫星的区域覆盖,2027 年完成 1296 颗卫星的全球组网,到 2030 年底,实现 15000 颗星提供手机直连多业务融合服务。Honghu-3 星座星座由蓝箭航天旗下鸿擎科技提出,是国内第三个超万颗规模的卫星互联网计划,计划在 160 个轨道平面部署 10000 颗卫星,运行于 550 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低时延的宽带接入服务,预计 2025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31年开始发射首批卫星,2028 年完成全部部署。运营商逐步启动星上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逐步启动星上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新基石互联网新基石。中国移动于2024年2月发射首颗6G验证星“星核”,搭载业界首个采用 6G 理念设计,具备在轨业务能力的星载核心网系统,是全球首颗 6G 架构验证星,意味着 6G“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的星载网络架构的验证工作正式开启,并在中国移动研究院专门设立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整合中国移动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和开发等职责资源全面推进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演进。中国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研究院于 2024 年 12 月宣布完成全球首个“两星三网”融合试验。其中,“两星三网”中的“两星”指的是量子卫星、(高轨)高通量卫星;“三网”为 5G 移动通信网(中国电信大科创装置 5G 实验网)、量子卫星密钥分发网、(高轨)高通量卫星宽带通信网。此次试验首次实现基于量子密钥分发和高通量卫星回传的量子加密 5G VoNR 语音通话、5G 消息和 5G 数据通信,依托量子卫星进行广域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实现向小型化地面站等设备的量子密钥在线分发能力。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32第三章 2025 年产业趋势分析及预测(一)(一)产业发展进入规模增长期产业发展进入规模增长期全球5G产业稳步发展,5G带动经济效益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移动行业对全球经济贡献值将达到5.9万亿美元、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4万亿美元。从网络建设规模来看,预计 2025 年底全球 5G 基站将突破 690 万个,我国 5G 基站数量将达到 460 万个。从网络投资方面来看,预计到 2030年,商用 5G 网络运营商数量会超过 640 家,5G 将覆盖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从用户发展情况来看,2025 年全球5G 用户数将突破 22.5 亿、5G 渗透率达 28%,中国 5G 用户数或将达到 14 亿、渗透率将超过 52%;到 2030 年全球 5G用户突破 53 亿、5G 渗透率将达到 58%(渗透率指 5G 用户占移动用户总数比重)。从 5G 终端出货来看,预计 2025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 12.5 亿部,其中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或将突破 8.5 亿部;中国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也将超过 3亿部,占比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 90%以上。(二)(二)5G-A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全球5G技术加速向5G-A演进的大背景下,中国5G-A产业迅猛发展,基站部署规模领先,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已成为全球 5G-A 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层,主设备领域头部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33集中持续提升,在接入网、承载网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先进的 5G-A 解决方案,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仍面临较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终端层,国内外终端设备品牌竞争激烈,中国终端厂商凭借性价比、创新能力和生态构建优势,逐步占据市场领先地位,高端化和差异化市场成为竞争焦点。(三)(三)RedCap 将实现大规模部署应用将实现大规模部署应用2024 年 4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 关于开展 2024年度 5G 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的通知,部署七项重点工作,旨在扎实有序推进 5G RedCap 商用进程。未来,5GRedCap 全系列测试标准体系将加速构建,确保 5G 轻量化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025 年,中国将加速 5G 轻量化网络的部署和覆盖,已建 5G 基站向 5G RedCap 升级,新建 5G 基站支持 5G RedCap,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覆盖后将按需向县城城区延伸覆盖。同时,满足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领域需求的 5G RedCap 终端产品将加速推出,加快在数据采集、视频监控等场景的创新应用探索。2025 年,5G 轻量化将在技术升级、应用规模、产业生态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四)(四)重点城市引领推动重点城市引领推动 5G 应用规模发展应用规模发展2024 年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 2024 年度 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总结评估情况,北京、上海、南京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34等 16 个城市凭借 5G 流量提升、连接规模、应用创新、网络建设、政策措施,成为重点城市。16 个重点城市多位居东部地区,其中广东占据 4 位、江苏 3 位、浙江和山东 2 位,这些城市通过加大政策力度、组建工作专班、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结合本地特点分类施策发布多项 5G 行业支持政策,推动 5G 应用规模发展。无锡、东莞、佛山等地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建立工作清单等方式,加速本地 5G 发展。济南、武汉等城市组织 5G产业试点示范项目评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重点城市的典型做法和经验为后续 5G 建设提供重要参考。随着 5G 技术成熟和应用场景拓展,更多城市将加入 5G 快速发展行列,共同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五)6G 国际标准化进程全面启动,技术路线图加速收敛国际标准化进程全面启动,技术路线图加速收敛2025 年将成为 6G 标准化的关键元年。从移动通信的代际发展规律来看,未来五年是移动通信由 5G-A 到 6G 升级换代的关键期。6G 标准化工作将在 2025 年正式启动,首批面向 6G 的研究项目将在各工作组全面展开,聚焦 6G 标准的具体技术指标、参数要求、接口规范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为 6G 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2025 年将进入 6G 技术收敛的关键阶段。我国早在 2019 年就启动 6G 研发布局,在 6G 新型网络架构、6G 新型空口技术以及通感算智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等跨领域融合技术方向上取得深厚积累。下一阶段,产学研单位将集中开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35展潜在技术方向测试,从可行性、实施性、实际收益等多维度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的 6G 技术方向,完成技术路径收敛,为 6G 标准化工作做好充足储备。(六)(六)AI 有望成为有望成为 6G 技术创新及产业变革重要驱动力技术创新及产业变革重要驱动力业界普遍认为,通信与 AI 融合是 6G 最为重要的变革方向。在 AI for Network 方面,未来的网络将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自动生成和优化网络结构,实现“按需生成”的极致状态。目前,AI 已经在信道建模、空口优化、移动性管理与优化、网络多样性和适配性、网络治理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是 6G 技术创新的关键增量。在 Network for AI方面,6G 将成为智能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或引发社会生活变革,使能 AI 成为泛在普惠的社会级服务,为 AI 提供泛在连接、泛在算力、从而实现“网络无所不达,AI 无所不及”。随着大模型、具身智能等 AI 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AI 将为 6G 潜在的应用场景创造更多新可能、新空间,通过杀手级应用带来 6G 产业及潜在市场规模质的飞跃。(七)(七)星地融合是星地融合是 6G 重要发展方向,星座建设进入快速发重要发展方向,星座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展期星地融合作为 6G 重要趋势已取得基础共识,随着 5G-A及 6G 的演进发展,空天地一体将从 5G 体制兼容走向 6G 系统融合,即卫星通信和地面移动通信成为统一系统,在体制、全球 5G/6G 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 年)36网络、管理、频谱、业务、平台、终端等多个方面全面融合。手机直连卫星作为星地融合的第一阶段,已经成为国际信息领域新的竞争赛道,有望打破传统通信限制,让偏远地区、海洋等信号难以覆盖区域的用户也能畅享便捷通信服务,极大拓展通信服务的地理边界,打开全新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全球星座建设进入加速组网与资源竞争白热化阶段,低轨卫星成为核心焦点。卫星星座作为 6G 星地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未来通信领域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2025年,多国将进入星座规模化部署期,发射频次与产能预计显著提升,加速抢占有限轨道与频谱资源,全球卫星互联网从试验阶段迈向产能兑现阶段。TD 产业联盟产业联盟Tel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dustry Alliance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 2 号院牡丹融媒体大厦 3 层邮编:100191电话: 86-10-82036611电子邮箱:;
2025-08-01
41页




5星级
TD 产业联盟产业联盟Tel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Industry Alliance5G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5G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市场研究系列2025 Q1公开版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北京电信技术发展产业协会(TD 产业联盟),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北京电信技术发展产业协会(TD 产业联盟)”。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目 录第一章5G 网络.1(一)5G-A 技术标准持续演进,首个 6G 工作组正式启动.2(二)全球 5G 商用网络 349 张,5G SA 商用网络 70 张.3(三)全球 5G 基站总量 657.9 万个,中国建成 439.5 万个.4(四)全球 5G 用户突破 21.96 亿,我国 5G 用户超 10.68 亿.6第二章5G 芯片与终端.801芯片.9(一)全球 5G 基带芯片累计发布 28 款.9(二)全球 5G SoC 芯片累计发布 127 款,季度新增 5 款.10(三)4nm/6nm 仍是 5G SoC 非旗舰产品主要选择.11(四)全球累计发布 5G RedCap 芯片超 24 款.1202终端.14(一)非手机终端厂商占比持续提升.14(二)全球 5G 终端达 4354 款,行业终端形态多样化发展.14(三)我国 5G 入网终端达 2105 款,行业终端形态不断丰富.15(四)全球智能手机出货保持稳步增长.16(五)全球累计发布 5G RedCap 产品超 205 款.18第三章5G 政策与应用.19(一)我国累计发布 31 个国家级政策,160 个省级政策.20(二)全球超 1772 个企业实现 4G/5G 专网部署.21(三)我国 5G 行业应用案例超 13.8 万个.22附件一:5G 频谱已完成分配情况.24附件二:全球 5G SA 商用网络情况.32附件三:全球主要国家 5G 战略及政策.33附件四:中国国家级 5G 相关重点政策规划.35附件五:中国省市级 5G 政策与规划.37附件六:国内各省市 5G 基站情况汇总.42附件七:4G 网络重点数据.43附件八:符合 3GPP 标准的 5G 基带芯片.44附件九:全球已发布 5G SoC 芯片列表.46附件十:我国已发布 5G RedCap 产品.54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第一章5G 网络5G-A 技术标准持续演进,首个 6G 工作组正式启动全球 5G 商用网络超过 349 张全球 5G 基站累计建设 657.9 万个,我国 5G 基站累计建成 439.5 万个全球 5G 用户超 21.96 亿,我国 5G 用户规模达到 10.68 亿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2(一)(一)5G-A 技术标准持续演进,首个技术标准持续演进,首个 6G 工作组正式启动工作组正式启动22025 年 5G-A 技术标准持续演进,RedCap、通感一体化、空天地一体化、智能化网络、确定性网络、无源物联网、交互式通信能力增强等代表性技术已基本明确。Release 19 主要侧重于提高性能并满足 5G 商用部署中的关键需求,已经完成首批 16 个 RAN 领域课题立项,预计将在 2025 年底正式冻结。3GPP Release 20 的首个 6G 研究工作组正式启动,2025 年成为6G 标准化元年。2025 年 3 月 10 日至 11 日,国际标准化组织 3GPP的首个 6G 技术研讨会在韩国仁川召开。本次会议征集了全球 6G 的重要技术方案,标志着 6G 国际标准工作在 2025 年全面启动。按照3GPP 的时间规划,2025 年 6 月将正式通过 6G 核心网系统架构研究立项和 6G 无线网技术研究立项。预计首个 6G 标准版本将作为Release 21 的一部分发布。Release 20 作为 5G Advanced 技术标准的第三个版本,将为现有 5G 用例和部署带来显著增强。3GPP Release 20将涵盖无线通信领域的广泛议题,进一步推动 5G 技术演进,同时为未来 6G 标准奠定基础。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3图 1 3GPP 6G 标准化时间表(二)全球(二)全球 5G 商用网络商用网络 349 张,张,5G SA 商用网络商用网络 70 张张全球 5G 网络稳步发展。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全球 127 个国家和地区的 349 个运营商推出基于 3GPP 标准的商用 5G 网络,5G 投资建设进程明显放缓。据 GSA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超过 31 个国家和地区的 70 家运营商已完成 5G SA 网络部署并推出商用服务,区域分布为北美 5 个、欧洲 26 个、中东和非洲 7 个、东北亚 13 个、东南亚 13 个、拉丁美洲 6 个。图 2 全球 5G 商用网络发展情况数据来源:GSA、TDIA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4网络投资方面,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全球 186 个国家和地区的 627 家(新增 4 家)运营商正在投资部署或者计划投资部署 5G 网络。其中,全球有 67 个国家和地区的 156 家运营商正在投资 5G SA网络,占比 5G 投资运营商数量(627 家)的 24.8%。(三)全球(三)全球 5G 基站总量基站总量 657.9 万个,中国建成万个,中国建成 439.5 万个万个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全球 5G 基站部署总量达到 657.9 万个,同比增长 19.83%,季度新增 20.28 万个。从地区分布看,东亚地区(中日韩)5G 基站建设规模最大,累计建成 5G 基站 491.28 万个,其中,中国 5G 基站累计建成 439.5 万个,韩国 5G 基站超 34.58 万个1(占比%),日本 5G 基站约 17.2 万个2。南亚地区(印度)5G 基站约 47万个,北美地区 5G 基站约 34 万个,欧洲地区 5G 基站约 50 万个3(法国 4.9 万个,德国超 2.88 万个,芬兰 1.8 万个,葡萄牙超 1.2 万个),其他地区约 35 万个。预计到 2025 年底全球 5G 基站数量超 690 万个,中国 2025 年底 5G 基站数量超过 480 万个。1数据来源:韩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2数据来源:日本 KDD 公司 I2024 年财报3数据来源:欧盟 5G 观察(5G Observatory)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5图 3 全球 5G 基站部署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我国 5G 网络能力持续增强,覆盖广度深度持续拓展。截至 2025年一季度,我国 5G 基站总数达到 439.5 万个,季度新增 14.4 万个,地级市区、县城城区已实现 5G 100%覆盖,占全球 5G 基站部署量的66.8%。截至 2025 年 3 月,中国移动 5G 基站总数达 243 万座,城市覆盖率 99.4%,乡镇覆盖率 92.1%,其中 5G-A 基站占比已超过 15%,并计划在 2025 年底前新增 6.8 万个 3CC 基站,实现 49 个重点城市核心城区的连续覆盖;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共建共享 5G 中高频基站137.5 万站,其中中国电信独立运营的 5G 基站数约为 95 万座(含低频段),中国电信在 121 个城市规模部署约 7 万 5G-A 基站,2025 年进一步扩展至 150 个重点城市,核心商圈、交通枢纽等场景实现连续覆盖;截至 2025 年 3 月,中国联通累计开通 5G 基站 219 万个,其中中频基站 139 万个,低频基站 80 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 99%。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6图 4 我国 5G 基站部署情况数据来源:工信部(四)全球(四)全球 5G 用户突破用户突破 21.96 亿,我国亿,我国 5G 用户超用户超 10.68 亿亿2025年一季度,全球5G用户总数达到21.96亿,同比增长25.3%,季度新增 5G 用户约 6675 万。从地区分布看,东亚地区(中日韩)5G 用户规模最大,达到 12.16 亿。其中,中国 5G 用户数达到 10.68亿,日本 5G 用户数约 1.12 亿,韩国 5G 用户数约 3638 万4。北美地区 5G 用户数约 3.3 亿,南亚地区印度 5G 用户数约 2.7 亿,欧洲地区5G 用户约 2.3 亿,其他国家地区 5G 用户数约 1.5 亿。图 5 全球 5G 用户发展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4数据来源:韩国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部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7我国 5G 用户规模持续扩张。截至 2025 年 3 月底,我国 5G 用户达到 10.68 亿,同比增长 22.2%,占全球 5G 用户数的 48.6%。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 5G 网络用户数超过 5.78 亿户,占行业总量的 54%;中国联通 5G 用户数为 2.04 亿户,较去年同期净增约 8300 万户;中国电信 5G 用户数增至 2.7 亿户,渗透率提升至 62%,成为三大运营商中渗透率最高的一家。图 6 我国 5G 用户发展情况数据来源:工信部、TDIA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8第二章5G 芯片与终端全球 5G 基带芯片累计发布 28 款,5G SoC 芯片累计发布127 款终端生态繁荣发展,全球 5G 终端累计发布 4354 款全球手机市场稳步增长,季度同比增长 1.4%全球累计发布 24 款 5G RedCap 芯片,我国累积发布 5GRedCap 终端产品超 205 款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901芯片芯片(一)全球(一)全球 5G 基带芯片累计发布基带芯片累计发布 28 款款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全球累计发布 5G 基带芯片共 28 款,分别来自高通、联发科、三星、海思以及紫光展锐五家芯片厂商。其中,高通累计发布 16 款 5G 基带芯片,占比达到 57%;三星、联发科技、海思以及紫光展锐发布的 5G 基带芯片款型数量分别为 4 款、3 款、2款、3 款,详见附件八。2025 年一季度,共有 3 款 5G 基带芯片问世,分别是高通 X85、高通 X82 以及联发科技 MediaTek M90。高通骁龙高通骁龙 X85 是首个支持高达 400MHz 下行链路带宽的基带方案,支持 3GPP R18 通信标准,是自 2021 年的第四代骁龙 X65 以来,首次提高了传输速率,在 Sub-6GHz 频段,最高支持 6CC-CA 载波聚合,在毫米波频段支持最高支持 10CC-CA 载波聚合,下行峰值速率从10Gbps提升到12.5Gbps,上行峰值速率从3.5Gbps提升到3.7Gbps。同时,高通 X85 还集成了第四代专用 AI 处理器,性能更加强大,AI推理速度比上代提升 30,可以运行更多的 AI 专用 5G 算法,从而有效提升连接体验。高通骁龙高通骁龙 X82 与 X85 在同一时间发布,该基带芯片针对移动宽带主流应用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联发科技联发科技 MediaTek M90 支持 3GPP R17 及 3GPP R18 通信标准,是联发科技首款支持 5G-A 通信标准的基带方案,下行峰值速率达到12Gbps。在 Sub-6GHz 频段,最高支持 6CC-CA 载波聚合,在毫米波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0频段支持最高支持 10CC-CA 载波聚合。同时该基带芯片集成手机直连卫星调制解调器,支持面向低速率连接应用的 3GPP IoT-NTN,以及面向高速率连接服务的 NR-NTN。(二)全球(二)全球 5G SoC 芯片累计发布芯片累计发布 127 款,季度新增款,季度新增 5 款款截至 2025 年 3 月,全球 5G SoC(系统级芯片)芯片累计发布127 款。高通、联发科技、三星、海思、紫光展锐以及谷歌 5G SoC产品数量分别为 37 款、55 款、13 款、11 款、7 款、4 款,详见附件九。2025 年一季度,高通、联发科技以及紫光展锐三家厂商共推出 5款 5G SoC 芯片。高通科技高通科技发布 1 款 5G SoC 芯片骁龙 6 Gen 4,该芯片在 CPU 和GPU 方面都有大幅性能提升,功耗也进一步降低,将基于台积电 4nm工艺制造。5G 调制解调器支持 sub-6GHz(4x4 MIMO)和 mmWave(2x2MIMO),下行速度达 2.9Gbps。realme、OPPO 和荣耀将首批推出基于骁龙 6 Gen 4 的智能手机,目标价格区间 100-150 美元(约 7311096 元)。联发科技联发科技发布 3 款 5G SoC 芯片,分别为天玑 7400X、天玑 7400、天玑 6400。天玑天玑 7400 和天玑和天玑 7400X 采用台积电 4nm 制程,集成 5GR16 调制解调器,支持三载波聚合技术,下行峰值速率为 3.3Gbps,集成 MediaTek NPU 655,AI 性能比上一代天玑 7300 提升了 15%,不同的是天玑 7400X 支持双屏显示。天玑天玑 6400 集成 5G R16 调制解调器,支持双载波聚合技术,采用台积电 6nm 制程,支持 140MHz带宽的 5G 双载波聚合,下行峰值速率为 3.3Gbps。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1紫光展锐紫光展锐发布 1 款 5G SoC 芯片 T8300,采用 6nm 制程工艺,支持 3GPP R17 标准,融合了 5G NR NTN 卫星通信、5G MBS 广播等功能,极大地拓展了 5G 应用场景,将为用户带来更多元化、更便捷的 5G 使用体验。在通信能力方面,支持 5G NR 单载波聚合,可实现100MHz 的频谱带宽聚合,相比上一代在 5G 典型场景下的功耗降低20%以上,支持全场景覆盖增强技术和智能网络切换功能的加入,使得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享受到稳定、高效、低功耗的通信体验。(三)(三)4nm/6nm 仍是仍是 5G SoC 非旗舰产品主要选择非旗舰产品主要选择2025 年一季度,全球共发布 5 款 5G SoC 芯片。联发科技发布的天玑 7400X、天玑 7400 以及高通发布的骁龙 6 Gen 4 均采用相对成熟的 4nm 工艺制程;联发科技天玑 6400 以及紫光展锐 T8300 则采用产能更为丰富的 6nm 工艺制程。截至 2025 年 3 月,采用 4nm 工艺芯片款型最多,达到 44 款;采用 6nm 工艺芯片占比次高,达到 31 款;采用 7nm、5nm 和 3nm 工艺制程的芯片分别为 24 款、6 款、2 款,详见附件九。图 7 5G SoC 芯片工艺制程分布情况(款)数据来源:TDIA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2(四)全球累计发布(四)全球累计发布 5G RedCap 芯片超芯片超 24 款款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球 5G RedCap 芯片累计发布超 24 款,其中智联安发布 3 款,高通、联发科技、新基讯、摩罗科技、思星半导体均发布 2 款,紫光展锐、翱捷科技、归芯科技、中移芯昇、必博科技及广州新一代芯片、芯翼信息科技、移芯通信、创芯慧联、Sequens 等厂商各发布 1 款。表 1 全球 5G RedCap 芯片列表(部分)序号厂商产品名称其他信息1高通骁龙 X322高通骁龙 X355G NR-Light Modem-RF,支持 VoNR 和VoLTE 语音通话,5G/4G 双模,100Mbps(UP)/220Mbps(DL)3联发科技MediaTekT300SoC 芯片,6nm 制程,符合 3GPP 5G R17标准4联发科技MediaTekM60MediaTek M60 5G RedCap 调制解调器,符合 3GPP R17 标准,面向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5海思6紫光展锐V517物联网 RedCap 芯片,支持 5G LAN、高精度授时、uRLLC、CAG、C-DRX 节能等一系列 5G 增强特性,110Mbps(UL)/200Mbps(DL)7翱捷科技ASR1903集成了基带和射频,支持 5G Release 17RedCap 规范、NR SA/LTE cat4 双模,NR支持 20Mhz 带宽8新基讯IM65015G 普及型手机芯片平台,支持 VoNR 高清语音通话,支持 5G/4G 双模9新基讯IM25011T2R 天线能力、最大 UL 256QAM 的调制能力10摩罗科技Moru100单模芯片11摩罗科技Moru200双模芯片12归芯科技GX50 x 系列13智联安MK85105G 高精度低功耗定位芯片,上行14智联安MK85205G 高精度低功耗定位芯片15智联安MK8530上下行速率 10Mbps16思星半导体Everthink6601120Mbps(UL)/226Mbps(DL)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3序号厂商产品名称其他信息17思星半导体Everthink6610120Mbps(UL)/226Mbps(DL)18中移芯昇CM9610170Mbps(UL)120Mbps(DL)19必博U56012nm 工艺,支持 uRLLC、高精度授时、高精度定位、5G LAN、终端切片、SDT20广州新一代芯片P501支持 20MHz 带宽21芯翼信息科技XY5100研发阶段22移芯通信EC800研发阶段,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发布23创芯慧联萤火 LM800研发阶段24SequensTaurus LT双模 5G NR RedCap 和 4G LTE Cat 4数据来源:TDIA 整理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402终端终端(一)非手机终端厂商占比持续提升(一)非手机终端厂商占比持续提升全球 5G 终端生态逐步繁荣,参与企业类型持续丰富,不仅包括终端企业、设备企业、运营商等移动通信企业,还包括行业应用企业。据 TDIA 统计,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全球发布 5G 终端的厂商达到716 家,较上季度新增 15 家。其中,发布智能手机 5G 的终端厂商有165 家,发布非智能手机 5G 终端的厂商有 609 家;在国内市场获得进网许可的 5G 终端厂商有 493 家,获得智能手机 5G 终端入网许可厂商有 117 家,获得非智能手机 5G 终端入网许可厂商有 411 家。(二)全球(二)全球 5G 终端达终端达 4354 款,行业终端形态多样化发展款,行业终端形态多样化发展截至 2025 年 3 月,全球 5G 终端达到 4354 款,非手机终端 2304款,占比超过 52.9%,5G 终端呈现款型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中,165个厂商发布 2050 款 5G 手机,款型占比为 47.1%;190 个厂商发布 670款 5G CPE/Mifi/Hotspot/Router,款型占比分别为 15.4%;96 个厂商发布 476 款 5G 模组,款型占比分别为 10.9%;146 个厂商发布 378 款5G 工业级 CPE/模组/网关,款型占比分别为 8.7%;58 个厂商发布 195款平板/笔记本电脑,款型占比分别为 4.5%;81 个厂商发布 190 款支持 5G 的车用模组/热点及车载单元,款型占比分别为 4.4%;71 个厂商发布 116 款照相机/警用记录仪,款型占比为 2.7%。随着 5G 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 5G 行业应用的快速推进,越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5来越多厂商加大行业终端产品投入,CPE、模组、网关、车载单元等终端款型数量持续增加,直播一体机、AR/VR 眼镜、无人机、机器人、游戏 PC 等更多新型 5G 终端不断涌现。图 8 全球 5G 终端款型分布数据来源:TDIA(三)我国(三)我国 5G 入网终端达入网终端达 2105 款,行业终端形态不断丰富款,行业终端形态不断丰富我国持续推进 5G 融合应用,促进终端生态繁荣发展,5G 工业网关、CPE、巡检机器人等行业终端形态不断丰富。截至 2024 年 3月底,我国共有 493 家终端厂商的 2105 款 5G 终端获得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发的进网许可证(含试用批文)。在我国,支持 5G 的入网终端共分为四大类,智能手机仍是 5G 终端款型主力军,共有 1110款。另外三类分别是无线数据终端(801 款)、无线车载无线终端(139款)以及卫星移动终端(40 款)。其中,无线数据终端又包含多种形态 5G 终端,包括 213 款模组、100 款 CPE、100 款工业级模组/CPE/网关、106 款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74 款执法记录仪、44 款无线热点、32 款对讲机/专用手机、31 款 PDA、21 款 mifi、19 款照相机/摄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6像头,15 款路侧单元/车载单元、9 款智能手表、8 款电视、6 款无人机、7 款视频通信终端、6 款手机壳、4 款直播终端、2 款机器人、2款零售终端、2 款 AR/VR 眼镜、1 款编码器、1 款智能头盔、1 款仪表、1 款手机适配器、1 款翻译器、1 款读卡器。图 9 我国 5G 入网终端款型分布数据来源:TDIA(四)全球智能手机出货保持稳步增长(四)全球智能手机出货保持稳步增长2025 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3.05 亿部,同比增长 1.4%,市场持续回暖,保持稳步增长。其中,三星智能手机出货 6060 万部,同比上升 0.6%,以 19.9%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苹果智能手机出货5790 万部,同比上升 10.0%,市场份额 19.0%、位列第二。小米以13.7%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三,出货量为4180万部,同比增长2.5%;OPPO 以 7.7%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四,出货量为 2350 万部,同比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7下降 6.8%;vivo 以 7.4%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五,出货量为 2270万部,同比增长 6.4%。表 2 2025 年 Q1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情况手机厂商2025 年 Q1出货量(万部)2025 年 Q1市场份额2024 年 Q1出货量(万部)2024 年 Q1市场份额出货量同比(%)Samsung606019.92020.1%0.6%Apple579019R6017.5.0%Xiaomi418013.78013.6%2.5%OPPO23507.7%208.4%-6.8%vivo22707.4!307.1%6.3%Others984032.301033.3%-1.7%Total30490300301.5%数据来源:IDC2025 年一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6967 万部,其中 5G 手机出货量约 6104 万部,占比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约 87.6%,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 7 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本季度增长率为 9.3%,国内手机市场快速回暖。市场份额方面,小米排名第一,市场份额 18.6%;华为位列第二,市场份额占比为 18%;OPPO 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1.2%;vivo 排名第四,市场份额 10.3%;苹果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 9.8%。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8图 10 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情况数据来源:业界、TDIA(五)全球累计发布(五)全球累计发布 5G RedCap 产品超产品超 205 款款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据 TDIA 统计,全球已有 57 家厂商累计发布 5G RedCap 产品超 205 款。产品类型主要面向垂直行业应用,其中模组 52 款,占比 25.4%;工业网关 48 款,占比 23.4%;路由器/工业路由器 39 款,占比 19.0%;CPE/工业 CPE 12 款,占比 5.9%;工业 DTU 11 款,占比 5.4%;5G MiFi/UiFi 10 款,摄像头 8 款,车联网终端 7 款,其他终端 18 款,详见附件十。图 11 我国 RedCap 终端款型分布情况数据来源:TDIA 整理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19第三章5G 政策与应用累计发布 31 个国家政策,160 个省级政策全球超 1772 个企业实现 4G/5G 专网部署我国 5G 行业应用案例超 13.8 万个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20(一)我国累计发布(一)我国累计发布 31 个国家级政策,个国家级政策,160 个省级政策个省级政策国家政策布局方面,中国 5G 政策环境持续向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多个网络建设、技术研发、应用规模化推进相关的细化行业支持政策。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我国累计发布与 5G 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国家级政策达 31 项,省级 5G 政策数量超 160 项。2025 年 2 月,江苏省印发江苏信息通信业 2025 年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质工程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构建为江苏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感知、传输、存储、计算等基础性数字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双千兆”网络全域立体覆盖,万兆光网、5G-A等万兆网络加速演进升级,提出设施、赋能、创新和绿色四大提质工程。2025 年 2 月,上海通信管理局发布上海信息通信业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通信服务能级和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5 年,新增部署 5G-A 基站 1 万个,旨在 5G 网络流量占比超过 70%,5G 基站密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25 年 3 月,河南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十二部门发布河南省 5G规模化应用“扬帆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方案围绕“5G 带动新型消费扩大升级、5G 赋能生产经营提质升级、5G 助力公共服务普惠升级”3 个方面,提出多项重点举措和发展措施。按照方案,未来 3 年河南省 5G 基站超过 27 万个,5G 网络驻留比超 90%,5G 个人用户普及率超 90%,5G 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 80%,5G 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达到 215 万户。大中型工业企业 5G 应用渗透率达 45%,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21全省 5G 应用数量超 8000 个,项目投资超 180 亿元,带动社会经济效益提升 1600 亿元以上。2025 年 3 月,山西省发布关于做好“5G 工业互联网”512 工程升级版及 5G 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强化网络支撑保障能力、提升 5G 技术赋能行业能力水平、加速培育5G 工厂、筑牢 5G 应用安全防护体系等四大核心任务,提出了强化工作联动、供需互动、示范带动和政策驱动等四项保障措施。提出计划到 2027 年,山西省 5G 网络能力显著增强,5G 工厂数量达到 300个,培育 30 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二)全球超(二)全球超 1772 个企业实现个企业实现 4G/5G 专网部署专网部署全球各国积极推动 5G 应用落地,私有频段专网建设持续推进。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全球已有来自 80 个国家的 1772 个产业主体完成 4G/5G 专网部署,较上一季度净增 58 个产业主体。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 4G/5G 专网主要应用领域,国防领域应用数量增势明显。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全球已有 352 个制造业主体完成专网部署,季度新增 2%;其次是教育行业,已有 162 个产业主体部署 4G/5G 专网,季度新增 3%;第三是矿业领域,已有 127 个企业主体完成专网部署,季度新增 4%;第四是国防领域,已有 119 个企业主体完成专网部署,季度新增 2%;同时,能源、物流仓储、智慧医疗、数据服务等也是专网部署的重要领域。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22图 9 全球私有频段 5G 专网建设情况数据来源:GSA(三)我国(三)我国 5G 行业应用案例超行业应用案例超 13.8 万个万个5G 赋能效应日益显著,我国 5G 融合应用深度广度不断拓展,规模化发展进入“下半场”,5G-A 与 AI 加速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我国 5G 应用已经覆盖 97 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6 个,5G 应用案例超过 13.8 万个,5G 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 7000 万个,深入融合工业、医疗等重点领域核心环节。其中,5G 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数超过 1.85 万个,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协同研发设计、柔性生产制造、远程设备操控等 20 余个典型应用场景,南京、武汉、青岛等 10 个首批“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启动建设,已覆盖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加速赋能行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已建成 4000 个 5G 工厂,高水平 5G 工厂超过 700 家。截至 2025 年一季度,中国移动 5G 行业虚拟专网服务客户数17941 个,5G 虚拟专网达 5.8 万个,广泛覆盖工业、港口、医疗、能源等重点应用场景,其中累计落地 3 万个“5G 工业互联网”项目5G 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2025Q1)23和 7500 多个 5G 工厂;中国联通 5G 行业虚拟专网服务客户数 1.5 万个,计划在 39 个重点城市主城区全面商用 5G-A,并启动“星火计划”拓展高铁、工业场景。2025 年中国联通推出战略级产品 5G LANOmniLink(广域 5G LAN),该产品实现了从园区组网到全国广域互联的跨越式跃升;中国电信已面向行业推出 5G 应用项目超 4 万个,建设 5G 定制网超 1.6 万个,特别是在新型工业化、低空经济和智能网联车等领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突破,其推出的 5G 专网即服务(PNaaS)模式已落地 300 家企业,5G 专网即服务产品已签约客户超 1.2 万家。24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 2 号院牡丹融媒体大厦 3 层邮编:100191电话: 86-10-82036611电子邮箱:;TD 产业联盟(TDIA)是科技部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批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单位。TDIA 成立于 2002 年,现有 100 余家成员单位,已成为支撑和推动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TDIA 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移动通信基于 TDD 制式的后续演进各代技术(包括 TD-LTE、TD-LTE-Advanced、5G、6G 等)、以及融合技术标准与产业的发展,整合产业资源,营造产业发展大环境,促进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的融合发展,使联盟成员在发展中达到互利共赢,为世界通信发展贡献力量。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目前 TDIA 已在 5G、6G 和国际拓展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驱动驱动商用进程商用进程成就成就5G 梦想梦想TD 产业联盟产业联盟Tel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Industry Alliance
2025-08-01
28页




5星级
中国联通6G 网络内生智能白皮书中国联通6G 网络内生智能白皮书中国联通研究院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5 年 7 月中国联通 6G 网络内生智能白皮书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
2025-07-30
48页




5星级
Jonsson 项目发起人:Patrik Cerwall 项目经理:Anette Lundvall 预测分析:David von Koch 编辑:Steven Davis文章合著者:Reza Rah.
2025-07-01
36页




5星级
发布单位:中国移动牵头编制单位:中移智库、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向业的5G-AXR络技术书(2025年)前 言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是元宇宙的.
2025-06-30
38页




5星级
5G 应用产业方阵创新中心指南(2025 年版)5G应用产业方阵创新中心指南前言5G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是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经济社.
2025-06-28
82页




5星级
RANRAN 能力开放白皮书能力开放白皮书 1.01.0(2022025 5 年)年)发布单位:中移智库发布单位:中移智库编制单位编制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中关村泛中关村泛联移动.
2025-06-24
31页




5星级
6G 智简无线网络与自治技6G 智简无线网络与自治技术白皮书术白皮书(2025 年)(2025 年)发布单位:中移智库发布单位:中移智库编制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中关村泛编制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
2025-06-24
29页




5星级
6G6G 智简信息传输智简信息传输及及使能技使能技术术白皮书白皮书 (2022025 5 年)年)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 创新应用研究院创新应用研究院 编制编制单位:单位:中关.
2025-06-24
43页




5星级
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25页).pdf
三个皮匠报告:2025银发经济生态:中国与全球实践白皮书(150页).pdf
2025刘润年度演讲PPT:进化的力量.pdf
三个皮匠报告:2025中国情绪消费市场洞察报告(24页).pdf
清华大学:2025年AIGC发展研究报告4.0版(152页).pdf
三个皮匠报告:2025中国AI芯片市场洞察报告(24页).pdf
麦肯锡: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报告:智能体、创新与转型(英文版)(32页).pdf
三个皮匠报告:2025中国稀土产业市场洞察报告-从资源到战略武器,中美博弈的稀土战场(25页).pdf
毕马威:2025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报告(82页).pdf
Gartner: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报告(28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