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2021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百强区(2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迪:2021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百强区(26页).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城区经济总量达到800亿-1200亿元的发展阶段后,城区产业体系初步完善,龙头企业与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聚、集群发展,城区人口集聚水平和消费能力也实现了较大提升,“产-城-人”良性循环开始运转,城区开始进入了瞄准百强区发展目标的跃升通道。城区达到1200亿-1500亿元的体量规模后,城区发展的综合增速开始逐步放缓甚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容易陷入到第一个发展陷瓶颈, 即“产业-功能”瓶颈。从产业来看,在长期跃升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在城区经济中比重越来越大,整体经济受龙头企业和单一主导产业影响较大,产业体系稳定性较弱,经济发展易受到波动。从功能来看,处于1200亿-1500亿元的城区往往
2、在地级市中处于头部位置,服务所在城市的功能已基本实现,市-区资源倾斜与要素配置也面临增量不足、发展要素供给不到位的情况,若不能及时优化和配置服务更大区域功能,城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较大瓶颈制约。若城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开始以更大视角审视城区功能,城区将进入另一个快速发展的跃升通道,即”新旧动能转换”跃升通道,主要发生在总量规模在1500亿-2500亿元的城区。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旧产业的接续发展推动城区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快速提升,传统产业在改造提升后迸发“第二春”,新兴产业培育也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两者共同作用推动城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二是从功能来看,处于跃升通道的城区往往开始逐步面向城市群都市圈配置各类功能,产业服务半径与城市功能半径开始逐步扩张,城区迎来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在城区总量经济达到2500亿-4000亿元后,经济体量已逐步接近地级市发展水平,在这样的体量规模下,城区自身资源禀赋开始逐步对发展起到“硬约束”作用,土地空间承载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对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城区竞争力陷入一个较长时间的瓶颈期。处于该瓶颈期的城区要逐步摒弃传统以提升经济总量为核心的经济建设模式,进一步从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站位和视角审时度势,锚定全球一流城区的目标更高程度、更大力度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