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IPE:2024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执行摘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IPE:2024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执行摘要.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1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3近年以来,气候变化急速加剧,全球平均气温屡次突破历史记录,2023 年已经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一年,2024 年极有可能成为全球平均温升达到 1.5的第一年。与此同时,全球海面年平均温度屡屡创下历史新高,多地海温严重偏离正常范围。伴随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高温、热浪、山火、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长期影响事件加速演进,令人忧虑。更令人揪心的是,事关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多个边界(Planetary Boundaries)也面临被突破的风险,人为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导致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
2、发生广泛而迅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一旦突破临界点,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大幅加剧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地球福祉构成重大威胁。据多方研究和报道,15 个全球气候临界点有 9 个已经或者正在被击穿。COP28 发布的首次全球盘点,识别了巴黎协定在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影响以及实施和支持手段方面的总体进展,但同时也指出,距离达成 1.5温升目标仍存在巨大差距。在全面实施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的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净零承诺,有望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9以内。然而,目前各方对于落实这些净零承诺信心不足。联合国环境署2024 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如果不能提高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雄心并立即开始落实,本世纪内全球气温
3、将上升 2.6 3.1。这将会对人类、地球和经济带来无法逆转的破坏性影响。三重环境危机,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丧失和污染,已成为关乎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的重要议题。这些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性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应对策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于 2020 年 9 月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后,政府、企业、公众全社会迅速行动,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双碳”目标,从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型成为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为持续追踪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进展,自 COP28 大会在迪拜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之后,中国环境科
4、学研究院(CRAES)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再度携手,梳理近年来中国制定和发布的重要气候政策,盘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 57 个良好实践案例,从十个方面总结中国绿色转型经验和低碳技术成果,希望能助力中国的双碳行动和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在调研梳理盘点中我们看到,2024 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以应对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不断扩大的矛盾,确保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并行不悖。其中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等尤为重要,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
5、降碳、减污、扩绿和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方向。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Chinas Good Practic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5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4加速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首个关键举措,是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 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 15 万平方千米。通过十年努力,中国于 2024 年基本形成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各省区市均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和“三线一单”为基础的分区管控划定。根据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 2024,中国已实施 52 个山
6、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红树林地面积增长至 302.7 平方千米;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 12 亿吨。https:/ https:/ https:/dialogue.earth/zh/4/116380/https:/ 10 亿吨、钢铁产能 3 亿吨、水泥产能 4 亿吨。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2023 年以来,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截至 2024 年 9 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