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女士—植物甾醇酯功效机制研究及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晓燕女士—植物甾醇酯功效机制研究及应用.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植物甾醇酯功效机制研究及应用主讲人:李晓燕目录CONTENTSPART 1植物甾醇酯介绍PART 2主要功效研究PART 3Seawit植物甾醇酯微囊粉PART 4市场应用概况必要前提:植物甾醇生命钥匙可通过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世界心脏组织、美国心脏协会、英国心脏基金会、德国营养医学和食疗学会、澳大利亚心脏学会等世界权威机构均大力推荐;全球47个国家认可并将其应用于食品领域。植物甾醇(酯)在世界各国的法规认定胆固醇植物固醇-谷甾醇菜油甾醇菜籽甾醇细胞膜维生素D雄激素雌激素细胞壁植物生长调节素必要前提:植物甾醇来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各种油料种子中含量最高。人体不能内源合成,只能通过食
2、物摄入并经肠道吸收,但对其吸收率却极低(平均仅5%左右)。固醇也叫甾醇,是自然界几乎所有生物体内含有的物质。必要前提:植物甾醇性质常温下为白色结晶粉末,熔点可达130140,不溶于水,有的在有机溶剂中也不易完全溶解,很难被作为补充剂利用。有实验指出,植物甾醇在人体中 的 最 低 剂 量 大 约 是 每 天700-1000mg,但我们能从一日三餐中获取的植物甾醇的量是非常少的,平均每天不到400mg1,这个量还远远达不到有效剂量。再考虑到加工破坏和利用率的影响,日常摄入的量无法充分体现其功能性,体外补充很有必要。中国2-70岁城市和农村人群膳食摄入甾醇情况1图:参考资料2而且日常饮食摄取的植物甾
3、醇贡献最大的是植物油(占46%左右),其次是谷物(39%左右)1,其他食物提供的量都很小,所以光靠食物来源很难吃到足够的量。1 Wang M,et al.Phytosterol Profiles of Common Foods and Estimated Natural Intake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Forms in China.J Agric Food Chem.2018 Mar 21;66(11):2669-2676.2 Yang R,et al.Phytosterol Contents of Edible Oils and Their Contri
4、butions to Estimated Phytosterol Intake in the Chinese Diet.Foods.2019 Aug 9;8(8):334.植物甾醇酯是什么PART ONE 植物甾醇酯植物甾醇酯酯化反应一般由植物甾醇与脂肪酸通过酯化反应或转酯化反应制得。植物甾醇酯合成路线植物甾醇酯合成路线物理结构它们均含有环戊烷多氢菲结构,并据其侧链的不同分为菜籽甾醇酯、豆甾醇酯、松木甾醇酯。相对密度略小于水,不溶于水,且侧链越大疏水性越强。生物学作用自1953年首次报道植物甾醇酯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的功效以来,关于植物甾醇酯降胆固醇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Moreau 等
5、总结了植物甾醇酯的相关研究,证明植物甾醇酯对正常人群、高血脂成年患者或儿童的LDL的降低程度可达10%14%之多,而HDL浓度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几乎不受影响。1-3植物甾醇酯合成路线1Gylling H,et al.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Consensus Panel on Phytosterols.Plant sterols and plant stanols in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 and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Atherosclerosis.2014
6、 Feb;232(2):346-60.2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Health Claim:Phytosterol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Federal Register 2012,77.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植物甾醇酯:保留功效且更易于吸收利用植物甾醇脂溶性、水溶性都不好,直接添加到食品和药品中利用率不高,所以应用受到限制,植物甾醇酯油溶性增加,再经过乳化、喷雾干燥进行微胶囊化处理,就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中1。类别类别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外观白色粉末淡黄色或黄色油状或者膏状物质气味白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