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社区基金会:2023珠三角城市社区气候风险识别与适应能力评估调研报告(2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禾社区基金会:2023珠三角城市社区气候风险识别与适应能力评估调研报告(26页).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珠三角城市社区气候风险识别与适应能力评估调研报告34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组珠三角城市社区气候风险识别与适应能力评估调研报告2023.08-项目组参与调研成员-何昕 黄莹欣 朱安淇 李观来 梁颖贤 华旦才让-项目组参与专家-郑欢 李阔 刘尉 周延感谢以下专家对本报告提出的宝贵意见:蔡闻佳 郑艳-联系人-何昕 珠三角城市社区气候风险识别与适应能力评估调研报告5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给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会与社会不平等、流行病造成的损失和损害等相互作用危及未来发展。在中国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气候变化引发的台
2、风、暴雨、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严重威胁到社区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气候变化凸显并加剧了不同区域和人群的不平等状况,特定地区面对气候风险的应对能力取决于受影响人口的比例、经济状况、治理以及是否优先考虑适应战略的政治意愿,而人群脆弱程度通常与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自身属性有关。近几年涌现出大量关于中国不同行业、城乡发展和区域生态系统的气候风险研究,但始终缺乏对老年人、女性、户外工作者、慢性病患者、低收入群体等潜在气候脆弱人群的实证调查。此外,大量研究显示人们如何感知风险对于风险沟通、社区赋能以及有效减少负面影响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将居民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感知纳入地方气候风险评估中。本调研通过志愿
3、者进入到社区真实场景里,与居民和相关利益方充分沟通,特别关注居民的风险感知与社区的气候脆弱人群识别,以期推动自主性、包容性、公正性的社区气候适应进程。本调研采用混合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向珠三角城市社区居民发放纸质问卷,并询问相关问题由记录员记录。问卷内容包含客观题目和开放性问题,包括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气候变化对社区基础设施、日常生活、经济生产、健康风险和社区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全面了解社区居民在气候潜在威胁下的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问卷发放周期为2022年11月-2023年2月,共收集有效样本1160个,分别来自广州、深圳、佛山、惠州、肇庆5个城市的29个社区。其中,来自深圳的样本占比
4、36.9%,其次为广州(24.6%)、惠州(17.2%),佛山(10.7%)和肇庆(10.6%);女性受访者占比为67.6%,男性占比为32.4%;青壮年群体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受访对象,受访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30-39岁,占比33.8%,其次是40-49岁的群体,占比18.8%。延续上一期珠三角城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认知调研报告的分类体系,此次我们依然将受访者所居住的社区分为城市商业住宅小区、城中村、机关大院、宿舍、城边村和其他六类。城市商业住宅小区和城中村最多,分别占比42.5%、41.7%,两者总和占比接近85%;其次为城边村(8.3%)、宿舍(4.3%)和占比最少的机关大院(0.6%)。受访
5、者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大学专科程度的人群最多,其次是高中和大学本科,没有受过教育或研究生及以上程度的受访者数量相对较少;从工作类型来看,公司职员是最常见的工作类型,占受访者的27.1%,其次是自由职业,占19.3%。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或合伙人、离退休人员以及学生的占比也相对较高,分别为9.5%、7.6%、11.4%、6.5%。公务员和灵活就业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别占0.3%和6.0%。研究背景研究简介摘要一 识别影响珠三角城市社区居民的气候风险 1 珠三角气候风险概述 2 社区气候风险评估二 气候变化对珠三角社区居民的影响 1 最受关注的极端天气排名 2 气候感知的城市差异 3 气候感知的人群
6、差异 4 气候变化影响日常生活4.1 家庭生活及其性别视角4.2 社区活动4.3 身体与心理健康4.4 社区基础设施三 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状况 1 自有资源应对气候变化仍显不足 2 社区资本是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不同群体的气候适应能力与脆弱性3.1 老年人群体:中暑发生的概率与有无避暑中心有关3.2 女性群体:最担心孩子上学与照管问题3.3 户外工作者:职业与高温中暑显著相关3.4 低收入人群:适应能力与社区类型相关3.5 非自有房群体:气候适应能力与工作类型、社区类型有关3.6 其他人群 4 居民适应行动意愿4.1 四成居民愿意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付费,过半付费意愿在10元以下4.2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