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技术及应用标准领航研究报告中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车用人工智能标准专项组2025年7月1前言前言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智能汽车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的重要部分,得益于 AI 技术的支持,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也逐步向着实际应用靠齐。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汽车正逐步走向商业化,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竞争的核心。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竞争中,中国正处于关键的技术突破期,面临着从传统汽车制造到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巨大挑战。AI技术在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突破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在激烈的
2、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必须紧抓智能驾驶、车联网与共享出行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机遇,推动汽车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实现 AI 驱动的“智能化”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报告涉及了智能座舱 AI 技术及其应用场景的标准化问题,首先对智能座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此进行了对于 AI 和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路线的探索,也对其中最为重的视觉和多模态的交互进行了发展趋势和技术路线的讨论;最后进行了在 AI 应用上关键技术的讨论,将之前的讨论拉入实际,也对其测试和评价的需求进行了一定的规定。因此,为了推动智能座舱 AI 技术的全面应用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科
3、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小鹏汽车、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2业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临港绝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北京与之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 19 家单位,共同编写完成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技术及应用标准领航研究报告。在本研究报告编制过程中,各起草单
4、位参阅了大量材料,并借鉴了行业的部分素材,鉴于篇幅有限,这里不一一列举,仅作诚挚的感谢!在此,再次衷心感谢参与研究报告编写的各个单位和组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小鹏汽车、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临港绝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北京与之科
5、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3主要编写人:华一丁、刘俊峰、雷琴辉、童鹏、王雪初、王潼、李淑玲、卢俊蓉、陈品瑄、张伟豪、姜彦吉、王欣蕊、郭佳鑫、孔麒、何子豪、贾龙、李天然、苏鹏飞、王路宝、范亦卿、周泽杨、王和俊、陈艳梅、朱丽敏、王峰、俞海山、刘彦革、丁俊勇、王小亮、卢晶、谢良辉、张志新、李庆庆、吴天舒、常婉渲、王荣、李绍鹏、陈晓、黄程、陈思云、王凯、牟文珺、陈韵巧、赵佳、王金奎、郭璋。4目录目录第一章 智能座舱 AI 技术应用现状.51.1 智能座舱 AI 技术应用场景和效果分析.51.2 智能座舱 AI 技术应用的问题和难点.91.3 智能座舱 AI 技术
6、应用相关标准分析.11第二章 智能座舱 AI 技术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探索.132.1 智能座舱语音交互场景发展趋势与技术路线.132.2 技术路线分析.162.3 挑战与展望.19第三章 智能座舱视觉交互场景发展趋势与技术路线.213.1 发展概述.213.2 场景应用.223.3 技术路线.263.4 未来展望.31第四章 智能座舱多模交互场景发展趋势与技术路线.334.1 发展概述.334.2 场景应用.334.3 技术路线.364.4 未来展望.38第五章 智能座舱大模型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探索.405.1 大模型应用于语音交互场景.425.2 大模型应用于视觉交互场景.465.3 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