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伦敦经济月刊(2013 年 1月)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国际金融评论 国别/地区观察 作 者:杨 娟 中国银行研究院 李佩珈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话:010 -6659 4004 签发人:陈卫东 审稿人:王家强 联系人:刘佩忠 电 话:010 6659 6623 对外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材料 2024 年 12 月 18 日 2024 年第 57 期(总第 569 期)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背景、影响与建议 2024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
2、场稳定”,这标志着金融稳定将成为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也将进一步加快。事实上,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在公开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工具创新。例如开展国债借入,恢复国债现券买卖,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启用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等,这些创新对加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稳定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 2025 年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创新力度,强化预期引导,适时增加证券种类。金融机构要把握机遇,做好应对。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要做好公开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桥梁;中小金融机构要规范交易行为,充分理解公开市场操作的预期影响与实操效果;证券、基金、保险公司要尽快完善内部机制,有效利
3、用 SFISF等创新性政策工具。研究院 宏观观察 2024 年第 57 期(总第 569 期)1 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背景、影响与建议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央行普遍将“金融稳定”纳入政策目标体系,并成为一些经济体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重要内容。我国也围绕货币政策助力金融稳定作了诸多探索,但主要沿用传统流动性管理思路来稳定金融市场。2024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这标志着金融稳定将成为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也将进一步加快。事实上,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在公开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工具创新
4、。例如开展国债借入,恢复国债现券买卖,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启用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等,这些创新对加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稳定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2025年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创新力度,强化预期引导,适时增加证券种类。金融机构要把握机遇,做好应对。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要做好公开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桥梁;中小金融机构要规范交易行为,充分理解公开市场操作的预期影响与实操效果;证券、基金、保险公司要尽快完善内部机制,有效利用SFISF等创新性政策工具。一、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演进逻辑与最新发展 围绕着经济增长、从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目标,我国货币
5、政策工具经历了诸多创新。相比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创新再贷款系列结构性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更为灵活。公开市场操作是多国央行流动性投放的方式,也是稳定金融市场的重要战场。因此,本文聚焦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创新的演进、发展及影响。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从交易品种看,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央行票据交易等(表 1)。自 1998 年恢复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以来,回购交易与现券交易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传统公开市场业务。从回购交易看,央行根据基础货币投放与回笼需要,灵活地开展正回购与逆 2 2024 年第 57 期(总第 569 期)回购业务
6、。近十年来,逆回购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使用最频繁、调节资金量最多的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图 1)。表 1: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一览表1 工具名称工具名称 操作对象操作对象 标的证券标的证券 期限期限 操作时间操作时间 基础货基础货币影响币影响方向方向 回购 交易 正回购 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 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 通常 7 天、14天、28 天 1998 年至今 回笼 逆回购 投放 买断式逆回购 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 不超过 1 年 2024 年 10 月-投放 现券 交易 现券买断 国债、政策性金融债(2003 年前)国债(2024 年后)一次性,不涉及到期反向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