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21年12月 2021年12月 No.202118 百强区发展报告 百强区发展报告 前前 言言 “十四五”时期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 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 制造业是实体 经济的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三新一高”要求的重要落脚点在于持续推 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言, 基础在县域, 薄弱在县域,希望也在县域,这更加需要县域工业在加快新旧动能转 换、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 展现更大作为。 县 (市
2、) 和市辖区两类县级行政单位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县域1, 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其中,县(市)是“新四化”建设的交汇落 脚点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其经济正在成为支撑高质量发 展的新增长极;市辖区则更多代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工业布 局、配套产业、管理模式和制约因素等方面与县(市)都有所不同。 本报告针对两类主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 展格局,结合各自特点,分别进行了工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旨在挖掘 工业百强县(市) 、百强区工业发展的典型经验示范,形成带动引领 效应。此外,为更好地把握最新动向和热点问题,本报告在综合评价 基础上新增专题篇,聚焦创新主体的培育与发展。
3、创新作为引领发展 的第一动力,在推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为此, 本年度专题篇以县(市)样本为切入点,首先开展创新竞争力评价, 继而深入剖析创新主体的发展态势,发掘典型经验模式,为县域创新 1 根据民政部2020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 2844 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辖区、县级市、 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本报告中的县(市)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 力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本报告分三篇,第一篇是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 告,系统梳理面临的五大新契机,展示评价理念及结果,描摹工业百 强县(市)的发展图景,总结掣肘问题,提出促进县域
4、工业高质量发 展的对策建议。报告显示:百强县(市)是我国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 极,工业强支撑作用显著,东部省份的数量和梯队位阶保持双领先, 城市群引领带动加速,苏浙数量领跑各省份,合计占据半数,南方省 份的数量有所增长;百强县(市)创新动能加快蓄积,投资结构持续 优化,内外开放迈向高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内需潜力 加速释放,区域战略地位凸显;但也存在区域分化态势未有显著性扭 转、创新生态的培育基础薄弱等问题。 第二篇是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发展报告,分析市辖区工业发 展新征程,展示工业百强区评价理念及结果,总结工业百强区的发展 新亮点,并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显示:苏粤继续保持数量领
5、先优势, 浙闽亦保持在两位数高位;工业百强区正在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先 锋军”,工业质效提升的“加速器”,激活创新的“策源地”,城乡融合 发展的“强动力”。 专题篇是创新力量年度洞察。在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基础上,基 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创新型上市企业的数据, 分析县域创新 主体的区域分布、行业类型、培育模式等发展态势,最后针对关键问 题提出对策建议。 目 录 第一篇第一篇 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 . 1 一、“十四五”县(市)工业发展新契机. 1 (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担当新时代更大使命. 1 (二)融入城市群新格局,培塑协同发展强动能
6、. 1 (三)锚定创新驱动战略,构筑产业生态新高地. 2 (四)抢抓数字转型红利,破局高质量发展瓶颈. 3 (五)坚定绿色低碳发展,“双碳”压力中育新机. 4 二、我国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 5 三、2021 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图景. 9 (一)县域增长极筑牢,工业强支撑作用凸显. 9 (二)东部保持双领先,城市群引领带动加速. 10 (三)苏浙占据近半数,南方省份数量快增长. 14 (四)创新蓄积厚动能,培植转型升级新标杆. 17 (五)投资结构更优化,内外开放迈向高水平. 18 (六)共同富裕居前列,释放扩内需巨大空间. 20 四、我国县(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22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