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城市韧性的清水管网保障设计与运行2024.05 广州主要发展成绩主要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录现状背景风险识别设计思考一二三主要发展成绩主要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方案四一现状背景供水情况常用水源应急水源苏州市现状9个供水片区划分图城市韧性对供水安全保障提出了较为系统性的要求,在减灾防灾方面需要有一定的措施 苏州市共有县级以上供水运营单位10家,供水厂21座,现状供水能力752.5万吨/日,2023年最高日供水量为575 万吨/日,日均供水量478万吨/日。各公司供水规模较为平均,供水服务范围大小不一,近年建设的相城水厂和昆山片区的第三水厂、泾河水厂外,各水厂水源基本为单水源取水。清水连通长江水
2、源湖泊型水源长江水源太湖水源阳澄湖水源其他水系水源苏州市共有12个市级水源地(1江2湖),多源并重格局初步形成。但水源地相互独立,水源备用体系尚未系统性建成。基于城市韧性的供水保障需求依然突出供水情况常用水源应急水源清水连通供水情况常用水源应急水源清水连通苏州市:区域供水格局较完备 区域间管网系统互联互通:发挥各片区的水量调配优势 强化资源互补 提升管网调度灵活性 为突发事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现状苏州市互联互通管线:11根,总长为25.5km,总连通规模:86万m3/d初步形成市区之间各供水片区之间的清水互通沿江三市的互连互通亟待加强提高城市供水韧性保障长江新海坝水源地一干河沙洲湖备用水源长江
3、浒浦水源地尚湖水源地长江浏河水源地长江水源地(位于常熟)傀儡湖水源地太湖渔洋山水源地太湖金墅水源地阳澄湖水源地阳澄湖水源地太湖渔洋山水源地太湖上山水源地太湖寺前水源地太湖寺前水源地太湖庙港水源地北亭子港水源地1.1 互联互通现状二风险识别 超设计保证率情况下的长江口咸潮风险风险识别 2022年9月中旬12月上旬,长江口氯化物浓度大于250mg/L 太仓浏河水源地满库容时可保证连续25天不宜取水情况下正常原水供应。超设计保证率时,区域连通救援能力不足仅有昆山一根连通管且水压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输水能力。2022年超设计工况咸潮需纳入未来的设计工况考虑,在此情况下长江水源地受水厂面临长时间的全面停产风
4、险。风险识别 供水系统结构存在短板部分供水区”舍近求远”,局部存在低压区 市区东南部远离相城、白洋湾、胥江三座水厂,处于管网末端;距离园区星港街水厂、吴中水厂、高新区一水厂较近。昆山吴江交界处吴江水厂远距离供水,片区压力低。昆山太仓交界处昆山一侧水压较大,太仓一侧由于远离太仓水厂水压偏低。风险识别 互联互通覆盖范围小,部分区域缺乏互相支援通道 市区与常熟 沿江三市张家港、常熟、太仓 昆山与吴江风险识别 原水存在藻类/单管原水事故的风险 太湖等水源地存在藻类风险 部分水厂原水为单源,或单管输水 水源水质/单管事故时,因沿湖各水厂规模较大,面临大范围停水风险水厂布局缺乏系统性统筹全市供水量总体满足
5、2035年供水需求,但是水厂分布过于依赖太湖原水,存在供水压力不均衡、供水片区不合理和能耗过大的现象。区域联动协调保障能力不足苏州市区各辖区的供水保障能力尚未从区域联动的立足点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咸潮上溯较长应急工况下的原水-清水系统的布局还需进一步加强片区的联系。风险识别三设计思考3.1 思想原则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依需定建,循序渐进;由近及远,渐行渐强;有的放矢,轻重缓急。“多源并重、区域互补、多网联动、智慧低碳、全网优质、服务高效”3.2 清水联通规模界定 规模论证单厂事故(电源、设施设备故障及干管爆管等)时,清水联通工程应急规模最大的水厂30%规模原水事故(藻类爆发、咸潮、突发水质污
6、染等)时,清水联通工程应急提高给水系统总体保障率 不考虑太湖全流域各水源地水质污染影响,应急规模兼顾较近水源地风险;太湖藻类爆发水质事故时,会引起滤池堵塞,处理效率降低,故无备用水源的受水厂生产规模按照降低50%考虑;长江水源(咸潮/突发污染)事故时,无备用水源的水厂考虑受水厂30%(近期应急)70%(远期保障)规模;长江水源(咸潮/突发污染)事故时,有联合水源地(阳澄湖/傀儡湖)考虑受水厂生产规模降低40%考虑单厂事故时,水厂自身仍有70%保证率,由清水互联互通补足剩余30%原水咸潮时,近期保障居民生活用水(人均指标160L/d),约占城市综合人均用水指标500L/d的30%,即区域供水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