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Photo by Michelle Kolkevich Kearney,Chicago科尔尼发布2021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披露美国制造业回流最新动向:面临疫情阴霾、贸易战与关税战困境,以及持续的供应链中断危机,美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考虑将制造业产业链迁到离本国更近的地方。中国视角解读自2009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重振美国制造”到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再到目前美国总统拜登一系列的“制造业回归”,美国制造业回归一直是美国乃至全球制造产业链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科尔尼的年度报告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2021年中,通过跟踪美国制造业从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亚洲成本优势国家和地区
2、回流本土的趋势,我们发现美国制造业对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依赖程度正在继续提高,但从该研究的企业高管调研中,美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考虑将生产基地迁到离美国市场更近的地方。这一看似矛盾的结论,恰恰揭示了在全球孤岛化趋势加剧的当下,全球产业链也难以独善其身。这一全球产业链重塑过程,正面临多个不同方向的形塑力量全球高通胀压力、中美关系的挑战、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疫情冲击与应对带来的时断时续的供应链、持续的贸易战、气候变化的压力、地缘政治与地缘战争的冲击等等。本报告还揭示了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份额继续下 降,从2018年的66%降至55%。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 始,随着其他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从疫情中复苏,
3、美国再次减少了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对美资制造业企业而言,中国大陆之外,亚洲其他国家(如越南)、美国近岸地区(如墨西哥)和美国本土,提供了三大类回流选项。因此对中国而言,如何通过坚定不移的持续对外开放和营商环境提升,加强相对上述三大回流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将至关重要;此外有效加入各个区域贸易协定,有效经营产业优势辐射区也同样重要。在短期内,平衡疫情防控与产业链顺畅,则是近期的重要挑战。对中国企业而言,尤其是具有较高对美国出口依赖的企业,也应在提升国内工厂与供应链竞争力的前提下,不妨进一步考虑产能的“主动流动”,考察亚洲成本优势地区、美国近岸和美国本土的投资设厂机会。周鹏远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北京
4、贺晓青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全球合伙人,上海主要观点科尔尼的年度报告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跟踪美国制造业从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LCC)回流美国本土的趋势。这些国家或地区历来是美国制造业采购、生产和装配的离岸外包目的地。科尔尼的最新研究显示,2021年,美国制造业对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依赖程度高于2020年,回流指数出现负值。但有强烈的迹象表明,美国制造业企业对回流的态度和策略正在发生转变。在新冠疫情、贸易战和关税战,以及供应链中断等问题的共同影响下,美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考虑将生产基地迁到离美国市场更近的地方。通过对美国制造企业CEO及其他高管的调研,调研发现,尽管制造业回流指数(RI
5、)持续下降,但随着美国资本货物(capital goods)投入的持续增加,企业对制造回流的态度相比去年更加积极。越来越多的公司计划在美国本土甚至邻国墨西哥投资建厂。更有趣的是,企业也在相互观望,看看回流美国或附近地区的企业是否足够多,是否能够达到建立与中国相媲美的供应商生态系统的临界点。有迹象表明,这个临界点可能快要到来了,而且在当前的这个新阶段新形势下,企业对制造业回流有了新的定义。企业不再只看最低成本,而是开始追求最佳成本,并综合考虑新的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可持续性和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企业可能会对一些近岸活动机会进行考察并做出优先选择。1 为了计算RI指数,我们对比了从14个亚洲低成本
6、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中国香港、斯里兰卡和柬埔寨)进口的制成品数据和美国国内制成品生产总值。美国制造业进口比率(MIR)是用美国从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制成品总额除以美国国内制造业生产总值得出的。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反映了MIR的同比变化,正值表示净回流,负值表示净离岸外包。准确的计算方法是:2020年MIR 12.95%-2021年MIR 14.49%=-154%x 100=-154。目前仍依赖亚洲工厂 2021年美国从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制成品总额占美国国内制造业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