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尼: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2022)(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尔尼: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2022)(15页).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Photo by Michelle Kolkevich Kearney,Chicago科尔尼发布2021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披露美国制造业回流最新动向:面临疫情阴霾、贸易战与关税战困境,以及持续的供应链中断危机,美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考虑将制造业产业链迁到离本国更近的地方。中国视角解读自2009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重振美国制造”到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再到目前美国总统拜登一系列的“制造业回归”,美国制造业回归一直是美国乃至全球制造产业链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科尔尼的年度报告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2021年中,通过跟踪美国制造业从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亚洲成本优势国家和地区
2、回流本土的趋势,我们发现美国制造业对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依赖程度正在继续提高,但从该研究的企业高管调研中,美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考虑将生产基地迁到离美国市场更近的地方。这一看似矛盾的结论,恰恰揭示了在全球孤岛化趋势加剧的当下,全球产业链也难以独善其身。这一全球产业链重塑过程,正面临多个不同方向的形塑力量全球高通胀压力、中美关系的挑战、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疫情冲击与应对带来的时断时续的供应链、持续的贸易战、气候变化的压力、地缘政治与地缘战争的冲击等等。本报告还揭示了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份额继续下 降,从2018年的66%降至55%。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 始,随着其他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从疫情中复苏,
3、美国再次减少了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对美资制造业企业而言,中国大陆之外,亚洲其他国家(如越南)、美国近岸地区(如墨西哥)和美国本土,提供了三大类回流选项。因此对中国而言,如何通过坚定不移的持续对外开放和营商环境提升,加强相对上述三大回流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将至关重要;此外有效加入各个区域贸易协定,有效经营产业优势辐射区也同样重要。在短期内,平衡疫情防控与产业链顺畅,则是近期的重要挑战。对中国企业而言,尤其是具有较高对美国出口依赖的企业,也应在提升国内工厂与供应链竞争力的前提下,不妨进一步考虑产能的“主动流动”,考察亚洲成本优势地区、美国近岸和美国本土的投资设厂机会。周鹏远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北京
4、贺晓青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全球合伙人,上海主要观点科尔尼的年度报告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跟踪美国制造业从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LCC)回流美国本土的趋势。这些国家或地区历来是美国制造业采购、生产和装配的离岸外包目的地。科尔尼的最新研究显示,2021年,美国制造业对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依赖程度高于2020年,回流指数出现负值。但有强烈的迹象表明,美国制造业企业对回流的态度和策略正在发生转变。在新冠疫情、贸易战和关税战,以及供应链中断等问题的共同影响下,美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考虑将生产基地迁到离美国市场更近的地方。通过对美国制造企业CEO及其他高管的调研,调研发现,尽管制造业回流指数(RI
5、)持续下降,但随着美国资本货物(capital goods)投入的持续增加,企业对制造回流的态度相比去年更加积极。越来越多的公司计划在美国本土甚至邻国墨西哥投资建厂。更有趣的是,企业也在相互观望,看看回流美国或附近地区的企业是否足够多,是否能够达到建立与中国相媲美的供应商生态系统的临界点。有迹象表明,这个临界点可能快要到来了,而且在当前的这个新阶段新形势下,企业对制造业回流有了新的定义。企业不再只看最低成本,而是开始追求最佳成本,并综合考虑新的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可持续性和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企业可能会对一些近岸活动机会进行考察并做出优先选择。1 为了计算RI指数,我们对比了从14个亚洲低成本
6、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中国香港、斯里兰卡和柬埔寨)进口的制成品数据和美国国内制成品生产总值。美国制造业进口比率(MIR)是用美国从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制成品总额除以美国国内制造业生产总值得出的。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反映了MIR的同比变化,正值表示净回流,负值表示净离岸外包。准确的计算方法是:2020年MIR 12.95%-2021年MIR 14.49%=-154%x 100=-154。目前仍依赖亚洲工厂 2021年美国从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制成品总额占美国国内制造业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20
7、20年的12.95%提高到14.49%,重拾2019年的增长趋势,RI指数为-154(见图1)。1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2?CEO?92%?78%?CEO?CEO47%25%29%34%16%19%8%22%?BEA?12021?14?RI?MIR?MIR=?MIR?2018-2021?100806040200204060801001201401600119803596RI?2002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
8、01720182019202020219.159.5010.4010.3510.6410.6411.2212.3412.4712.7413.0612.0812.9514.492957273287154132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1?3?14?CDI?LCC?1(%)8066 66666665606159566048656767 6770605040Q413Q114Q214Q314Q414Q115Q215Q315Q415Q116Q216Q316Q416Q117Q217Q317Q417Q118Q218Q318Q418Q119Q219Q319Q419Q120Q220Q320Q420Q121Q
9、221Q321Q4215758525052552021年制造业回流指数也体现了美国国内制造业活动的积极增长趋势。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制造业季度总产值已经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2021年,美国全国工厂活动指数(The National Factory Activity Index)徘徊在58至64之间,而2022年初该指数以接近59的数值强劲开局。(全国工厂活动指数超过50即表明美国制造业活动呈现增长。)回流趋势最新变化美国在中国的制造业进口占其在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总量的比例持续下降科尔尼2018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中首次提出“中国进口多元化指数”(CDI),用于追踪美国制造业
10、进口从中国转向亚洲其它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情况。2021年“中国进口多元化指数”显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份额继续下降,从2018年的66%降至55%。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其他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从疫情中复苏,美国再次减少了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开始像疫情前一样将制造业进口从中国转向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见图3)。我们看到,RI指数已经连续两年为负值,2018-2019年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制造业回流正向增长趋势发生逆转。2020年以来,MIR同比下降67个基点。受新冠疫情及其他因素的持续影响,虽然美国国内制造业生产总值增长7.3%,但却比之前更加依赖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制造 生产。
11、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努力把制造生产迁回离本国更近的地方。以这样的趋势发展,预计未来可能会看到美国从亚洲总体进口量的减少,尤其是从中国进口量的减少。如图2所示,在2022年3月开展的调研中,我们看到CEO和生产制造高管支持回流的情绪正在上升。在去年的报告 中,78%的生产制造高管对是否考虑过或已经在将制造业务转回国内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也许”或者“是的”。但在我们的最新研究中,持这种肯定态度的生产制造高管占比高达92%。据报告结果显示,79%在中国有业务布局的制造部门高管已经或计划在三年内回流部分业务,另有15%正在评估类似行动。有趣的是,CEO等高层对回流的热情似乎略低于制造部门高
12、管:22%的CEO表示不考虑回流。制造部门高管和CEO之间态度的细微差别可能表明,制造部门高管对供应链日常挑战有着更直接和紧迫的感受,因此会试图寻找短期解决方案,而CEO是从公司长期整体战略出发看待这个问题,他们尚不确信回流就是最终解决办法。3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从更多的制造业进口来源上看,美墨加贸易协定(USMCA)对某些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见图4)。以初级金属制品为例,墨西哥甚至是加拿大都看到了供应来源多样化带来的意外收获。虽然2021年墨西哥各行业对美国制造出口都有所减少,但根据我们的研究,70%的CEO或已经计划,或正在考虑,或希望将部分制造相关的业务转移到离自己更近的墨西哥
13、。对此,他们首要考虑的五大因素有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可用性、商品质量、交付周期和物流成本(参阅补充内容:为何选择近岸外包)。这种近岸外包究竟是应对疫情的权宜之 计,还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策略,时间会证明一切。202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减少,从其他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占比增加。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产业转移,具体体现在对初级金属、纺织品、机械(电气除外)等领域的进口明显减少,其次是对计算机和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制成品的进口也有一定幅度的减少。例如,美国在中国的纺织厂产量下降了38%,而在其他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产量增长了26%。但有趣的是,2021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再次
14、上升(如图3所示),对此我们在2022年将会密切跟踪。?USMCA?LCC?4USMCA?100%80%60%40%20%0%?LCC 201822,070?21,690?20,720?24,620?20192020202116.7%13.8%9.8%22.8%12.6%24.3%16.3%14.7%9.9%24.3%14.3%20.5%15.2%14.0%9.1%24.8%16.2%20.7%15.7%13.9%9.4%23.7%17.4%20.1%4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为何选择近岸外包当问及为什么考虑近岸外包时,管理层给出了五个主要考量因素: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可用性 交付周期 物
15、流成本 减少碳足迹有趣的是,企业对这五大因素的排序会因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出乎意料的是,大型企业往往把劳动力成本排在第一位,尤其是当初因此选择离岸外包的企业。但是这似乎也符合他们投资发展自动化的总体意图,即缓解回流本土的高劳动力成本压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商品质量并不在大型企业考虑回流的五大因素之中,但却是中小型企业选择回流的首要考量因素。此外,交付周期和物流成本是各个规模的企业都关心的问题,因为疫情期间交付周期和物流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对供应链完全回流美国和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附近国家或地区(近岸外包)的细微差别进行了分析。数据表 明,对“回流”的重新定义囊括了墨西哥、加拿大和中美洲等国
16、家或地区,而且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未来投资潜力基本相当。接近70%的CEO表示正在评估、或者已经完成、或者计划将业务转移到附近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17%的CEO表示已经将业务转移到墨西哥,16%表示已经将业务转移到中美洲。这和我们对墨西哥及中美洲发展和投资的研究结果一致。比较出乎意料的是,36%的CEO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把业务转移到加拿大,远远高于当前制造业活动趋势所体现的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5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52021?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2020202180,00079,00
17、078,00077,00076,00075,00074,00073,00072,00071,00070,00069,00068,00067,00066,00065,00064,00063,00062,00061,00060,000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很多CEO表示利益相关者已经找他们谈过考虑将部分业务转回本国或附近国家或地区的话题。45%的CEO表示,公司员工曾与其谈过希望他们能考虑回流,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向CEO 问及此问题的占比分别为:董事会(36%)、行业组织(31%)、家人和朋友(25%),以及地方或州级政府官员(18%)。因此,超过90%的生产制造高管和CEO都有近期回流本国或近岸外包的
18、目标,其中80%的人更倾向回流本国,而非近岸外包。这一迹象表明,如今推动制造业回流已不止停留在意向层面。然而,大多数有回流计划的企业指出,未来预期回流的业务不会超过总业务量的50%。这表明,人们仍然担心本土或近岸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无法达到可以支持其业务回流或近岸外包的规模。所以,尽管似乎已经接近制造业回流或近岸外包增加的临界点,但其速度和程度取决于美国何时能够达到建立供应商生态系统的临界点,以及其他阻力和推动力如何变化(参阅补充内容:制造业回流的阻力和推动力)。美国国内制造业投资持续增加2020年4月以来,美国制造业逐渐复苏,生产资料投入持续增加(见图5)。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以及全
19、球供应链的持续紧张,制造商开始加大对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投资,以提高国内制造的成本效率,克服劳动力和技能缺口带来的挑战。汽车企业历来都十分重视对机器人技术的投资,但它并不是唯一通过技术来弥补劳动力缺口的行业。根据自动化推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Advancing Automation)的数据,2020-2021年,机器人采购订单增长67%,其中一半以上来自非汽车行业,如塑料、半导体、电子、金属,甚至食品和其他消费品行业。来自同行的回流压力越来越大参与调研的CEO和制造部门高管表示将密切关注其他公司的做法,为自己做出制造业务回流、近岸外包还是留在原地的决策提供参考。81%的生产制
甲子光年:中国AI产业地图研究[55页].pdf
工业行业新能车前沿技术之二:滑板底盘-220607(26页).pdf
澳华内镜-国产软镜设备龙头企业IPO后加速发展-220607(34页).pdf
常熟银行-深度报告:小微战略下沉转型初具成效-220607(32页).pdf
国防军工行业翼龙无人机:长航时无人机龙头-220606(17页).pdf
国电电力-盈利良好新能源规划上调加速转型-220607(30页).pdf
和林微纳-MEMS材料形成国际竞争力半导体探针国产化先锋-220607(26页).pdf
华海清科-CMP设备稀缺龙头在手订单快速增长-220606(21页).pdf
家电行业消费升级专题分析报告:高端品牌力探索系列(1)超高端品牌Miele竞争力如何打造-220606(21页).pdf
科瑞技术-元宇宙+新能源重塑非标自动化大厂崛起-220607(26页).pdf
荣昌生物-自免+肿瘤双新星打造创新医药护城河-220607(67页).pdf
数通光模块行业专题:数通需求渐强催化接踵而至-220608(48页).pdf
【公司研究】科达利-电池结构件龙头乘电动车东风-20200708[23页].pdf
【公司研究】凯盛科技-首次覆盖报告:行业迎来巨大上升期凯盛科技顺势而上-20200629[27页].pdf
【公司研究】科锐国际-全方面对比科锐与人瑞人服巨头各有千秋-20200402[37页].pdf
【公司研究】蓝色光标-公司研究报告:科技赋能营销出海业务蓬勃发展-20200114[29页].pdf
【公司研究】科蓝软件-数据库行业前景及长期价值被低估-20200711[22页].pdf
【公司研究】蓝思科技-业绩亮眼持续深化外观结构ODM蓝图-20200507[20页].pdf
【公司研究】康达新材-胶粘剂龙头市场前景良好拟逐步收购京瀚禹布局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检测-20200326[26页].pdf
【公司研究】康龙化成-公司深度报告:以药物发现为核心打造CRO+CMO一体化服务平台-20200324[30页].pdf
【公司研究】康弘药业-公司研究报告:专业创新国内眼科蓝海的开拓者-20200715[27页].pdf
【公司研究】科瑞技术-首次覆盖报告:3C自动化双雄之一苹果5G新机需求弹性可期-20200511[33页].pdf
【公司研究】康弘药业-国内眼底用药王者续写传奇-20200315[16页].pdf
【公司研究】科顺股份-需求持续向好产能稳步扩张-20200714[34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小红书:2023年度生活趋势报告(34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QuestMobile:2021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0页).pdf
锐仕方达&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105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