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25中国城市CSG(双碳-社会-治理)指数报告(6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大学:2025中国城市CSG(双碳-社会-治理)指数报告(68页).pdf(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城市CSG(双碳-社会-治理)指数 (发布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能源战略研究中心 CSG(双碳-社会-治理)研究团队 2025年10月 2 课题组成员 郑新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刘 阳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 陈 浩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 潘冬阳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肖淇泳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玉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一诺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静轩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 3 摘要摘要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从“可持续发展目
2、标(SDGs)”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全球发展思想始终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包容与生态安全的平衡。然而,既有理念在实践层面仍存在碎片化、指标繁杂、执行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城市现代化与全球气候危机的双重挑战。对于中国而言,城镇化进程、经济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交织叠加,发展模式面临减排与增长、公平与效率、治理与创新的多重压力,战略正在进行转向。从“末端治理”逐渐转向“系统治理”,从“减污降碳”转向“降碳减污”,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亟需系统性评估框架。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提出中国城市CSG(双碳社会治理)指数,既是对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续与深化,也是对
3、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需求的主动回应。CSG指数以城市为核心行动单元,以“双碳”为基础支柱、“社会”为核心导向、“治理”为制度保障,构建起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的三维协同评价体系。它不仅继承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更直面现实问题,探索从理念到行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中国城市在绿色转型与社会进步中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战略支撑。传统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往往过于强调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的单一维度,缺乏对社会福祉与治理能力的系统性考量,难以反映城市现代化的综合质量。CSG指数以“双碳(C)社会(S)治理(G)”三维协同为基本逻辑框架,构建了系统性、可操作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其中,“双碳”维度是基础支柱,通
4、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安全”五大领域的协同推进,驱动城市实现系统性低碳转型;“社会”维度是核心导向,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重点内容,强调公平与可持续的民生福祉;“治理”维度是制度保障,以“创新、宜居、韧性、文明、智慧”为核心特征,完善保障双碳目标有效落实的治理体系。这一框架突破了环境指标与经济指标割裂的局限,强调低碳转型与社会进步、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统一。通过量化数据与权重优化方法,报告对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系统评估,全面刻画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差异与动态趋势。从总体结果看,CSG 高优势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扎实、
5、政策支持有力的东部地区,以及资源集聚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省会城市。与之相对,中部地区及西部非省会城市受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多重因素影响,CSG 发展节奏相对平缓,在降碳、社会、治理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4 在理念上,CSG指数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基础上的深化与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框架下的细化创新。它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为起点,吸收SDGs关于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的核心精神,又通过CDGs的“以人为本、系统协同”理念实现了范式升维。CSG将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城市层面的操作性框架:以“双碳(C)”引领绿色转型,以“社会(S)”保障公平福祉,
6、以“治理(G)”支撑制度落实,形成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态闭环。它不仅是一个衡量低碳绩效的指标体系,更是反映城市发展质量、民生水平与治理效能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层面从理念到制度的落地实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协同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在政策层面,CSG指数为多主体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化路径。政府层面,可将CSG指数作为区域协调与分类治理的重要依据,构建以可持续绩效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评估体系,科学引导差异化政策落地与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层面,CSG指数可作为制定长期低碳战略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参照,推动企业在绿色创新、包容就业与社会贡献方面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