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2025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分布与流动研究报告(4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2025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分布与流动研究报告(43页).pdf(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分布与流动研究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2025 年 10 月内部报告仅供参考如需详细报告请与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联系(email:secretariatways.science)World Association of Young ScientistsOCT,2025编写团队报告规划 杨代庆 高继平 王运红执 笔 人 李勃慧 王运红 叶贤挺审 校 王运红 郑楚华 张爱霞技术团队 田瑞强 马 辰 杨 潇 许晓阳专家团队 刘晓娟 乌云其其格 钟祖荣 左晓利编制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随着深度学习、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方法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颠
2、覆科研范式和产业发展格局。青年科学家正处于学术创造力和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既是知识创新和学科前沿突破的中坚力量,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和颠覆性应用的创造者和普及者。青年科学家更易跨越地域和文化障碍,建立信任与合作,这对于国际社会更好地在数据安全、伦理规范等关键议题上凝聚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治理体系至关重要。深入了解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研人员的规模与结构、分布与合作、流动与成长,既是观察各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窗口,也能为研判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报告希望通过对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青年科学家地域分布、流动路径和国际合作特征的深入分析,帮助决策者从全球视野了解本
3、地区人才发展情况,进而为其制定更加明确、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包括如何寻求差异化优势、如何加强国际合作等等。我们期望本报告能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前 言I青年科学家地域分布高度集中,居前 10 位国家人数占比超八成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科学家高度集中于少数科研强国,居前 10 位国家占比超八成。其中,中国超过 5 万人居首位,美国的人数居第二位,印度、英格兰、德国等紧随其后。中美两国的青年科学家合计占全球一半以上。在中国机构任职的青年科学家主要聚集在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顶尖高校,居前 10 位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
4、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超过六成的多次流动人才最终回归原属国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科学家整体上以在本国发展为主,约两成拥有跨国流动经历。国际流动方向高度集中,中美之间的双向流动规模最大且流动次数基本对等,远超其他双边组合。除中美之间的流动外,中国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存在较大规模的双向流动;美国则与英格兰、加拿大、印度等国构成较大规模的跨国流动。关键发现I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分布与流动研究(2025)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多次流动与“环流”现象普遍,超六成多次流动人才最终回归原属国家,这表明人才外流并非永久性流失,而是循环性资源配置的表现。约三成论文涉及国际
5、合作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的科研活动以合作为主,单独完成的研究占比极低。论文普遍呈现“小团队”合作特征,作者数量集中在 2 7 人,平均值与中位数均为 4 人。角色分布上,大多数青年科学家以“其他作者”身份参与,表明其在团队中更多扮演执行或辅助角色,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同时兼任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体现出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在主导科研的同时仍深度参与一线研究。在跨国合作方面,约三成论文涉及国际合作,尤其以中美合作最为突出,数量远超其他国家组合。II目 录1 背景及目标11.1 背景意义.21.2 研究目标.22 研究综述32.1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研究综述.42.2 青年研究人员的概念与
6、标准.62.3 本报告研究对象界定原则与方法.73 数据与方法93.1 数据来源.103.2 数据准备.103.3 研究对象确定.123.4 研究方法.134 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发文情况 154.1总体发文在 2015 年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64.2 人均发文数量为 6 篇,以会议论文发表为主.17I5 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国家/地区分布195.1全球分布高度集中在前十国家.205.2中国机构分布以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顶尖高校为主.216 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跨国流动分析236.1跨国流动规模统计.246.2跨国流动方向分析.266.3跨国流动路径分析.297 青年科学家合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