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院:2025极端气候影响下工业生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报告(2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研究院:2025极端气候影响下工业生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报告(23页).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国际金融评论 国别/地区观察 作 者:刘 晨 中国银行研究院 王 静 中国银行全球发展部 电 话:010 -6659 4264 签发人:陈卫东 审稿人:周景彤 梁 婧 联系人:程栖云 刘佩忠 电 话:010 -6659 4016 对外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材料 2025 年 10 月 28 日 2025 年第 42 期(总第 614 期)极端气候影响下工业生产面临的 挑战和机遇 极端气候事件是指显著偏离历史气候平均状态的异常天气现象,包括极端高温、持续性干旱、强降水、暴风雪、寒潮及热带气旋等。近年来,全球气候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2、极端气候发生频率明显增多,不仅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也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工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频繁遭受高温、降雨等超预期季节性因素扰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在极端气候渐趋常态之下,有必要关注并评估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对工业生产未来发展新空间进行研判和部署。研究院 宏观观察 2025 年第 42 期(总第 614 期)1
3、极端气候影响下工业生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极端气候事件是指显著偏离历史气候平均状态的异常天气现象,包括极端高温、持续性干旱、强降水、暴风雪、寒潮及热带气旋等。近年来,全球气候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极端气候发生频率明显增多,不仅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也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工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频繁遭受高温、降雨等超预期季节性因素扰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压紧
4、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在极端气候渐趋常态之下,有必要关注并评估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对工业生产未来发展新空间进行研判和部署。一、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成为制约工业生产的“灰犀牛”事件(一)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变量之一 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系统内部变化(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1、北大西洋涛动等大尺度环流模态的变化),外部自然强迫作用(火山喷发、太阳活动周期变化)等。这些自然因素通过改变辐射强迫或大气环流形态,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例如,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强厄尔尼诺推高赤道太平洋海温、扰动大气
5、环流,造成亚洲、北美和欧洲等地连续出现异常天气。更为重要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工业活动的影响日益显著,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以及气溶胶颗粒(如硫化物、粉尘等),叠加城市化(热岛效应增强局地高温)和地表改造(森林退化削弱调蓄能力)等过程,造成全球 1 厄尔尼诺(El Nio)和拉尼娜(La Nia)是热带太平洋海域最显著的两种气候异常现象,二者常交替出现(构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即 ENSO 循环),通过改变太平洋海温分布和大气环流,对全球天气、气候乃至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2 2025 年第 42 期(总第 614 期)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直接加剧了极端高温、强降水等事件发生
6、概率。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监测显示,工业革命至今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 420ppm,比工业化前增加近 50%;从工业化前 1850-1900 年到 2011-2020 年,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约 1.1。受此影响,全球极端气候风险愈演愈烈,近年来破多项“世界纪录”。据2024 年全球气候报告,2024 年,地球温室气体浓度创历史新高2,全球海陆气温创历史纪录3,全球海平面及海洋热含量均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4,冰川融化量达到有记录以来最高值5。全球多地发生暴雨、高温、台风、低温严寒等极端气候事件,造成严重损失(图 1)。图 1:2024 年全球部分极端气候事件统计图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