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海市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报告(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威海市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报告(8页).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1 威海威海市市碳纤维碳纤维及及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产业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现状和发展方向 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孙玉忠(2015 年 5 月 21 日)一、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本情况与发展历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作出了“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部署,制定实施了产业集群“3+4”发展战略,作为新材料产业重要支柱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成效显现,已成为国内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化基地。到目前,我市现有各类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应用企业 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36 家,形成了以拓展纤维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光威复材的碳纤维布、预浸料中间体产品,光威户外、
2、环球渔具、宝飞龙的中高档碳素渔具和鲁滨逊户外用品等为代表的一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企业,是国内最大的碳素渔具和登山杖产业化基地,碳纤维需求量在 4000 吨左右。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 100 多亿元。我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在“政府推动引导,市场需求主导”的大环境下,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 年-1997 年),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环球、光威为代表的渔具企业,紧跟国外市场和企业发展形势,着手开展碳纤维渔具的研究,渔具材料逐步实现了玻璃纤维向碳纤维的转变,所用材料主要是进口日本的碳纤维预浸料(PAN)。2 1995 年,我市碳纤维渔具企业在国
3、内外市场占据明显优势,市场占有率达到 25%。第二阶段(1998-2000 年),涉足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碳纤维随着渔具产品层次的提高,小丝束碳纤维预浸料进口量逐渐扩大,为摆脱碳纤维复合材料全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光威集团从国外引进了国内第一台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成功开发出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和芳纶纤维等系列复合材料产品,首创了阶段性预浸料、半预浸料和多轴向预浸料新产品,各类织物和预浸料的生产能力超过 5000 万平方米。期间,为适应工艺、设备的研发生产需要,光威精密机械、宏程机电等专业从事碳纤维生产设备研发的企业相继成立,为下一步产业链拓展奠定了基础
4、。第三阶段(2001 年-2005 年),碳纤维研发阶段。为打破国外封锁垄断,满足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光威集团成立了拓展纤维公司,专业从事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与生产,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国内优秀人才,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在国家 863 等项目计划的支持下,从单纺位原丝试验线开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成了 25 吨/年 3K 中试线和 10 吨/年 3K 碳化生产线,并实现了稳定化生产,所生产的 CCF300 级碳纤维各项指标达到日本 T300 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开始涉足国内航空航天等高端市场。第四个阶段(2005 年-至今),碳纤维产业化和产业链拓展阶段。为拓展应用市场,我市企业开展了
5、 T300 千吨线的研发建设,并在 2008 年建成了国内首套千吨3 级碳纤维生产线,在此基础上,又相继研发建设了 T800 百吨生产线、M40J 石墨线和 T700 千吨级生产线,实现了高模高强度碳纤维产业化。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带动了碳纤维制品企业的发展,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汇兴纤维制品、浩然特塑、云阳体育用品等一批碳纤维下游制品生产企业相继成立,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二、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优势(一)产业链优势。目前,我市碳纤维产业已形成了碳纤维原丝、碳化、织物、预浸料、制品的碳纤维产业链。随着我市碳纤维产业链持续打造和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建设,碳纤维产业链式化、高端化、集群
6、化的趋势逐步形成。从产业链相关企业来看,我市碳纤维产业主要有从事原丝、碳化生产的拓展纤维,从事碳纤维预浸料和复合材料生产的光威复材、汇兴纤维制品、浩然特塑、宝威新材料等企业,从事碳纤维装备生产的光威精密机械、宏程机电等企业,碳纤维下游制品应用有环球渔具、鲁滨逊、豪仕达等代表的一大批制品企业。从应用领域看,我市碳纤维制品在航空航天、军用、民用方面都有涉及。航空航天主要应用于飞机等的批量生产和新机研制;军用装备主要用于帐篷杆、装甲板等;在民用领域,已规模用于生产碳素渔具,逐步进入户外用品、碳纤维工业板材、碳纤维导辊、医疗器械等下游产品领域。碳纤维渔具和登山杖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 160 多家,居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