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甜味剂行业发展历程及产品市场格局现状分析报告(4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甜味剂行业发展历程及产品市场格局现状分析报告(44页).pdf(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2022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甜味剂发展历史及行业梳理0101三氯蔗糖格局梳理0202安赛蜜格局梳理0303赤藓糖醇格局梳理0404目录目录甜菊糖苷与罗汉果甜苷0606阿洛酮糖格局梳理0505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甜味剂发展历史及行业梳理1目录目录返回目录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甜味剂种类繁多,按生产方法和甜度倍数划分为主甜味剂种类繁多,按生产方法和甜度倍数划分为主图:甜味剂分类图:甜味剂分类资料来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糖分的摄取不仅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还能够刺激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使得人产生愉悦的感觉。世卫组织将糖分为内源糖和
2、游离糖。新鲜水果、蔬菜和牛奶所含有的糖称为内源糖,对健康无不良影响。游离糖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主要形式包括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根据世卫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取游离糖不应超过当天摄取全部热量的5%(2015年指南)。随着社会对糖引起的健康问题的重视,甜味剂(代糖)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全球甜味剂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种类丰富,大致可分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甜度数百倍高于蔗糖的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可根据生产方式不同分为两类,一类为通过植物萃取植物萃取得到的甜味剂,甜度多
3、为蔗糖的200倍或更高;另一类为通过生物发酵法生物发酵法得到的糖醇类或稀有糖类甜味剂,甜度倍数低于蔗糖,其单糖或多糖结构使得在消化分解过程中有少许的热量释放。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人工甜味剂发展至第六代,三氯蔗糖和安赛蜜为主流人工甜味剂发展至第六代,三氯蔗糖和安赛蜜为主流资料来源:CNKI,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发现发现时间时间甜味剂甜味剂获得美国获得美国FDAFDA认证时间认证时间国内审批时间国内审批时间1879年糖精1958年首次认证,2014年再次认证-1937年甜蜜素1958年认证,1970年禁止使用1996年1965年阿斯巴甜1981年,发现16年后获得认证1986年19
4、67年安赛蜜1988年首次认证用于餐桌甜味剂、口香糖和速溶咖啡,1992年、1994年、1995年和1998年分别认证用于其他食品和饮料中。1992年1970年甜菊糖苷1995年,批准其作为“膳食补充剂”1985年1975年罗汉果甜苷1995年,发现20年后获得认证1996年1976年三氯蔗糖1998年,发现22年后获得认证1997年1979年索马甜1981年,发现2年后获得认证2014年1984年塔格糖2001年,发现17年后获得认证2014年1990年赤藓糖醇1852年首次分离得到,1990年在日本首次上市,1997年获得认证2007年1993年纽甜2002年,发现9年后获得认证2003年
5、1994年阿洛酮糖1994年香川大学实现生物法提取。2014年获得认证,2019年排除在“添加糖”、“总糖”标签之外审批中图:各类甜味剂发现及通过审批时间图:各类甜味剂发现及通过审批时间人工合成甜味剂发展历史百余年,共有六代产品,目前市场主流产品目前市场主流产品为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安赛蜜为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安赛蜜。1879年研究人员在研究煤焦油时发现了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糖精钠糖精钠),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由于其有轻微的后苦味和金属味,主要与其他甜味剂结合使用。近年来由于其致癌性使用量逐渐下降,在我国主要用于酱菜、果汁、蜜饯等,不得用于婴儿食品。193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发现了甜蜜
6、素甜蜜素,主要用于食品饮料领域,但由于其致癌性,FDA已禁止使用,全球目前有50余个国家仍在使用中。1965年,阿斯巴甜阿斯巴甜被发现,此后在100多个国家获得认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甜味剂之一,但由于其不耐热的特性,无法用于烘焙食品中,且不适用于苯丙酮尿症患者。1967年安赛安赛蜜蜜发现,其口感有后苦味,单独或与其他甜味剂协同使用皆可。1976年,英国泰莱公司与伦敦大学共同研发了蔗糖的衍生物三氯蔗糖三氯蔗糖,将蔗糖上的三个羟基换成氯所得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领域中,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年1993,通过阿斯巴甜的还原烷基化得到超高甜度的纽甜纽甜,相较于阿斯巴甜具有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