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电力部门碳排放达峰路径与政策研究报告(2021)(7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电力部门碳排放达峰路径与政策研究报告(2021)(79页).pdf(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2)抽水蓄能。截至2020年底,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3149万千瓦,在建规模5373万千瓦,目前有2亿千瓦以上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9。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10中提出2030年抽水蓄能总规模达到1.2亿千瓦,2035年目标还有更高想象空间。鉴于“十三五”期间由于抽水蓄能建设周期长且投资成本高,实际进展迟缓,加上厂址资源的高不确定性,报告认为2030年将超规划目标,但2035年发展规模不及目标的概率较大。本报告考虑抽水蓄能作为调节性电源,在政策大力推动下将步入发展加速道,2021-2035年年新增规模1100-1400万千瓦可作为合理增长区间。3)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凭借清洁低碳
2、、灵活高效的发电特性,将在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支撑和节能减排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气电顺应能源结构优化的大方面,近年来装机规模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气电装机容量9972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增加4053万千瓦,是气电发展最快的五年。但受自主化水平较低和天然气依赖进口影响,导致气电成本过高,未能完成规划装机目标。未来从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天然气直供模式等方面入手,改善气电经济性短板,气电将实现高速发展11。4)核电。核能具有稳定的发电出力和支撑基本负荷的能力,被普遍认为是接替煤电承担基本负荷的重要电源。截至2020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4989万千瓦,核电厂址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福岛核事故后,按照最新法规标准对完成初可研的厂址进行了复核,共有45个厂址条件较好,总装机规模约1.9亿千瓦12。我国模块化小型堆技术实现陆上商用化,极大的提升了安全性,缩短了建造周期短,小型堆核电可以作为清洁的分布式能源灵活部署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