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百智库:开启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储能领域的多场景应用(2022)(6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百智库:开启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储能领域的多场景应用(2022)(62页).pdf(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车百智库是一家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权威机构、产业链头部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专业研究机构,主要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以及能源变革、交通变革、城市变革等多个方向开展研究。百人会氢能中心隶属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是致力于推动氢能和碳中和领域研究、产业发展的专业平台。主要任务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 开展氢能和碳中和领域的产业研究及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国内外“政产学研用”的交流合作,稳步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协同创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报告属阶段性研究成果, 仅供参考。 数据引用、 观点收集、研究论据等暂未逐一注明出处,由于部分信息来自外部,且未与企业一一核对,对一些企业的分析如不准
2、确,以实际情况为准。课题指导人张永伟课题负责人张 真课题编写组杜宪军 张 真 苗乃乾 高 翔 黎 妍 云祉婷 张家斌 魏 兵课题组韩立勇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部系统部主任余 意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规划 & 项目管理部总监易培云 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限公司总经理黄 伟 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凤鹃 上海唐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瑾慧 上海济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鲍恩泽 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魏 蔚 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邢子义 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 晋 上海嘉资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鸣 谢(排名不分先后)作为清洁
3、零碳的未来能源,氢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正在全球引发一场能源革命,当前各主要经济体均相继推出了氢能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中国具备发展氢能的诸多先天优势,包括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创造氢能供给优势、应用场景多元化创造氢能需求优势、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氢能输配优势等,在中国提出 2030 年前碳达峰和 2060 年碳中和目标后,氢能因具有推动能源转型、助力深度脱碳、保障能源安全等特点,获得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且坚定。2021 年是中国氢能产业规模示范元年。在政策推动之下,氢能产业发展高歌猛进。2021 年,中国氢气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中国氢气总产量
4、达 3500 万吨左右,位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制氢受到更多关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槽增量市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相关文件发布、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行动陆续启动,从国家到地方支持氢能发展的政策频出,氢能进入产业化提速阶段。 同时, 氢能也备受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关注,超百家上市公司已经布局氢能相关产业,根据相关统计,全年氢能产业投资总金额超 3100 亿元。展望 2022 年,氢能有望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上的卓越表现,以及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释放的政策红利,让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获得新的动能。一批摘 要氢能,驶向“双碳”彼岸的绿色巨轮
5、氢冶金、氢化工示范项目的建设投产,也将有望迅速降低氢能供应链成本,惠及氢能在其他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型央企国企的积极布局,更是能够帮助氢能产业打通资金、基础设施等瓶颈约束。为实现 “双碳” 目标, 氢能的支撑作用必不可少, 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需理性推进。目前氢能产业还存在技术、机制、资金、基础设施等短板,长期来看,还需要更完善的政策体系、更前沿的技术创新、更契合的应用场景、更合理的商业模式,共同促进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应用。面向 2025 年,应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明确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政策、金融等工具,促进核心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完善,不断推进氢能规模化应用示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氢能发展路径和模式。对
6、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强化顶层设计尽快明确氢气作为能源的基本定位;形成氢电互补协同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氢能综合示范应用。二、攻克核心技术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的评价检验体系;鼓励国产装备的商业化应用。三、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政策创新、技术创新、装备创新和宣传引导。四、经济政策支持创新绿色债券政策,优化财政补贴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相信随着氢能的规模化示范应用不断向交通、工业、建筑、储能等领域扩展,利好政策的不断支持,以及行业参与者的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相关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氢能在中国的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广阔的明天。氢能,犹如一艘绿色巨轮,正带着我们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