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国中西部旱区保墒集雨实践路径---刘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我国中西部旱区保墒集雨实践路径---刘笑.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我国中西部旱区保墒集雨实践路径山西省柳林县原科协主席 刘笑Tel:13935855403CONTENTS目 录走出集雨重于保墒的抗旱误区02干旱概述01主动保墒抗旱的路径03两代双垄沟覆膜技术的实操图解04宽膜集成技术的实践成本和效益05 刘笑刘笑,1963年出生,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中共十五大代表 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柳林县原科协主席 农业干旱是一个历史话题从降雨量超过 2000毫米的南方湿润区域到降雨量 300毫米的北方雨养干旱区 2024年 我国黄河以北 旱情 传统种植的玉米、大豆、高梁等农作物大面积的滞长、枯死世界上最舒适的农
2、业生产状态是什么?世界上最舒适的农业生产状态是什么?世界上最难种的地是什么?世界上最难种的地是什么?最舒适的生产状态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难种的是高温少雨、缺水缺肥的早地。什么是干旱?由冬至春6个月时间不下雨雪叫气象干旱春末秋初4个月的作物生长季节出现较长时间的无雨气象导致农作物滞长、减产、绝收叫农业干旱 理论说:距前一场10毫米以上降雨10天无有效降雨即为轻度干旱,植物生长受阻距前一场有效降雨半个月到20天无有效降雨就是中度干旱,植物生长严重受阻距前一场有效降雨3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则为重度干旱,植物生长停滞或枯死通俗说:农业干旱根本成因作物生长以光合形式转化糖份和碳水化合物的复杂过程和呼吸
3、散热工程都离不开毛细根从土壤中吸水和运输的功能,所以当土壤30厘米耕作层无水可吸的时候(含水率8%以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到严重抑制,不同程度的旱象就出现了。保持土壤耕作层(毛细根范围)的水分抗旱的突破口作物缺少了自根部吸取的基本呼吸和光合水分-根系缺水(土壤干旱)植物生长阳光水份养分空气研究方法论文总结固有固有人工传统农家肥、现代化学肥料人工人工增雨、浇地灌溉、镇压覆盖水份作物生长的关键命脉研究方法论文总结实践:在同样60天的大旱且没有灌溉条件下,沟坝地玉米依然长势不错,因为有前一年坡面上的客雨聚拢到了沟坝地里,这个表明了集雨的作用。靠河的滩地植物长势不减,因为河水渗透形成了土壤有
4、墒,这个表明了保墒的作用。结论:土壤能集雨或有墒情就可以抵抗60天的大旱,可见集雨和保墒是旱地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开沟集雨有雨才能集雨,属于被动抗旱。覆盖保墒人力可为,属干主动抗旱。降雨、集雨、保墒和作物抗旱生长层层递进,抗旱步骤开沟覆膜、集雨保墒 2003年甘肃省榆中县在1亩旱地上的亩产1200斤玉米(常规产量700斤)开始,双垄沟覆膜技术在甘肃、青海、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乃至东三省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至少已经推广应用了3亿亩。1.双垄沟覆膜技术 1.双垄沟覆膜技术 交流几个数据:一是传统生产中,西部旱区1mm的平均降雨量大概是能产出1公斤干籽粒,即300毫米的降雨量产出玉米6
5、00斤左右。而甘肃等西部旱区在应用了双垄沟覆盖技术后,玉米干籽粒产出是1mm降雨2公斤,即每亩1200斤,高者更是达到1800斤。以每年平均应用1000万亩计算,甘肃自2004年以来一省应用面积已过2亿亩,净增收数字也已近千亿元。二是从2003年以后农业部多次在甘肃召开全国的双垄沟技术推进会,至今全国各省区每年推广应用的双垄沟覆膜面积总计有多少一千万?两千万亩?1.双垄沟覆膜技术 主要功能:表面大家看到的是把一张80厘米以上的地膜覆盖成两条浅沟,然后把农作物种植在浅沟内,以期降雨时把膜面雨水聚集到沟内,渗透到作物根部,变小雨为大水,增加无效降雨的有效利用。在普通人的认知里,还是为了集雨增水。而
6、大家看不到的重要功能则是雨水渗透进土壤后的地膜保墒作用。聚集入沟的雨水如果没有地膜的覆盖保护,用不了三五天就会被蒸发殆尽,无法在后续干早时段利用。2.双垄沟覆膜技术的升级换代 升级版是2米宽膜双垄沟覆盖。目前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石楼县、中阳县、兴县以及宁夏同心县等地的旱地核桃、西瓜、玉米、辣椒等产业上推广30余万亩。其特点是:每亩地覆盖面积、集雨面积和保墒面积同时增加了20%以上,用膜量却不增加,0.01毫米厚度的宽膜每亩用量5公斤,覆盖面积567平米,用膜成本70元以下。2.双垄沟覆膜技术的升级换代 2.双垄沟覆膜技术的升级换代 2.双垄沟覆膜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