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能源基金会:2020中国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及健康效益(4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能源基金会:2020中国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及健康效益(41页).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中国中长期空气质量 改善路径及健康效益 摘要 我国当前空气质量距美丽中国愿景和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设计了中国 2030 年和 2050 年的清洁空气总体目标;结合能源转型和末端控制措施构建了中国未来排放情景; 评估了不同情景的环境与健康效益。 研究表明,在 NDC 承诺和蓝天保卫战政策的强化作用下,中国基本可以在 2030 年可达到 35 g/m3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难以实现未来中长期(2030-2050 年)的根本性改善。与 2 度全球温升目标相适应的能源转型对中国在 2050 年实现 15 g/m3的环境目标起到关键性作用;1.5 度下的能源转型则有助于将全国平均
2、暴露水平进一步降低至 10 g/m3以下。 相较于现有政策情景, 同时开展深度能源转型 (2 度和 1.5度)和最佳可行末端治理,可分别在 2030、2050 年避免 24 37 和 136 164 万人的过早死亡,有效缓解未来人口变化导致的健康负担。 作者团队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贺克斌,张强,同丹,程静,刘洋 支持机构 能源基金会能源基金会 2020 年 4 月 目录目录 1. 背景介绍 . 1 1.1.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 . 1 1.2.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 . 1 1.3. 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愿景 . 4 2. 我国中长期清洁空气总体目标设计 . 5 2.1. 我国空气质量标准演变历
3、程 . 5 2.2. 我国中长期清洁空气总体目标设计 . 6 3. 我国中长期减排路径探究 . 8 3.1. 研究方法学框架 . 8 3.2. 实现清洁空气目标的减排路径设计 . 9 4. 我国中长期能源、排放和空气质量演变 . 11 4.1. 不同气候目标下的能源系统演变 . 11 4.2. 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变化 . 13 4.3. 不同情景下的污染物排放变化 . 15 4.4. 不同情景下全国及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演变 . 18 5. 气候政策对实现清洁空气目标的关键作用 . 22 5.1. 气候与环境政策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 . 22 5.2. 气候与环境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 . 23
4、 6. 我国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 . 25 7. 主要结论 . 29 参考文献 . 30 2050 年清洁空气战略研究 1 1. 背景背景介绍介绍 1.1. 我国我国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防治历程历程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经历了 1970-1990 年间对工业点源的悬浮颗粒物控制, 1990-2000 年间对燃煤和工业源的二氧化硫 (SO2) 和悬浮颗粒物的控制,于 2000 年进入对多污染源导致的区域复合型污染的控制阶段。2000-2018 年我国加快了大气污染防治进程。 附表 1 总结了自 2000 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主要大气污染防治措施。2001-
5、2005 年间,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综合目标是将全国 SO2排放量削减 10%, 并将 “两控区” SO2排放量降低 20以控制全国的酸雨和 SO2污染。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将 SO2排放量纳入国家约束性总量控制目标,要求以火电厂建设脱硫设施为重点,确保 2010 年全国SO2排放量较 2005 年下降 10%。“十二五”期间,我国进一步将 NOx排放纳入国家约束性总量控制目标,要求 2015 年全国的 NOx和 SO2排放量分别较 2010 年降低 10%和 8%。 2013 年,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以颗粒物浓度为约束对各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具
6、体要求, 这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举措,是第一次以环境质量为目标约束的战略行动。2018 年,继“大气十条”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制订了未来三年内,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任务、 目标及计划, 以期大幅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1.2. 当前当前我国大我国大气污染气污染形势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显著改善。2018 年全国 PM2.5年均浓度为 39 g/m3,相较 2013 年降低了 45.8%。从重点区域的变化来看,表 1 展示了 2013-2018 年全国及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和珠三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