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2020(5G)推进组:5G确定性承载网络SLA指标体系白皮书(4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MT-2020(5G)推进组:5G确定性承载网络SLA指标体系白皮书(42页).pdf(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目录目录 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引言5G确定性承载SLA指标体系构建背景5G确定性承载内涵与关键特性5G确定性承载SLA指标体系及应用总结和展望主要贡献单位P1P2P3P5P37P39I M T - 2 0 2 0 ( 5 G ) 推 进 组5G确定性承载网络SLA指标体系白皮书1I M T - 2 0 2 0 ( 5
2、 G ) 推 进 组5G确定性承载网络SLA指标体系白皮书引言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 确定性连接成为移动通信网络演进的热点技术。确定性网络具备端到端特性,涉及了无线、园区、城域、骨干网中的多种技术。确定性承载网络作为端到端确定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日益凸显。为此,目前业界正积极开展确定性承载关键技术、规模组网和部署能力的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工作,但现阶段仍缺少统一的SLA指标体系指导技术完善和新特性研发,也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支撑关键技术和应用方案的性能验证。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工作组2020年发布了5G+垂直行业承载技术及典型应用方案研究白皮书。本白皮书在此基础上,重
3、点聚集5G+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确定性典型应用场景、承载需求和支撑技术的指标特性,基于确定性业务指标和确定性承载技术能力提出了5G确定性承载SLA指标体系的架构、指标定义和面向场景的应用模板,为确定性承载技术发展和网络规模部署提供支撑和参考。首先,本白皮书综合分析5G+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确定性典型应用场景、承载需求与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典型确定性承载技术图谱和技术发展路线,全面分析了基于分组融合和基于TDM两类多种典型技术的工作机制、特性指标、标准化和产业应用情况。结合5G确定性承载需求和承载技术指标特性提出了分类分级的5G确定性承载SLA指标和面向应用场景的SLA指标应用模板。最后,结合5
4、G+智能电网和5G+智慧港口给出了场景模板的应用示例。希望本白皮书的发布能有助于推动5G确定性承载SLA指标评价体系和评测平台的构建,引导确定性承载技术和产业应用创新,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蓬勃发展。 I M T - 2 0 2 0 ( 5 G ) 推 进 组5G确定性承载网络SLA指标体系白皮书25G确定性承载SLA指标体系构建背景2.1 确定性成为5G承载网络的关键特性在国家政策、技术发展和行业应用的多方驱动下,确定性连接成为移动通信网络演进的热点技术。在政策方面,2021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了支持深化 “5G工业互联网”、“探索
5、云网融合、确定性网络等新技术部署”的发展策略。在技术方面,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ICT与OT深度融合,驱使移动通信网络向确定性网络演进。3GPP从R16开始支持端到端TSN确定性承载,R17和R18将进一步提供内生确定性连接能力,包括承载网的确定性能力。在行业应用方面,面向5G+工业互联网、5G+智能电网和5G+Cloud AR/VR等应用场景,提出了端到端确定性承载的新需求,确定性成为5G承载网络的关键特性。2.2 构建确定性承载指标体系需求迫切随着5G+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端到端5G确定性网络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确定性承载技术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技术发展来看,目前业界已开
6、展了面向局域、城域和广域的多种确定性网络技术的研究,但现阶段仍缺少统一的指标体系用于支撑关键技术和应用方案的评估验证。首先,系统化的SLA指标体系可为确定性承载网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方案落地提供有效支撑。通过制定和构建SLA指标体系,可促进确定性网络关键技术的完善,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应用方案的成熟发展。其次,目前业界缺少5G业务端到端指标到承载网指标分解原则的相关研究。承载网性能指标与业务需求及承载技术特性密不可分,目前业界缺乏将业务需求与承载技术能力相匹配的综合性的SLA指标体系指导设备研发和性能评测。因此,构建统一的确定性承载SLA指标体系需求迫切。3I M T - 2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