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污染重心西移绿色转型提速正当时——2025年一季度空气质量观察报告(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REA:污染重心西移绿色转型提速正当时——2025年一季度空气质量观察报告(11页).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清洁边界被打破,污染重心西移2025年一季度空气质量观察 主要发现 空气污染压力正向西部等非重点防治区域转移。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但部分西部地区却出现明显反弹。其中,广西、云南、新疆PM2.5浓度分别上升32%、14%和8%。这一趋势既反映出工业活动向西转移的影响,也受到生物质燃烧等非工业源的叠加作用,提示空气质量风险正加速向传统“清洁地区”外溢。西部地区成为高耗能产业扩张的主要承载区。生铁(+10.5%)、粗钢(+5.8%)和有色金属(+4.2%)等高耗能产品在西部地区产量显著上升,显示出重工业产能持续向西转移的趋势。与此同时,以煤为主的炼钢路径和传统煤
2、化工工艺仍占主导地位,抵消了部分由电力结构优化带来的减排成效。相较之下,东部和东北地区则普遍呈现高耗能产业收缩与煤电占比同步下降的“双降”态势,反映出区域间工业转型进程与污染治理成效的持续分化。重污染天气在部分内陆地区出现反弹。尽管全国重污染天数比例整体下降,宁夏、山西、湖北等西北及长江中游省份却出现局部回升。这些地区的重污染天数和剔除气象因素后的PM2.5浓度同步上升,表明污染来源更多来自结构性人为排放而非气象扰动。高排放强度、地形封闭、气象不利等因素叠加,使这些区域更易形成持续性污染过程。随着产业加快向西扩张,中西部等非重点管控地区应尽早纳入空气质量治理的核心范畴。展望“十五五”时期,中国
3、可将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纳入产业转型的整体布局,将空气质量表现作为衡量区域发展韧性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当前亟需加快清洁能源部署,强化区域间减排协同,防止污染进一步向低污染地区扩散。1 空气污染重心正在西移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在总体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与工业活动及化石能源使用高度相关的SO、NO和PM10等主要污染物也普遍呈下降或持平趋势,颗粒物污染整体有所缓解。其中,火电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表明以电力系统优化为支撑的能源结构调整正在发挥“减污降碳”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工业电气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为长期污染控制奠定了基
4、础。但整体改善背后仍有隐忧。一季度全国PM2.5平均浓度依然超出国家空气质量标准18%,近四分之三的省级行政区未能达标,说明冬季颗粒物污染高发期对公众健康构成持续威胁。同时,臭氧污染呈现出与颗粒物不同的走势,同比上升4%,成为当前大气治理中的主要反向趋势,也提示冬季颗粒物和夏季臭氧的双重压力格局正在成型。更具结构性意义的,是污染版图的显著变化。一季度污染加剧的省份,主要集中非重点治理区域,其中大部分在西部地区。例如,新疆超过河南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PM2.5平均浓度达70 g/m,同比上升8%,不仅是国家标准的两倍,更是世界卫生组织年均指导值的14倍。2 图1.2025年一季度各省份PM
5、2.5浓度同比变化 污染结构也呈现出高度健康风险倾向。进一步分析显示,新疆PM2.5与PM10的比值为0.71,说明以对健康危害更大的细颗粒物为主。同时,NO浓度同比上升1%,而SO同比下降13%,显示燃煤脱硫虽见成效,但随着工业活动回暖和运输强度上升,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的控制压力依然严峻。剔除气象影响后,乌鲁木齐PM2.5浓度同比上升中的9.2个百分点源于人为排放,气象因素仅占0.9%,凸显污染背后鲜明的产业与人为驱动特征。除新疆外,PM2.5浓度在多地亦出现明显上升,部分长期被视为空气质量“安全区”的地区首当其冲。广西、云南、海南和湖南的PM2.5浓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2%、14%、11%
6、和10%。其中,广西和海南的污染加重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而云南与湖南的上升则更多源于工业活动增强所带动的人为排放增加。这些原本被认为适宜居住、具备良好生态条件的地区,当前正面临污染外溢的持续压力,凸显出加强非传统污染区域治理能力的紧迫性。过去几年中,高耗能产业加速向西部迁移,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在西部地区集聚。本轮产业转移的初衷,是推动清洁能源与工业生产的协同发展,降低整体碳强度,符合中国“减 3 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大方向 。然而,产业扩张的速度可能在部分承接地区超出了其能源1 2结构优化与环境治理能力的承载水平。作为煤炭产能扩张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新疆的煤化工项目累计投资已接近5000亿元,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