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艺术创新:释放博物馆潜力(7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结香港基金:艺术创新:释放博物馆潜力(71页).pdf(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引言:博物館為香港文化藝術之瑰寶3關於作者4關於作者張 信 剛張信剛教授為臺灣大土木工程學士(1962),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工程碩士(1964),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博士(1969)。他 先 後 任 教 於 美 國 布 法 羅 紐 約 州 立 大 學(1969-76),加拿大麥吉爾大學(1976-84)及洛杉磯南加州大學(1984-90)。1990 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1994 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1996 年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及大學講座教授,2007 年退休。近年來他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商學院及土耳其海峽大學講授人文通識課程; 是北京
2、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及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名譽教授。張信剛曾發表英文學術論文百餘篇,研究專著兩集,獲得一項加拿大專利;並曾出版有關教育、文化與文明的中、英文著作十一部。他近年來的學術興趣主要在歐亞大陸上各文明的發展與交往,特別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張教授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於 2000 年獲法國政府頒授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2002 年獲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的金紫荊星章;2009年獲頒法國國家學術棕櫚司令勳章。張教授曾擔任香港文化委員會主席(2000-03)、香港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2000-04),香港司法官員推薦委員會委員(1999-
3、2005)等公職。5關於作者龐俊怡於 1991 年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大學 The Wharton School 畢業,畢業後回港到紹榮鋼鐵有限公司打理家族生意。龐俊怡現任點心電視有限公司董事,希望藉著推廣大眾文化及娛樂,能夠促進中港溝通及文化交流。龐俊怡曾出任非牟利機構的職務及多項公職,包括:於 2005 至 2010 年期間出任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成員,並於 2012 年獲加許為榮譽院士;於 2006 至 2012 年期間出任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成員及於 2005 至 2010 年期間出任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成員。龐俊怡現時為 M Plus Museum Limited 董事局成員及購藏委員會成員
4、;香港藝術館之友信託基金主席以及康文署新成立的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成員;自 2003 年起,龐俊怡亦為三藩市亞洲美術館董事會成員。龐俊怡醉心當代水墨藝術及熱愛收藏水墨作品。於 2003 年,龐俊怡與其他水墨畫愛好者一起創辦水墨會,並出任副主席。水墨會為非牟利機構,致力推廣中華傳統水墨文化。龐 俊 怡楊 寶 蓮楊寶蓮是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的研究員,主要負責藝術創新領域的研究。在 2016 年加入團結香港基金前,楊寶蓮曾於金融界工作六年,為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服務。一直以來,她對古今中外的藝術文化都有濃厚興趣,曾參與法國攝影師 JR 的Inside Out公共藝術項目、在巴塞爾藝術展
5、期間為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籌辦展覽,又於香港的社區中心擔任義工,主持兒童講故事工作坊。楊寶蓮是恒生學者、尤德學者和丹尼爾薩克斯學者,於普林斯頓大學威爾遜公共及國際事務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亦曾就讀牛津大學,精通粵語、普通話、韓語和日語。引言:博物館為香港文化藝術之瑰寶6發展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前 言7前言文 化 、 文 化 產 業 、 文 化 創 意 產 業文化一詞雖然常見,卻難以定義。它的英文和法文對應詞是Culture,拉丁文詞源為 Cultus, 有培育的意思,與中國古籍中的文治教化頗為接近。近世學者從這一含義中造出文化這個漢語新詞彙。文化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界說。廣義而言,文化指某一社群的共同信念
6、或行為準則,包括語言、衣著、飲食、節慶、禮儀、信仰等;狹義而言,它意指文學、藝術、哲學等反映共同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的較高層次的心智活動。文化產業是一個社會的經濟生活中的組成部分,可以包含飲食、娛樂、旅遊、出版、宗教用品等產業。近年來,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創意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性,因此出現了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與類別。根據聯合國統計機構的分類並參照香港的具體情況,統計處將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為:1. 藝術品、古董和工藝品;2. 文化教育及圖書館、檔案保存和博物館 服務;3. 表演藝術;4. 電影,錄像和音樂;5. 電視及電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