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基金会:2025中华白海豚种群生存报告(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E基金会:2025中华白海豚种群生存报告(20页).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朝来科技产业园创远 36 号院 3 号楼 4 层电话 010-575055155 传真 010-57505128 网站 关注我们支持我们中华白海豚种群生存报告Population Survival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usa chinensis)in Chinese Waters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海洋物种种群系列报告报告编写组范 敏黄祥麟陈芳吴海萍陈炳耀陈 涛王先艳林家德洪荣标王 静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科学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广西北部湾大
2、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西钦州市海洋局白海豚保护办公室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驼背豚属,是印太洋驼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在我国水域的名称,学名为 Sousa chinensis。分布范围涵盖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近岸及河口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宁德以南至广西北部湾的大陆近岸海域,以及海南西南沿海和台湾西部海域。中华白海豚平均寿命介于 33-36 岁,已知最大为 43 岁。9-12 岁性成熟,成年中华白海豚体长 250cm 左右,体重介于 20
3、0-250kg。中华白海豚出生体长大约为100cm,生殖周期介于 3-5 年,哺乳期介于 6 个月(开始进食固体食物)至 2 年(独立生活)。中华白海豚的体色由刚出生的铅灰色,到青少年时期身体颜色逐渐变浅,性成熟后身体灰中带白,到身体颜色大部分为白色或粉色,中老年后身体颜色基本为粉色或白色。中华白海豚以河口及沿海环境中体长 10-25cm 的硬骨鱼类为主要食物来源,包括底栖性的石首鱼科鱼类,带鱼科、以及季节洄游的鲱科、鲻科、海鲶科、鲾科等鱼类。中华白海豚主要依靠回声定位进行捕食,有合作捕食行为,在鱼类聚集产卵期间,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在我国已知且经过系统性研究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分别为:台湾西岸
4、6070头,厦门湾 6070 头,汕头 1520 头,珠江口及香港约 2,500-2,600 头,雷州半岛东部约 600800 头,合浦儒艮国家级保护区约 100 头,三娘湾-大风江口 240430 头,海南约 200300 头,在这些地区之间,有少数零星(个体数 12 岁)个体的存活率介于 97%98.5%,但在 30 岁之后(老年)个体的存活率快速降低(Huang et al.,2012)。(a)(c1)(c3)(b)(c2)中华白海豚体色随成长过程改变,新生个体介于深灰色至铅灰色间(图 3a),青少年个体体色仍以铅灰色为主,体表常出现因打斗形成的平行齿痕(图 3b)。铅灰色外表随成长过程
5、演变为全身白色,体色变化的程度可以作为判断个体年龄阶段的依据(d1):台湾西岸(d3):北部湾(d2):珠江口(d4):泰国湾南部图 3 不同年龄阶段和地区的中华白海豚图 3 不同年龄阶段和地区的中华白海豚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0403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3.食饵选择中华白海豚以河口及沿海环境中体长 10-25cm 的硬骨鱼类(图 4)为主要食物来源(Barros et al.,2004),包括底栖性的石首鱼科鱼类(Family Sciaenidae),如 皮 氏 叫 姑 鱼(Johnius belangerii Cuvier,1830)、大 头 银 姑 鱼(Pennahia macroceph
6、alus),狗 母 鱼 科(Family Synodontidae)的 龙 头 鱼(Harpadon nehereus),带鱼科(Family Trichiuridae)的带鱼(Trichiurus spp.),以及季节洄游的鲱科(Family Clupeidae)鱼类,如日本海鰶(Nematalosa japonica)、圆吻海鰶(Nematalosa nasus)、花鰶(Clupanodon thrissa)、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花 点 鲥(Hilsa kelee)、长 鳓(Ilisha elongata),鲻 科(Family Mugilidae)、海鲶科(F
7、amily Ariidae)、鲾科(Family Leiognathidae)等鱼类。在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见到合作捕食行为。在鱼类聚集产卵期间,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尤其喜欢取食体长在 15cm 以上的鲻科及鲱科(如花鰶、斑鰶、花点鲥等)鱼类。中华白海豚主要依靠回声定位进行捕食,在野外可以观察到中华白海豚头部左右摇摆进行食物扫描探测、定位、出击等系列捕食动作,会在渔民手工作业的流刺网上叼鱼(图5),也会跟随拖网或围网渔船,捕食从网具里逃脱出来或者被网具搅起来的鱼类(Hung,2008;Jeferson,2000;图 6)。(a):皮氏叫姑鱼(c):日本海鰶(e):龙头鱼(b):大头银姑鱼(d
8、):花鰶(f):带鱼图 4 几种常见的中华白海豚食饵鱼类图 5 正在从表层流刺网上叼鱼吃的中华白海豚图 6 跟随在围网渔船后方伺机捡拾漏网之鱼的中华白海豚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0605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1.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环境特征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于 10m 水深以内的沿岸及河口海域(图 7),但在部分区域如珠江口、台湾西岸、北部湾合浦等地,中华白海豚可能会出现在水深超过10m的海域,这些海域大多位于港口或是航道上,并非中华白海豚主要的活动场地,更多的是中华白海豚在不同觅食栖息地间的移动通道,在这些海域中,中华白海豚的行为也以快速移动为主。中华白海豚的核心栖息地普遍位于初级生产力高的河口咸淡
9、水交汇区,是多鲻科、鲱科、海鲶科、鲾科的产卵育幼场,也是一些石首鱼类主要的生活场所。3.中华白海豚在我国的分布根据 IUCN 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华白海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宁德以南至广西北部湾的大陆沿海,以及海南西南沿海和台湾西部沿海(图9)。在宁德以北至长江口以南的沿海水域,以及大连和台湾东岸,虽然偶尔有中华白海豚出现的记录,但由于记录一方面过于零星,且大多为单一老年个体活动,因此该类型的记录更可能是个体的迷航,而非常规的种群生存范围,不论是基于生态统计模型的栖息地适合度,还是行为生态学的栖息地利用,这些记录一般不
10、列入物种或是种群的分布范围。至于台湾东部出现的中华白海豚记录,实际上是白化的瓶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2.中华白海豚的全球分布中华白海豚分布范围涵盖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近岸及河口海域(图8)。02中华白海豚的分布(a):台湾西岸(c):泰国南部(b):珠江口(d):北部湾图 7 栖息于沿岸水域的中华白海豚图 8 中华白海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图 9 中华白海豚在我国沿海的分布范围(Huang et al.,2022)中华白海豚的分布 0807 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在我国已知且经过系统性研究的中华白海豚种
11、群数量分别为:台湾西岸 6070 头(Wang et al.,2012;Arajo-Wang et al.2022),厦门湾 6070 头(Chen et al.2018),汕头 1520 头注(Wang et al.2016),珠江口及香港约 2,500-2,600 头注(Chen et al.2010;Li et al.2019),雷州半岛东部约 600-800 头(Xu et al.2016),合浦儒艮国家级保护区约 100 头(Chen et al.2016),三娘湾-大风江口240430(Chen et al.2016;Peng et al.2020)头,在这些地区之间,有少数零星(
12、个体数 10)的群体生活(表 2)。由于受限于研究缺乏(如厦门至珠江口之间的海域,以及广西北仑河口周边的海域),或尚未提出研究结果(如海南西南沿海),目前仍无完整的种群数量的估计。此外,以上这些数字的总和(约 4,000-5,000),代表的是中国沿海已知数量的总和,不能也不应该直接当作是中国沿海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大小,实际的种群数量可能大于这个数值。中华白海豚的关键栖息地不仅需要考虑地区种群的密度分布,也需要考虑沿海生物多样性及典型生态系统的分布,关键栖息地的范围需要考虑维持种群生存力所需的最小栖息地面积(Karczmarski et al.,2017a)。依据我国沿海中华白海豚分布范围、栖息
13、地格局(图 9)、以及典型生态系统分布格局(Jefferson et al.,2017;Huang et al.,2022b),中华白海豚的关键栖息地(图 10)包含台湾西岸全部沿海、厦门湾及金门沿海、潮汕沿海、香港西侧沿岸至阳江海陵岛海岸(珠江口至漠阳江口海域)、雷州湾及邻近海域、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保护区海域及雷州半岛西侧沿海、廉州湾至北仑河口北部湾北部沿海,以及海南西部及西南沿海。另外,越南红河口以南沿海亦为北部湾海域重要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0304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及数量中华白海豚的关键栖息地注:汕头数值为个体识别记录,并非通过统计模型得到的估计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可能高于此数值;珠江口及香
14、港数值为截线考察所估计的丰度(abundance)值,代表在考察区域内出现的海豚数量,并没有包含在考察区域以外的海豚数量。表 2 我国不同区域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系统性研究结果区域区域台湾西岸台湾西岸厦门湾厦门湾汕头汕头珠江口及香港珠江口及香港雷州半岛东部雷州半岛东部合浦儒艮国家级保护区合浦儒艮国家级保护区三娘湾-大风江口三娘湾-大风江口数量约6070头约6070头约1520头约2,5002,600头约600800头约100头约240430头图 10 中华白海豚关键栖息地白海豚的关键栖息地 1009 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及数量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威胁主要来自于其生存环境中的人为活动,或是人为活动引起的环
15、境变迁,前者直接对中华白海豚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后者则改变栖息地的生态体系,甚至造成生境类型的改变。这些人为活动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类型:对于“健康”的鲸类种群而言(rmax=0.04),每年可容许的意外死亡数量不能超过种群数量的 1%(Wade,1998),但对于中华白海豚而言,即使是“健康”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ax)大约为 0.03-0.035,每年可容许的意外死亡低于种群数量的 1%。换言之,当每年误捕或是渔具缠绕致死的中华白海豚数量超过种群数量的 1%时,种群为不可持续的。尽管中华白海豚栖息环境本身限制了大型商业化渔业船队的活动,部分底拖、尤其是双拖网渔船仍然可以在中
16、华白海豚的栖息环境内作业。虽然我国早有规定在水深20m 以内的海域禁止拖网渔业活动,但在某些海域,拖网作业甚至是非法的电拖仍然屡见不鲜(图 12)。这些非法及不可持续渔业不仅可能造成鲸类动物的误捕、中华白海豚的直接死亡,更会直接造成底栖生物资源枯竭、改变海床环境,进而使得整个生境的生态功能退化。05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1.渔业活动渔业活动是绝大多数鲸类最主要的生存威胁,其中拖网、围网、流刺网以及延绳钓等类型的渔业作业,容易造成小型鲸类的误捕、缠绕,甚至死亡。中华白海豚对于3-10m水深的河口及沿岸海域的栖息地偏好,本质上使得大型商业化的渔业活动受限。在中华白海豚栖息环境中,最主要的渔业
17、活动是以维持家庭生计为主的传统小规模渔业,作业方式有双拖网、虾拖网(扒罟网)、掺缯网、围网以及三层刺网等,也可能使用蟹笼等渔具捕捉底栖性渔获。这些渔具可能在作业的时候直接缠绕中华白海豚身体突出的构造,如胸鳍、背鳍、尾鳍等(图 11a),更大的威胁则来自当中华白海豚潜水捕食底栖性食饵鱼类(如石首鱼类)的时候,被抛弃、损坏的废弃渔具(幽灵渔具)缠绕住身体,这些情形通常会造成中华白海豚的死亡(图 11b)。2.栖息地丧失及质量退化对中华白海豚而言,造成其栖息地丧失及栖息地质量退化的生存威胁主要来自围填海、堤岸固化、港口兴建、离岸风电、养殖等涉海工程活动(图 13),这些涉海工程直接造成沿海栖息环境大
18、范围的永久性丧失,而栖息地的丧失对中华白海豚摄食、育幼等与种群生存功能则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中国沿海的中华白海豚栖息环境中,台湾西岸、厦门湾、珠江口海域,涉海工程造成超过 1,000km2的中华白海豚潜在栖息环境永(a)(a)(c)(b)(b)图 11 被流刺网(a)及渔具系绳(b)缠住的中华白海豚图 12 出现在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非法及不可持续渔业活动,包含(a)底拖、(b)大型双拖、(c)电拖(白色箭头指处,缠绕拖曳绳的黄色缆线为电鱼缆线)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 1211 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久丧失(Huang et al.,2022a),其中台湾西岸中华白海豚摄食环境丧
19、失超过 35%(Karczmarski et al.2017a),对于衰退种群而言,栖息地丧失比例超过 30%即会对种群生存力造成灾难性的伤害(Huang et al.,2014)。这些大范围的栖息地丧失进一步改变了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利用方式和社群结构,在台湾西岸、厦门、香港(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显著偏好自然岸线,在受到围填海海洋工程影响的地方,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则往离岸水域移动,同时栖息地的功能也由摄食、育幼转变为移动通道。此外,种群内部的社群结构也受到围填海海洋工程的影响,分隔成有限程度交流的不同群体(Wang et al.,2015,2017;Dungan et al.,2012
20、,2016),提高种群碎片化的风险。当种群结构呈现碎片化之后,碎片群体出现随机性灭绝(stochastic extinct)的几率将大幅增加,种群的生存力大幅降低。图 13 我国台湾省西岸沿海的(a)围填海、(b)深水港口、(c)堤岸固化、以及(d)离岸风电等海洋工程开发活动(Huang et al.,2022a)离岸风电兴建及运营过程中对中华白海豚生存能力的影响,大部分的研究着重在噪音,包含兴建过程中将基座固定在岩盘上的打桩噪音,运营过程中风机运转的噪音,前者对中华白海豚的听力及听觉系统可以造成直接伤害,但是可以通过工程方法(比如使用气泡幕)减轻影响范围,后者则以低频噪音为主,主要频段与船舶
21、噪音接近。在台湾西岸,最近的研究指出,位于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风电场在兴建完工开始运营之后,中华白海豚以及其食饵鱼类中的石首鱼类的活动程度,相比风电场兴建之前显著降低,主要的原因在于施工过程中,围绕在风电基柱底部,用来对抗海流稳定风电基桩的水下构造,改变了代表风电场周围的海流状态(图 14,Huang,2022),风电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不局限在兴建阶段,在后续的运营阶段也持续存在,且影响的层面也不局限于水下噪音,而是可能达到生态系统的层级。图 14 卫星影像底下,台湾西岸盛行流通过风电基座后产生的紊流尾波(Huang,2022)。位于北方(a)的离岸风电场的水深平均为 8m,紊流尾波横穿中华白海
22、豚的核心栖息地,而位于台湾西岸中部(b)的离岸风电场的水深则达到 18m。3.海上交通海上交通对中华白海豚的直接伤害,主要来自高速航行船只对中华白海豚身体的直接撞击(图 15),尤其是船首对其头部及躯干部的撞击,往往会造成直接死亡(如头部损伤)或是因为脊椎损伤的瘫痪。而船尾外露的螺旋桨,尤其是船外机的螺旋桨,如果在高速旋转下划过海豚,会在海豚身体背面留下一系列平行伤口,伤口深度由螺旋桨大小决定,高速轮渡的螺旋桨甚至可能切断海豚脊柱(图 16)。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 1413 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图 16 背部受到船只螺旋桨严重伤害的中华白海豚,背面的平行伤口(箭头指处)是螺旋桨
23、伤害的典型特征图 15 朝着中华白海豚行进的高速快艇(中国台湾西岸)图 17 逼近、追赶母子对群体的观光快艇除直接撞击及螺旋桨伤害之外,船只聚集在中华白海豚周围(如观豚旅游),对动物也存在一定干扰(空间竞争),船只的活动可能破坏中华白海豚群体原本的社会结构,特别是中华白海豚母子对船只的活动特别敏感,密集且频繁的近距离观豚旅游活动,尤其是摄影爱好者为了拍摄所谓的“精彩瞬间”而逼近、追赶海豚群体(图 17),往往会造成群体中的成年母海豚抛弃幼儿逃命,这种情况在刚出生的婴幼儿海豚上特别容易发生,所有水花四溅、海豚腾空跃起的的中华白海豚“精彩照片”,都是建立在对中华白海豚的伤害之上。4.水下噪音水下噪
24、音对中华白海豚的直接影响来自于冲击式打桩及水下爆破对其听力的损伤,前者主要在海洋工程,尤其是离岸风电工程,后者则主要来自航道(炸礁)建设及军事演习。相对于水下噪音对中华白海豚听力的直接损伤受到广泛关注,水下噪音对中华白海豚生活的间接影响往往受到忽略。5.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对中华白海豚生存能力的影响主要通过几个方面表现:首先,中华白海豚食饵鱼类的分布将随海水温度上升而重新分布,对于季节性洄游产卵的食饵鱼类,如鲻科、鲱科鱼类而言,洄游周期与路径皆可能因为全球变暖而发生改变。一些研究显示,近岸水域的海水增温幅度甚至是全球平均的 3-5 倍,对表层洄游的中华白海豚食饵鱼类的影响更大。其次,全球变暖影响范
25、围不仅限于海水增温,连带改变陆地的气候及降雨模式,进一步改变河川径流,河川径流的改变将进一步改变中华白海豚所依赖的河口环境的生态体系。随着全球变暖进行的另一个影响是海平面上升,有一种说法是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更多的陆地淹没,海洋面积增大,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空间也跟着增大。然而,这个说法并没有考虑到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选择深度的要求,随着海平面上升,原本适宜的栖息环境深度也跟着变深,虽然海水淹没的地区可能产生“新”的栖息地,但是原栖息环境中较深的区域也可能因为海平面上升而不再适合。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 1615 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1.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中
26、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中华白海豚保护联合机制2017 年,在原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和沿海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机构以及与中华白海豚保护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了中华白海豚保护联合机制(原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共同携手开展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系列成绩,包括:(1)配合原农业部发布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明确保护目标与措施,为我国各
27、界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提供指引;(2)2018 年,中华白海豚保护联合机制将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即妈祖的生日)确定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并每年号召全国各地在当天同步举办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3)发起倡议,呼吁全社会不捕杀、不食用、不买卖、不故意伤害中华白海豚;不从事非法捕捞作业,保护中华白海豚赖以生存的渔业资源,共同监督海上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对中华白海豚的伤害等;(4)积极举办主题交流研讨会,持续与各单位联合主办多届海峡两岸及港澳鲸豚研究和保护研讨会,为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专家学者们们提供交流平台。06中华白海豚现有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为更好地保护、恢
28、复我国中华白海豚种群,有效应对中华白海豚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2017年,原农业部组织编制了 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就 20172026 年中华白海豚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行动目标提出了意见,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行动措施。此外,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还于 2021 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科研活动相关审批要求的通知,从科研角度就严格水生野生动物猎捕许可事项审批、进一步规范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管理、加强野外资源调查科考活动管理等提出了要求。中华白海豚现有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817 中华白海豚现有保护相关法律法规1.基础信息缺口从 2000 年起,我国投入大
29、量资源在中华白海豚研究上,基于这些投入,我国已成为印太洋驼背豚(中华白海豚)物种的信息中心。在中华白海豚研究提供的众多信息当中,描述中华白海豚分布范围、分布模式及潜在栖息地等信息,是保护行动规划及实施的必要信息(表 3)。而如种群大小、种群变化等其他信息,尽管可以作为物种生存现况评估的数据基础(IUCN,2001),但目前仍存在基础信息缺口。根据种群动态及生态统计的基本模型,种群数量变化的评估必须以世代长度为时间单位来评估(IUCN,2001),对于中华白海豚而言,世代长度约为 20 年,代表在野外环境下,至少需要20 年以上的长期跟踪记录所观察到的数量变化,才有足够的统计效力说明种群生存力,
30、而即使缺乏物种生存力的信息,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及监测,仍然能够依靠物种在宏观尺度上的密度分布及活动格局完成(Huang et al.,2022b)。简单来说,种群大小的数量变化,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保护而言,是重要信息而非必要信息;相反,物种的分布密度及分布范围,则是宏观尺度(物种尺度)上保护规划及行动实施的必要信息。07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图 18 中华白海豚在我国的潜在栖息地分布范围(IUCN,2017;Huang et al.,2022b)以及目前仍然存在分布信息空缺的栖息地 a.宁德-厦门 b.厦门-潮汕 c.潮汕-汕尾d.汕尾-珠江口,阳江-茂名-湛江 e
31、.防城-东兴(北仑河口)f.海南沿海2.保护行动空缺尽管目前国家法律及沿海保护地网络能有效涵盖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跟踪研究也能够有效且系统性的监测地方“种群”的分布及栖息动态,但在宏观尺度上,保护行动仍然普遍存在下列方面空缺。(1)保护广度保护广度的空缺体现在三个主要的层次。保护主题与保护逻辑:目前,多数关于中华白海豚的讨论及科普仍局限于地方种群的数量变化,且基本保护逻辑依然为“人类活动威胁中华白海豚生存,造成中华白海豚数量快速减少,所以需要保护中华白海豚”。此外,保护行动及成效评价仍然局限于如何使“种群数量增长”,并未与栖息地环境特征、生物多样性组成及生态系统功能等现代海洋保护主题连结,
32、也不符合基于生态系统保护中代理物种的功能及地位。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海洋保护的核心主题为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的生态功能。在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保护案例中,中华白海豚代表的是河口及沿岸浅水区的生态体系,针对这个栖息环境,应以中华白海豚作为旗舰物种,通过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进一步保护这个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同时,保护主题与保护逻辑应建立在“人表 3 海洋物种保护行动及需要参考的基线信息保护行动保护行动保护区规划及巡护海洋活动管理(渔业,旅游,航行,排污)生态(种群)连通性,生态廊道保护成效基线信息基线信息动物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特征动物分布、潜在栖息地、栖息地特征动物分布、种群数量、生物量
33、、多样性指标动物分布、海洋活动(类型、分布、频次)目前中华白海豚在我国的潜在栖息地及分布范围已通过物种分布模型完成描绘(图18),但是在已知地区“种群”之间以及未经系统性调查的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实际分布范围及分布格局,仍需通过实地考察及空间统计分析来验证,具体位置包括宁德-厦门、厦门-潮汕、潮汕-汕尾-珠江口、阳江-茂名-湛江、防城-东兴(北仑河口)和海南沿海(图 18)。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 2019 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格局下,应从关注河口及沿海生态功能的保护而关注中华白海豚的生存能力,基于关注中华白海豚的生存能力而关注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威胁,
34、尤其是永久性改变栖息环境生态结构的人为活动(如围填海、抽砂、非法及不可持续渔业),在此过程中,中华白海豚数量“减少”、生存力衰退是整个保护体系中的重要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不应该将讨论的重点局限在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上。保护范围:随着保护主题与保护逻辑的不足而带来的是保护范围上的空缺,主要表现在保护空间范围和保护行动范围上。在空间范围上,受限于保护主题局限于地方种群及数量变化,所关注的保护空间也主要集中在容易见到中华白海豚的“密集分布区”(注:不论在行为生态学或是种群生态学上,都不存在“密集分布区”这样的名词,一般理解为重要分布区),而容易忽略掉其他不容易见到中华白海豚的区域,特别是当考察路
35、线集中在容易见到中华白海豚的“密集分布区”的时候,考察路线外中华白海豚聚集的地点很容易遭到忽略;在行动范围上,保护行动局限于保护区规划及运营、以及渔业活动管理等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忽略不同利益相关方在保护行动中的功能,尤其是兼顾地方利益地方生存,由下而上的本地参与模式,过度关注保护行动的治理效能,而忽略调和保护行动引发的利益冲突。保护格局:保护空间范围的空缺,进一步引起保护格局的不足,受限于保护空间集中在容易见到中华白海豚的“密集分布区”,缺乏对于“操作种群(地方种群)”及“自然种群”差异的理解,以及对种群调查结果(如种群数量、分布)的错误解读(如将年度丰度解释为种群数量,将年度丰度的数字变化
36、,直接解释为种群成长或是衰退),甚至是通过“数据操作”产生种群“分化”的结果,大多数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格局仅限于经过长期考察划定的范围,而忽略掉维持种群生存所需的最小空间(图 19),以及宏观尺度上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结构及生态功能完整的最小范围,仅关注长期调查已知“种群”的分布区域,而忽略其他未经过系统调查或系统调查结果仍未发布的区域。在台湾西岸,为了“配合”沿海开发项目,保护行动刻意“淡化”受到过去围填海工程影响而退化的栖息地(Karczmarski et al.,2017b),而重要栖息地的划定及公告也刻意为开发项目“让路”(Huang et al.,2018;Huang,2022)。(2)
37、保护与生计冲突渔业活动中由于渔网渔具缠绕海豚身体,是导致中小型鲸类意外死亡、威胁种群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禁渔期、禁渔区、海洋保护区、准用渔具等渔业管理手段,限制在鲸类动物活动区域,尤其是摄食、育幼最主要区域内的渔业活动,以及非法及不可持续渔业活动是保护中小型鲸类种群生存最主要的手段。中华白海豚对沿岸及河口浅水环境的栖息地需求,以及对于沿岸鱼类的摄食偏好,使得它们的分布及活动经常与沿海渔村的小规模渔业活动高度重叠(比如图 20、21 中所示的台湾西岸、广西沿海及泰国沿海)。与产业化的渔业类型不同的是,部分沿海渔村的小规模渔业大多以个体或是家庭的形式经营,主要采用快艇或是小型渔船(图20),捕
38、捞作业时大多为夫妻或是父子合作(图 21),渔获所得用于家庭生活需求。图 20 中华白海豚分布范围内的小规模渔业船只图 19 维持中华白海豚种群生存及栖息环境海洋生态功能需要考虑的保护范围(Huang et al.,2022b)(a):台湾西岸(b):广西三娘湾(c):沙田(d):泰国沿海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 2221 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小规模渔业活动与中华白海豚的活动区域高度重叠(Wu et al.,2022),渔业活动的限制及管理,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沿岸渔村,尤其是以小规模渔业维生的渔民的生计基础。保护行动与渔民生计间的冲突理论上可以通过渔业补贴及发展替代生计
39、解决,然而渔业补贴的额度必须要等同于、甚至高于渔业收入,才能为部分渔民所接受,地方财政则无法支持为渔民满意的渔业补贴额度(Wu et al.,2022);而辅导渔民从事替代生计的方案,经常受到渔民本身教育文化水平的限制,高收入的替代生计一般需要中学(高中)以上的教育水平,但是渔民群体的教育水平则以初中及小学为主(Wu et al.,2022),对大多数的渔民而言,所谓的“替代生计”选项大多是邻近城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零工(Wu et al.,2022)。此外,小规模渔业渔民的转产转业或是替代生计方案,常忽略渔村传统文化及传统生态学知识的传承,而这些传承在中华白海豚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特
40、别是种群及目标物种的监测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不管是在我国大陆沿海、台湾西岸或是香港,经验丰富的渔民是许多科研团队能够顺利实施中华白海豚种群生态调查的基础,海洋传统生态学知识在新老渔民间的断层对中华白海豚以及其他海洋物种监测调查的不利影响,也正在展现出来(Wu et al.,2022,2024)。在许多替代生计方案中,引导渔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尤其是以海豚为对象的观豚旅游产业,是比较受到关注的方案。在理想的情境中,渔民以观豚旅游取代捕捞活动,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从消耗性转向非消耗性,减少鱼类资源消耗的同时,也减轻渔业活动对海豚的误捕缠绕死亡,同时维持足够的收入维持家庭生计,海洋传统文化及传统生态
41、学知识也得以传承(Wu et al.,2024)。然而在实际运作上,受限于渔民本身能力及文化水平的不足,许多以渔民-渔村为运营主体的观豚旅游项目往往陷入低价、低服务品质、低获利能力的“三低”经营陷阱,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渔民通过增加航次的方式来解决获利不足的问题(Wu et al.,2024)。然而,观豚旅游常常面临客源不稳定的情形,在获利不足的情形下,渔民为了维持基本生计,常常在节假日旅游高峰尽可能的提高航次增加收入,同时在平常日或是旅游淡季则恢复过往捕捞作业,前者对海豚本身造成另外一种形式的伤害,后者则回归到中小型鲸类保护与渔民生计的冲突原点。以生态旅游或观豚旅游作为解决中华白海豚保护与渔民
42、生计冲突的解决方案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来自于外部资本的介入,商业化和股份化的运营模式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票价和增加每艘船次的游客数量来提高观豚旅游的获利,对本地渔民的雇佣理论上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然而,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区域本身就限制大型船只进入,通过大型观光船提高获利的解决方案,在绝大部分中华白海豚栖息海域难以成立。此外,许多研究指出,外部资金往往引入的工作机会是本地居民难以参与的,或是只能从事不固定的低端低收入工作,本地渔民雇佣往往只能从观豚旅游收入中获取极少部分的收入(Wu et al.,2020;Wu et al.,2024),而外部资本在介入渔村的观豚旅游时很少,甚至是几乎不会考虑本地
43、的海洋传统文化及传统生态知识的传承。最近的观察研究显示,外部资本为了维持、提高旅游项目的获利能力,甚至进一步排除本地渔民自发性的开展旅游活动,使得绝大多数的渔民不得不恢复原本的渔业生活。同时,排除本地渔民参与的结果是引发强烈的利益矛盾,这样的矛盾不仅对以观豚旅游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的可持续性造成严重的伤害,也进一步影响到鲸类保护行动的开展。(3)公众自然教育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里面,“自然教育”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进公众认同及参与保护行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系列化的自然教育活动,传递关于保护对象(保护什么)以及保护行动(如何保护)的正确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公众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通过人与
44、自然的连结,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护思想,从根本上认识“保护跟我的关系”,让保护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方面,绝大多数的公众教育工作很少与本地文化环境结合,仍然是以传统类型的科普课程、展览、推文、短视频播放活动为主,极少触及保护行动中自然教育的核心目的:建立人与自然的连结。近年来,一些科研团队通过社会组织参与中华白海豚保护的自然教育活动,将科研成果与自然课程教材进行转化,但仍然存在努力空间。许多与中华白海豚保护有关的科普或公众教育活动,集中于远离海岸的大城市,受众集中于城镇中就读的中小学生,而最需要自然教育课程投入的沿海渔村,不管是本地学生及民众,很少参与到相关的科普及自然教
45、育活动。图 21 夫妻共同操作以手工起网的沿海小规模渔业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 2423 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3.保护行动建议针对目前存在的保护空缺,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需要进一步考虑下列建议:(1)提升并完善基线监测调查(1)提升并完善基线监测调查基线信息是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保护实施的科学基础,基线信息的建立及完善依赖系统性考察的长期实施、种群生态统计模型的正确应用、以及调查分析数据的合理解读。就中华白海豚种群基线而言,目前需要投入的监测调查包括:(1)全国范围内(主要是东南沿海)的基线调查,特别是“种群”间隙以及未经调查海域(图 18)的中华白海豚分布及栖息地特征
46、,填补个别区域的信息空白,查明各地种群的自然分布边界,以及潜在的迁移生态廊道等。(2)地方种群的长期持续监测,内容包括种群数量、栖息地利用、栖息地环境特征,进一步了解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偏好与环境特征间的关联,以及中华白海豚重要栖息地环境特征长期变迁;(3)典型地区人类活动的定量信息(分布、频次、影响范围、恢复性),以及对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影响监测,评估范围包括渔业和海水养殖、航运、跨海桥梁以及海上风电场等人为活动。监测调查需要符合中华白海豚分布梯度与环境特征间的关联,不同分布概率的环境能够均匀覆盖,调查内容需要同时涵盖种群特征、环境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分布等信息,而非仅是“获取高质量个体识别照片
47、”,调查结果需提供可供比较的信息,如单位努力量发现率(dolphins per unit effort,sightings per unit effort)、密度梯度、50%核密度范围(50%kernel density estimate)等信息。注:种群丰度代表的是在考察(分析)周期内到访或是出现在考察范围内的个体数,直接受到考察时间(或是分析时间)长短、考察频次、以及考察范围大小影响,不同调查研究的结果不能直接比较。(2)寻找保护与可持续渔业共生路径(2)寻找保护与可持续渔业共生路径尽管渔业活动中的渔具缠绕是造成中华白海豚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渔业活动的限制及管理,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沿海渔民
48、的生计基础,保护行动不能也不应以牺牲沿海社区及居民的生活福祉为代价。加强跨区域联合执法:除传统禁渔期、禁渔区等限制渔业活动的保护行动之外,中华白海豚种群及栖息环境保护行动需要进一步考虑非法及不可持续渔业活动的执法监管。由于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及活动范围可以跨越数个(县级)行政区,海上执法监管也需要引入跨区联合的机制,执法船只的存在对非法渔业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图 22),可以有效的遏止不可持续渔业活动对中华白海豚以及栖息环境的生态伤害。开展废弃渔具治理探索:废弃渔网渔具(图 23)对中华白海豚种群的伤害可能甚至大于渔业活动本身,可多方联合了解目前我国废弃渔具现状情况,共同探索不同模式的废弃渔具治理
49、方法,包括清理、回收、后端处理等。探索渔民替代生计:辅导渔民从事替代生计,尤其是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以减少渔业活动,兼顾海洋知识传承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鲸类保护行动中减轻保护与生计间冲突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需考虑渔民本身的教育文化水平是否能够支持保护工作者设想的替代生计方案、替代生计的开展是否能够维持海洋知识及渔村海洋文化的传承。对于生态旅游方案而言,只有当渔民可以从海洋生态旅游中赚到足够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海洋生态旅游才能在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中,真正成为小规模渔业的替代生计方案(Wu et al.,2024)。经济及生态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替代生计方案需要考虑四个基本原则(图 24),包括:不
50、论是生态旅游或是其他的替代生计方案,都不是政府或是本地居民可以独立完成的,兼顾经济及生态可持续的替代生计方案,需要政府单位、科研团队、保护组织、以及本地社区及居民的共同参与(图 24,Wu et al.,2020,2022,2024)。生态友好:包含对游客及渔民船长的海上行为规范,旅游总量的分流及管制,以及系列化的培训及监管方案;本地获利:包含最小交易成本观豚旅游票价收入的主要部分归渔民所有,中介及管理平台的分成不能超过渔民的分成比例;本地经营,避免外部资本介入,以及渔村经济的增收;旅游项目及服务多样化:包含多种海洋生态旅游以及餐饮住宿服务;结合本地文化的特色化推广营销。图 22 海面停泊监管
51、非法渔业的海监舰船,执法船只的出现对非法及不可持续渔业存在强大的威慑力图 23 滩涂上成堆的废弃地笼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 2625 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图 24 兼顾经济及生态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方案(Wu et al.,2024),作为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中小规模渔业(artisanal fishery)的替代生计方案,可持续的生态旅游需要政府单位、科研团队、保护组织、以及本地社区及居民的共同参与。(3)为公众共同参与提供更多平台和路径(3)为公众共同参与提供更多平台和路径公众共同参与是落实保护行动、促进保护成效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尤其是对于海洋保护区尚未覆盖区域,公众共
52、同参与可以有效的填补政府保护力量。公众参与的利益相关方涵盖政府单位、科研团队、保护志愿者(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以及本地社区及居民,公众共同参与的目的在于促进公众认识保护对象及了解保护目标,提高保护意识。公众参与的保护行动内容包括:公民科学:沿海地区的渔民、游客等可以提供中华白海豚出现的时间、定位等信息,发现死亡、搁浅的鲸类个体(不限于中华白海豚),可以通报地方渔政或是保护单位,这些信息能够协助补充中华白海豚的基线信息,尤其是研究力量尚未到达的区域的种群基线。通过“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行动,不仅可以协助科研团队完善种群特征数据,同时能够促进公众更深刻的认识保护对象。需要注
53、意的是,公民科学行动必须经过严谨的方法设计,明确需要公众协助收集的信息,同时,还要考虑考察努力量不均等对种群基线结果的影响及修正方法,并非只是单纯的“拍照辨认海豚个体注”。目前公民科学行动最需要投入的地区为系统考察仍未到达、已知“种群”间的分布间隙,而非在已经存在长期系统考察的栖息地的重复投入。注:海豚个体照相识别需要的照片标准为:(1)身体正侧面(左侧及右侧),背鳍前后缘完整露出(2)海豚占画面宽度 1/3 以上(3)对焦清晰(4)身体及背鳍无阴影遮挡(图 25),这些照片拍摄时需与动物保持 20m 以上距离(除动物主动靠近外),以长焦镜头拍摄。大部分情形下,沿海渔民及游客以手机拍摄的海豚活
54、动画面,影像质量(拍摄焦段、拍摄角度、拍摄距离、照片像素等)并不足显示用于个体辨识的特征。公众自然教育:尽管目前针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科普宣传教育已经广泛实施,但是仍然局限于静态“科普教育”,内容单一且同质性高。保护行动需要因地制宜,特别是针对不同栖息环境的公众教育。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公众教育需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1以建立人与自然的连结为目标,自然教育课程需要结合本地海洋文化及传统生态知识,与其他海洋保护活动如净滩、社区美化等行动建立关联;2 自然教育内容及课程设计需反映当地特色,基于本地调查研究积累课程素材,积极引入本地文化,与本地民众间形成共鸣;3 结合本地科研团队及社会保护组织,参与中华白海
55、豚保护的自然教育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自然课程教材。图 25 不同海豚个体的照相识别照片,不需裁切格放即可清楚的呈现背鳍边缘的缺刻及身体表面的斑块等用于个体辨识的特征。(a)(c)(e)(b)(d)(f)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 2827 中华白海豚信息、保护行动空缺及建议Arajo-Wang,C.,et al.2022.New abundance and survival estimates for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Taiwanese white dolphin indicate no signs of recovery.Aquatic Cons
56、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32,1341-1350.IUCN 2001.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 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IUCN,Gland,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UK.Karczmarski,L.,et al.2017a.Distribution of a coastal delphinid under the impact of long-term habitat loss:Indo-Pacifi
57、c humpback folphins off Taiwans west coast.Estuaries and Coasts 40,594-603.Wang,J.Y.,et al.2012.Mark-recapture analysis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eastern Taiwan Strait population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usa chinensis):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88,885-902
58、.Wang,X.,et al.2015.Social organ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form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f a threatened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population.Journal of Mammalogy 96,964-971.Wang,X.,et al.2017.Long-term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core habitat use of a coastal delphinid in response t
59、o anthropogenic coastal alterations.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27,643-652.Wu,H.,et al.2020.Dolphin-watching tourism and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usa chinensis)in Sanniang Bay,China:impacts and solu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66,17.Wu,H.,et al.2022.B
60、ycatch mitigation requires livelihood solutions,not just fishing bans:A case study of the trammel-net fishery in the northern Beibu Gulf,China.Marine Policy 139,105018.Wu,H.,et al.2024.Replacing artisanal fisheries with dolphin watching:Strategy fo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based marin
61、e ecotourism.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4,e4156.Peng,C.,et al.2020.Abundance and residency dynamics of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ousa chinensis,in the Dafengjiang River Estuary,China.Marine Mammal Science 36,623-637.Jefferson,T.A.2000.Population biology of the Ind
62、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 in Hong Kong waters.Wildlife Monographs 144,1-65.Jefferson,T.A.,et al.(2012).Life history of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southern China.Marine Mammal Science 28,84-104.Jefferson,T.A.,et al.2017.Sousa chinensis(errata version published in
63、 2018).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e.T82031425A123794774.Wade,P.R.1998.Calculating limits to the allowable human-caused mortality of cetaceans and pinnipeds.Marine Mammal Science 14,1-37.Wang,J.,et al.2016.A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threat
64、ened coastal delphinids.Scientific Reports 6,19883.Xu,X.,et al.2015.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population of humpback dolphins in the waters of Zhanjiang deserves the highest conservation priority.Scientific Reports 5,1-9.Barros,N.B.,et al.2004.Feeding habits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usa c
65、hinensis)stranded in Hong Kong.Aquatic Mammals 30,179-188.Dungan,S.Z.,et al.2016.Social structure in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ousa chinensis)population.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26,517-529.Huang,S.-L.2022.Unstated impacts of the green energy
66、industry on the habitat of a coastal delphinid:Turbid-turbulent wakes induced by offshore wind turbine foundations.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32,1787-1796.Chen,B.Y.,et al.2018.Survival rate and population size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usa chinensis)in Xiamen Bay
67、,China.Marine Mammal Science 34,1018-1033.Chang,W.-L.,et al.2016.Reproductive parameters of the Taiwanese humpback dolphin(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 8,459-465.Chen,T.,et al.2010.Distribution,abundance,and individual movements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
68、usa chinensis)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China.Mammalia 74,117-125.Chen,B.,et al.2016.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ousa chinensis)in the Northern Beibu Gulf,China.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 73,119-139.Dungan,S.Z.,et al.2012.Two social commun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
69、ry population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usa chinensis).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90,1031-1043.Huang,S.-L.,Ni,I.-H.,Chou,L.-S.2008.Correlations in cetacean life history traits.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19,285-292.Hung,S.K.2008.Habitat use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usa chinensi
70、s)in Hong Kong.PhD Thesis,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okfulam,Hong Kong).Huang,S.-L.,et al.2012.Demography and population trends of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47,234-242.Huang,S.-L.,Chang,W.-L.,Karczmarski,L.2014.Population trends and vulnerabi
71、lity of humpback dolphins Sousa chinensis off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26,147-159.Huang,S.-L.,et al.2022.Habitat protection planning for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usa chinensis)in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s:knowledge gap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ction.Aquatic Cons
72、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32,171-185.Huang,S.-L.,et al.2022b.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threatened marine megafauna:Moving forward with a better approach.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32,1745-1757.Huang,S.-L.,Wang,C.-C.,Yao,C.-J.2018.Habitat protection actions for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baseline gaps,scopes and resolutions for the Taiwanese subspecies.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28,733-743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3029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