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基金会:2025中华白海豚种群生存报告(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E基金会:2025中华白海豚种群生存报告(20页).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朝来科技产业园创远 36 号院 3 号楼 4 层电话 010-575055155 传真 010-57505128 网站 关注我们支持我们中华白海豚种群生存报告Population Survival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Sousa chinensis)in Chinese Waters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海洋物种种群系列报告报告编写组范 敏黄祥麟陈芳吴海萍陈炳耀陈 涛王先艳林家德洪荣标王 静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科学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广西北部湾大
2、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西钦州市海洋局白海豚保护办公室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驼背豚属,是印太洋驼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在我国水域的名称,学名为 Sousa chinensis。分布范围涵盖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近岸及河口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宁德以南至广西北部湾的大陆近岸海域,以及海南西南沿海和台湾西部海域。中华白海豚平均寿命介于 33-36 岁,已知最大为 43 岁。9-12 岁性成熟,成年中华白海豚体长 250cm 左右,体重介于 20
3、0-250kg。中华白海豚出生体长大约为100cm,生殖周期介于 3-5 年,哺乳期介于 6 个月(开始进食固体食物)至 2 年(独立生活)。中华白海豚的体色由刚出生的铅灰色,到青少年时期身体颜色逐渐变浅,性成熟后身体灰中带白,到身体颜色大部分为白色或粉色,中老年后身体颜色基本为粉色或白色。中华白海豚以河口及沿海环境中体长 10-25cm 的硬骨鱼类为主要食物来源,包括底栖性的石首鱼科鱼类,带鱼科、以及季节洄游的鲱科、鲻科、海鲶科、鲾科等鱼类。中华白海豚主要依靠回声定位进行捕食,有合作捕食行为,在鱼类聚集产卵期间,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在我国已知且经过系统性研究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分别为:台湾西岸
4、6070头,厦门湾 6070 头,汕头 1520 头,珠江口及香港约 2,500-2,600 头,雷州半岛东部约 600800 头,合浦儒艮国家级保护区约 100 头,三娘湾-大风江口 240430 头,海南约 200300 头,在这些地区之间,有少数零星(个体数 12 岁)个体的存活率介于 97%98.5%,但在 30 岁之后(老年)个体的存活率快速降低(Huang et al.,2012)。(a)(c1)(c3)(b)(c2)中华白海豚体色随成长过程改变,新生个体介于深灰色至铅灰色间(图 3a),青少年个体体色仍以铅灰色为主,体表常出现因打斗形成的平行齿痕(图 3b)。铅灰色外表随成长过程
5、演变为全身白色,体色变化的程度可以作为判断个体年龄阶段的依据(d1):台湾西岸(d3):北部湾(d2):珠江口(d4):泰国湾南部图 3 不同年龄阶段和地区的中华白海豚图 3 不同年龄阶段和地区的中华白海豚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0403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3.食饵选择中华白海豚以河口及沿海环境中体长 10-25cm 的硬骨鱼类(图 4)为主要食物来源(Barros et al.,2004),包括底栖性的石首鱼科鱼类(Family Sciaenidae),如 皮 氏 叫 姑 鱼(Johnius belangerii Cuvier,1830)、大 头 银 姑 鱼(Pennahia macroceph
6、alus),狗 母 鱼 科(Family Synodontidae)的 龙 头 鱼(Harpadon nehereus),带鱼科(Family Trichiuridae)的带鱼(Trichiurus spp.),以及季节洄游的鲱科(Family Clupeidae)鱼类,如日本海鰶(Nematalosa japonica)、圆吻海鰶(Nematalosa nasus)、花鰶(Clupanodon thrissa)、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花 点 鲥(Hilsa kelee)、长 鳓(Ilisha elongata),鲻 科(Family Mugilidae)、海鲶科(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