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4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49页).pdf(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2016/11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1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一一 导言导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以结构性减速为特征的新常态, 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增长点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工业化时期,供给端的增长动力主要体现要素红利,需求端体现为一般消费支出,譬如衣食住行等一般需求。随着大规模工业化阶段的完成,一般消费支出逐渐饱和,供给端增长点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而需求端则体现为居民一般消费中技术含量的提升和知识性消费(例如教育、科学、文娱休闲消费)规模的
2、扩大,显然消费提高促进需求的同时也意味着供给端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消费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凸显,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已成为各界共识,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 ,部署消费升级来引领产业升级,并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增加新供给,满足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为了解决居民当期收入对即期消费约束、通过持久收入来决定消费的问题,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结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明确了消费信贷在突破即期消费的当期收入的约束门槛难题,
3、熨平了当期收入与持久收入间的鸿沟,使得居民可以通过消费信贷来优化消费跨期行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偏好在当期和未来之间进行资源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图 1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截至 2015 年末,居民消费信贷在全国银行业的信贷规模模中仅占 20%(如图 1),如若除去住房按揭贷款后的真正意义上消费信贷规模不到 5%(国外成熟市场消费信贷占贷款比重一般在 30%左右)。而从消费信贷与居民实际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我国虽然近年来攀升较快,从 2004 年的 2%提升至 2014 年的 13%,但仍明显小于欧美地区国家 20%以上的占比051015202502468101214161820201020
4、112012201320142015占总贷款比例(%,右轴) 交易规模(万亿,左轴)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2 水平,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观念转变的背景下,未来消费信贷市场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体现在多方面。 宏观上, 发展消费信贷可以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和促进“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明确信息网络消费、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农村消费等重点优先支持领域,推动消费信贷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鼓励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配套征信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研发标准化网络小额信用贷款, 打造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 中观上可改善中国
5、消费信贷供给主体单一化格局, 促进消费金融行业生态圈完善和供给规模扩大。 目前消费金融经营主体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市场主体发展较为薄弱。市场还有大量的非持牌民间消费金融企业存在。鼓励围绕新消费领域设立特色的消费金融信贷机构, 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常态化, 鼓励专业化正规化的消费金融经营主体发展, 可以规范行业竞争格局并为居民提供层次鲜明、 产品丰富的普惠金融服务;微观上,消费信贷能够优化居民个人预算约束,为居民提供跨期选择便利,改善居民财产结构, 提高居民日常生活水平并减轻居民购买超出当期收入的消费品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冲击。基于此,本报告
6、结合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新实际、新政策、新机遇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 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我们使用理论模型阐述消费信贷对消费影响的理论机制, 并结合理论模型和 IS-LM 曲线直观性展示对消费信贷影响消费的多种机制展开分析; 第三部分对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历史演进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最后结合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结构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 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 主要使用我们调研所得数据对中国消费信贷市场不同市场主体的表现进行评估。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3 二二 消费信贷消费信贷促进消费增长的可行性及路径论证促进消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