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碳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报告(2022-2023)(3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双碳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报告(2022-2023)(33页).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目目 录录 报告摘要 1 研究说明 4 城市双碳指数指标体系 4 4 数据来源 5 5 评价范围 5 5 2022-2023 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6 主要发现 10 主要发现一: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但部分城市排放增长较快 1010 主要发现二:气候行动形成良好实践,分解推广需要目标引导 1111 主要发现三:分布式光伏有效推动了东中部城市能源清洁转型,但并网消纳存在挑战 1212 主要发现四:降碳和减污协同初见成效,但协同程度还需大力加强 1313 城市双碳行动“全国一盘棋”态势 15 分类分析 1616 年度进展分析 1818 分项指标分析 2121 城市双碳行动建议 28 附录附
2、录 30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1 报告摘报告摘要要 近年来,全球高温、热浪、山火、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2023 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024 年极有可能成为全球平均温升达到 1.5的第一年,凸显气候影响不断加剧。COP28 在巴黎协定签订后开展了首次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显示 150 个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行动层面也有进展,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减反增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24 年 10 月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 2030 年减少 42%,到 2035 年减少 57%,否则巴黎协定的 1.5目标将在几年
3、内不复存在,而 2目标也将岌岌可危。全球疫后经济恢复乏力、能源市场动荡、特别是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给中国的能源转型带来挑战;而能源结构的调整,也使得传统电力系统加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变。基于先立后破原则,中国在加强能源保供、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继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作为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城市低碳转型对全国双碳工作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为客观反映我国城市“双碳”工作进展态势,识别推广最佳实践,助力全国一盘棋梯次有序碳达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
4、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开展了中国城市双碳指数(CCNI)第3期年度评价。第三期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在城市双碳指数评价中独占鳌头,其气候雄心与低碳状态表现突出。成都、宁波、深圳紧随其后,昆明、上海、广州、天津、西宁、威海也进入前十名。前十名东部地区占据7席,西部占据3席。在前十名城市之外,“低碳状态”分指数Top10城市还包括海口、南宁、长沙、厦门。“排放趋势”分指数的前十名城市则还包括吉林、延安、洛阳、焦作。本期评价时段,我国能源转型又登上新的台阶。我们看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装机方面继续领跑全球。2023年6月,中国风、光、水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2,2023年10月达到14亿千瓦,
5、风光水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3。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动车行驶在中国4,截至2023年底总数超过2000万辆5,充电桩数量自十三五以来增长60倍6。但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环境约束偏紧、交通运输 1 https:/www.iea.org/reports/co2-emissions-in-2023/executive-summary 2 http:/ 3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3 年年会上的讲话,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03-28 4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 10 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10-27 https:/ 5
6、 http:/ 6 https:/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2 结构仍以公路货运为主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性改变,绿色低碳转型的结构性压力依然显著。本次评价期跨越疫情和疫后恢复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能源保供和产业链去风险等非常规措施,使得“十四五”前半段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明显快于“十三五”时期7。本次评价的四项主要发现,反映出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识别出转型挑战。第一个主要发现是,城市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但部分城市排放增长较快。在城市双碳指数三大指标中,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而低碳状态这个关键指标与上期基本持平,但部分城市排放量出现新的峰值,导致达峰趋势指标得分出现较为显著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