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025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报告(4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华社:2025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报告(46页).pdf(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华社研究院目 录引 言 1第一章 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回望 3一、交往交流交融铸就中华文明辉煌历史3二、互通互动互鉴绘就世界文明璀璨画卷7三、文明交流互鉴激发文明进步不竭动力9第二章 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13一、经济发展乏力削弱文明进步动力 13二、政治环境动荡威胁文明发展基础 16三、全球文化纷争消解文明价值共识 21第三章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 23一、助力全球发展,夯实文明进步根基 23二、促进世界和平,维护文明共存秩序 27三、引领对话交流,拓展文明合作空间 30第四章 凝聚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力量 34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绘文明交往新
2、图景 34二、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共塑文明发展新秩序 36三、实现全人类整体利益,共筑文明美好新家园 38结 语 41编写说明 43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引 言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就开始与世界各地文明积极交流,各取所长、各呈其美。2000 多年前,中国西汉王朝的使者张骞“凿空”西域,谱写了一曲文明互鉴的恢弘史诗,丝绸之路从此成为中国与世界共同进步的纽带。从东西方青铜文化的交流,到琥珀之路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不同文明交流、借鉴、融合,共同绘就人类历史的宏伟画卷。追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济复苏日渐乏
3、力、政治动荡愈发严峻、文化交锋日益加剧,文明冲突的论调甚嚣尘上。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文明该何去何从?中国深刻把握时代大势,担大义、行大道,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破解人类文明1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展困境、促进世界文明共存共荣提供了更多选择。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共同繁荣注入持久动力,为和平发展带来更多正能量,为推动世界现代化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面对全球共同的难题,各国必须携起手来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国
4、际交流合作、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起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磅礴力量,带领世界人民走上持久和平、稳定、繁荣的文明发展新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406页。2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第一章 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回望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具有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铸就了辉煌的历史。人类文明史源远流长、历尽沧桑,不同文明在互通互动互鉴中绘就一幅幅光彩夺目的璀璨画卷。中外历史都向我们昭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
5、互鉴。一、交往交流交融铸就中华文明辉煌历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巍巍中华屹立世界之林的自信底气。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生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积淀,蕴藏着中华文化世代传承的文明基因,决定了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情怀与其他文明对话、交流、交融,并在兼收并蓄中彰显勃勃生机,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传承创新。3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中华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取向。中华文明从来不将文化差异视为对抗和冲突的根源,而是在各类异质文化冲击荡涤中形成日臻成熟的价值取向,即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礼记中庸记载:“道并行而
6、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在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中,一向主张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司马相如“通西南夷”的“和合”兼容、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和亲”之好,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向崇尚和谐、和平、和合的价值观。大唐盛世中,遣唐使、留学生、胡商自八方而来,异域文明在中华大地上交融碰撞、彼此成就。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以和而不同的取向化解矛盾、消弭分歧,以和合共生的理念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得益彰。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62页。4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