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传如何促进科技生产力-贾鹤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传如何促进科技生产力-贾鹤鹏.pdf(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科学传播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贾鹤鹏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苏州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1目录科技传播技能技能要素06.我国科学传播体质亟待改革05.科技成果传播如何促进创新04.科学传播促进科技传播力03.科学与科普的差异02.新质生产力溯源01.新质生产力溯源新质生产力溯源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ity)通常指的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主要是指在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由于科技革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驱动、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人才优化配置等带来的质的变化和飞跃。01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不同于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强调以下几个特点:1.1
2、.科技驱动: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2.2.创新为本: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型发生根本性变化。3.3.绿色可持续:注重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推广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确保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4.4.人才和智能资本: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智能资本成为重要资源。5.5.全球化与本地化的结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注重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结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力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劳动市场等都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02科学普及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实
3、践,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科技上迅速发展,包括莱特兄弟、爱迪生等一大批发明家开始频繁利用媒体发布新的发现与发明,并由此催生了科技人员通过媒体宣传科研进展的模式。历史上的新质生产力尽管新媒体到来,大众媒体仍然是公众的主要科学来源(Lewenstein2011,任福君 2011,NSF 2014)。尽管媒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科学与媒体的关系被描述为“距离”、“差距”、“障碍”、“围栏”、“油与水”和“创造性张力”等隐喻和术语(Peters2014)。“科学与新闻之间的距离威胁着国家的未来”(Hartz&Chappell,19972.科学到科普3.科学到科普然而,
4、多年研究显示,科学信息从科学界流向媒体的过程,总体上处于科学一方的掌控中(Lewenstein,2005).另一方面,媒体是主要的议程制定者。科学家们承认,与媒体打交道的糟糕经历会对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Dunwoody,Brossard&Dudo2009)。皮尤/AAAS调查显示,97%的AAAS成员认为他们应该更积极地通过媒体参与政治辩论(Besley&Nisbet,2011)。一项针对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和德国流行病学家的调查显示,46%的受访科学家表示,与媒体打交道具有积极影响(Peters等人,2008年)。隔阂原因隔阂原因:两种文化的张力:两种文化的张力两种文化冲突带来的
5、复杂两种文化冲突带来的复杂性挑战性挑战科学文化和新闻文化的巨大差异,新闻文化背后的公众文化。科学和健康新闻中的文化张力和复杂性。各国文化差异及其对新闻复杂性的影响。改善科学与媒体的关系和新闻复杂性。3.科学科学传传播提升科学生播提升科学生产产力力事实上,国外的经验表明,在专业科技与大众传媒之间建立一种紧密联系也会帮助期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帮助科学家获得公众的支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该刊的某篇论文被纽约时报报道,它的引用数将增加70%。论文被制作成新闻稿发放给记者,即便不考虑被什么媒体报道,都会带来2倍多的下载量和更多引用数。在非英语国家意大利,媒体报道科学论文对该论文的引用也有显著提升(16%)并带来更多其他意大利作者的引用。针对科学家发表流行病学和干细胞研究的调查显示,科学家的专业发展与媒体报道呈正相关(Dunwoody,Brossard 和 Dudo 2009)。科学传播:有“利”可图Dumas-Mallet et.al,2020:用更精细的数据验证了“报纸报道=引用增加”结论。影响因子越低的期刊(IF=50),出版1部英文专著,多部教材。谢谢谢谢期待您参加科技人员科普状况调查期待您参加科技人员科普状况调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