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轨道交通局:东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轨道交通局:东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11页).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东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 年)(公示稿)一、规划背景东莞市目前正处于推进“双万”新起点、黄金内湾融合以及黄金双轴大城区发展的新变化发展阶段,现有的综合交通体系难以支撑新一轮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在城市空间管控愈发严格的大背景下,亟需对综合交通体系各子系统的布局及组织进行系统性优化调整,支持新城市空间格局构建。二、规划范围与年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东莞市市域范围,面积 2460 平方公里。其中,包含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东部工业园片区和东南临深片区六大片区。(二)规划年限规划期限为 2021 年-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远期至 2035
2、年。三、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发展目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战略节点,建设都市圈深度融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出行需求,全力支持湾区建设,构筑城市发展新蓝图。(二)发展战略区域融合,内聚外联。对内完善路网体系构建,加快建设镇街间互联互通的路网体系,尤其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三心直连交通走廊为骨干的路网体系,打通城市内循环、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对外利用区域优势,主动对接湾区核心城市,争取核心城市的资源和辐射。利用公路、铁路、空港等通道和枢纽的建设,增强与湾区主要城市互联互通,支撑从通道城市向黄金
3、内湾重要中心城市转变。廊道支撑,提质增效。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并辅以必要的交通需求管理手段,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推进区域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完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增强轨道交通网络效益。优化地面公交走廊和公交快线规划,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大公交设施供给,推行公交联程优惠政策,鼓励公共交通出行,降低公交出行成本,提升公交吸引力和竞争力。湾区枢纽,绿色智慧。重点围绕东莞港、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引进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虎门港综保区等重要物流设施,形成水陆空铁大联运格局。深入落实慢行回归、以人为
4、本的理念,全面按照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的路权优先顺序,重新分配道路空间资源。主动建立交通需求管理“推-拉”的长效机制,实施“分区分类分时”差别化停车收费管理,发挥经济杠杆调控作用,“以静制动”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缓解小汽车快速增长、高强度使用带来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四、主要规划方案(一)区域对外交通系统公路。全面建成以高速公路、快速路及一、二级公路为主,干支协调、能力充分、便捷高效、开放互联的高质量衔接路网,有效满足东莞市与周边地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至 2035 年,规划高速公路达 496 公里。铁路。积极融入国家和大湾区铁路网,构建高速铁路直接出省通道,谋划和争取高速磁浮交通在东莞境
5、内设站,构建南北通达、东西贯通的多层次铁路网络。稳固“二主六辅”铁路枢纽布局,规划增设赣深高铁-南沙支线,预留赣深高铁-松山湖支线和深茂铁路通道。以赣深高铁支线为基础,继续北延,预留成渝方向连通的大通道,往南直通深圳、香港,扩大与内地腹地联系,增强中心区的直接高铁服务。港口。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开工建设一批 5 万吨级多用途泊位。推进航道整治扩能工作,规划形成以“一纵三横五河口”千吨级及以上航道为骨干,300 吨500 吨级航道为基础的纵横交错、内低外高、分层推进、江海直达的航道网。优化疏港道路线网,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造综合性多式联运体系。航空。推动区域航空体系发展,加强区域航空枢纽
6、对东莞的辐射作用,优化深圳机场、广州机场东莞城市交通接驳服务。在高快速路出入口和高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增设机场接驳设施,缩短旅客航空出行总体时间,提升旅客的服务体验,实现与广深港澳等主要城市的航空枢纽快速便捷对接。探索通用航空发展路径,加强通用机场整体布局规划,规划形成“一主多点”的“中心机场直升机起降点”通用机场体系。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鼓励和加强通用航空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快速反应能力。(二)干线路网系统通过南借深圳、北接广州、东合惠州、西融湾区四大战略,构建布局完善的高速路网体系,完善东莞市与广深惠跨市路网对接,形成“五纵五横五连”高速路网格局。持续完善市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