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3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务院: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30页).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1“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十四五”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一、形势需求(一)发展基础。国家高新区经过 30 多年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 2020 年底,国家高新区总数达 169 家,其中东部 70 家、中部 44 家、西部 39 家、东北 16 家
2、,建设了 21 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自创区”),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在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2020 年,国家高 2 新区生产总值达到 13.6 万亿元,占全国的 13.3%;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分别达到 42.8 万亿元、25.6 万亿元、3.0 万亿元,较 2015 年增长 68.7%、37.8%、89.1%,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在芯片研发、智能制造、控制传染、疾病救
3、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发挥关键作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改革探索试验田作用有效发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简政放权,中关村等国家自创区政策先行先试与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外籍人才引进、天使投资税制、保税监管、权限下放、法定机构、组织架构、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成果。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强化。高端创新资源和人才不断集聚,在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2020 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 49.5%,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8 倍,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 49.4%,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全国的
4、12.5 倍。全链条孵化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创新型企业持续涌现。2020 年,孵化载体数量、新增注册企业、瞪羚企业分别是 2015 年的 2.2 倍、3.4 倍、1.6 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分别占全国的35.9%、36.2%、67.4%。创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显著提高。培育壮大了一批世界级产 3 业集群,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上海张江集成电路等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 17%、50%、35%。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明显,5G、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主动服务支撑京津
5、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有力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0 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合计出口总额占全国 22.6%,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超过 2000 家。(二)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新区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世界竞争格局加速重构,对国家高新区加快构建先发优势提出新要求。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科技创新范式发生深刻变革
6、,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重要趋势,应用导向、场景驱动成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新模式。世界科技园区发展呈现产业高端化、创新生态化、功能融合化、治理专业化等新特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蔓延,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深度调整,前沿技术、高端人才、标准规则、市场空间成为竞争焦点。国家高新区应把握跃升发展机遇,主动 4 迎接挑战,强化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塑造又“高”又“新”发展新优势,成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第一方阵。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国家高新区发挥全方位引领作用指明新方向。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