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24年如何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宏观金融风险(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24年如何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宏观金融风险(9页).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如何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宏观金融风险?IMINo.2319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http:/ 究 报 告 1 如何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宏观金融风险?如何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宏观金融风险?1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和金融参与全球市场的程度日益提高,对国内货币当局的宏观金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交易和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份额发生了从无到有、由低而高的变化,进而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逐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特征,使得货币当局必须重新考虑宏观金融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跨境资本流动和政策调整对国内金融风险的诱发机制,全力防范和化解
2、极具破坏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因为开放经济的经典理论告诉我们,伴随货币国际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货币发行国将不得不在三大宏观金融政策目标中做出重新选择;而根据历史上德国和日本的政策实践经验可知,不适当的政策选择路径很可能通过跨境资本流动复杂的诱发机制导致国内金融风险情况极度恶化,显然宏观金融管理失误的后果只能是货币国际化半途而废。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目标远大,但道路漫长。为了使新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继续顺利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审慎进行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准确识别和监控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宏观金融风险,并尽早搭建起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政策框架。本章首先从经典理论命题和历史经验出发,对德国和日本在其货币国际
3、化过程中的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挖掘可咨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其次探讨进一步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面对的宏观金融风险表现,当前集中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和汇率管理难题,未来主要是跨境资本流动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升高;最后提出要基于国家战略的视角进行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并以此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一、一、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金融政策选择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金融政策选择 (一)开放经济的经典理论与政策选择策略(一)开放经济的经典理论与政策选择策略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表明,资本完全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二,必须要放弃另一个目标。其后,克鲁格曼对此理论
4、1 本文节选自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016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第四章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金融风险,该部分的课题负责人为:王芳、涂永红、赵然、付之琳、姚瑜琳。2 进行了拓展,结合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提出“三元悖论”假说,开放经济体货币当局的政策选择策略包括以下三种。策略:放开资本账户,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并保持汇率稳定,但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策略:放开资本账户,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并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必须放弃固定汇率体制,允许汇率浮动。策略:维持汇率稳定并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必须放弃资本自由流动,实施严格的资本管制。克鲁格曼对“不可能三角”理论的拓展工作主要体现在对资
5、本管制情形下的策略选择,即资本管制可以保证一国同时自主决定本国利率水平并同时维持汇率稳定,资本管制可以通过牺牲资本的流动性来人为地消除影响汇率和利率波动的各种经济因素。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货币管理当局有必要审慎考虑对宏观金融政策组合进行适当调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可能完全放弃本国货币政策自主权这意味着未来政策调整时策略已经被排除。那么,是否应当采取策略?以何种方式向策略演进?怎样确定政策调整时机以及如何管理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宏观金融风险?国际金融经典理论对此没有给出直接答案,但在本币国际化进程中曾面对相同问题的德国和日本提供了不同的政策
6、实践经验,值得参考借鉴。(二)德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二)德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都开始重建经济。两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崛起几乎是同步的,但是由于在开放过程中宏观金融政策选择上的差别处理,导致两国货币国际化成果大相径庭。以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为例,德国马克从1973年不到2%稳步上升至欧元诞生之前的13%;日元却像坐过山车一般,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 0.5%提高到 1991年的巅峰水平 8.5%,但随后即快速下滑,到2015 年底已回落到 4.8%。德国方面,德国方面,20 世纪 5060 年代,经济增长迅速,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