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警钟为谁而鸣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2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勤:警钟为谁而鸣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26页).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警钟为谁而鸣?警钟为谁而鸣?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 德勤风险咨询 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目录 目录 警钟为谁而鸣?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 1“生前遗嘱”的提出与国内外监管发展 3 制定“生前遗嘱”裨益良多 6“生前遗嘱”编制工作的困难与挑战 10 德勤“生前遗嘱”解决方案及资质 12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以及中国经济形势的不断下行,银行的利差不断收窄而不良却节节攀升。眼见各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回落甚至跌破零,央行副行长张涛更是语出惊人地指出:“什么是稳定的金融秩序?不是保护金融行业的每一个机构都不失败,都不出任何风险;而是对出现经营风险、或者经营
2、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允许它们破产,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时间行至 2015 年 4 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存款保险条例,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针对国内商业银行谈“破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大家对于政府出手“救援”早已习以为常,即使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破产仿佛仍然只是欧美国家所面临的难题。但在存款保险条例出台之后,宣告允许银行破产的时代即将到来,市场化经营的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这种种的变化?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警钟为谁而鸣?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 1 警钟为谁而鸣?国内外金融机构危机历史教训 巴林陨落:被年轻交易员摧毁的皇家银行巴林陨落:被年
3、轻交易员摧毁的皇家银行 1995 年 2 月 24 日,日本股市加速暴跌,远隔重洋的英国巴林银行也随之彻底跌入了深渊。由于其下属新加坡期货公司持有的巨额杠杆期货合约,累计损失攀升至 9.27 亿英镑,远超当时整个巴林集团的资本额。27 日,英国央行正式宣布了巴林银行的倒闭。自 1992 年起,年仅 28 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开始使用未经授权的秘密账户来掩盖其它交易中发生的损失,同时大量进行衍生品合约操作,但随着1995年阪神大地震爆发,日经指数一泄如注,里森投资的几种衍生品同时遭到重创,违规账户累积的损失终于无法再被掩盖和填补,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将整个巴林银行击垮。破产次日,英国财政大臣组织发起成
4、立了专门针对这一事件的银行监管委员会(Board of Banking Supervision),从专业角度对巴林银行的倒闭展开调查。同年 7 月,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发布巴林银行破产调查报告,报告结论颠覆了对于巴林“从事衍生品交易玩火自焚”的认识,大量事实表明,倒闭前夕巴林银行的业务结构乃至交易的产品都并没有复杂到难以接受的程度,它真正的问题在于“衡量、监督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存在重大缺陷”。报告还特别指出,尽管巴林在风险管理和内控上沉疴难返,灭顶之灾的到来却远比外界想象的还要更为迅速一直到 1995 年 2月初,巴林若能及时采取措施尚有回天之力事实上,最终总计损失中高达四分之一的数额,都发生在同
5、一天之内。巴林银行的覆灭并不是如同阪神地震那样的“黑天鹅事件”,也绝非一个普通交易员的一时疏忽或贪婪所能掀起的轩然大波。这令银行监管委员会意识到,仅仅依靠定期统计报表无法充分实现有效的风险监测与预警,银行需要的是从更为深入的方法论层面去重新审视、识别、衡量风险,事前准备并设计应对可能发生危机的整个管理体系。在倒闭前夕,巴林银行的业务结构乃至交易的产品都并非复杂到难以接受的程度,它真正的问题在于“衡量、监督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巴林的教训启示银行应从更为深入的方法论层面去重新审 视、识别、衡量 风险,事前准备并设计应对 危 机 的 整个 管理体系。2 雷曼倒闭: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危机雷曼
6、倒闭: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危机 巴林银行的惨痛教训似乎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警示作用,十三年后的2008年,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国原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同样在举世震惊之中走到了穷途末路,不同的是这一次,全世界都被卷进了“大而倒塌”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之中。相比巴林银行突如其来的垮台,雷曼兄弟在倒闭之前经历了一个不算短暂的试图恢复的过程。自从 2007 年中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雷曼便渐渐陷入了累卵之危,而直到次年 3 月,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低价收购,雷曼才开始放弃此前的“逆周期发展战略,寻求融资自救。然而,与房地产次级债券相关的巨额有毒资产,以及始终不肯放松的高价要求,使得包括巴菲特、多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