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维格-先进微纳结构制造厂商多元产品布局成长性凸显-20211116(3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大维格-先进微纳结构制造厂商多元产品布局成长性凸显-20211116(31页).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1) 短期韩系厂商退出不及预期,中长期份额下滑为国内厂商提供契机。三星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已关停 G7.但 G8.5 代线将持续运营到 2022 年以保证其集团客户的供应稳定。LGD 则持续推行“双轨道”策略,韩国与广州的 OLED产线均在第二、第三季度完成扩产。同时,LCD G7.5 产能提升到 150Ksht/M,运营其 7 代线和 8.5 代线 LCD 工厂至 2023 年。尽管三星显示一再延后其LCD 产能关停时间,但整体技术重心向 OLED 领域转移,退出 LCD 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LGD 的“LCD+OLED”并行策略支撑其出货稳定,但“不进则退”,其在 LCD 面板市场的领先地位
2、已被中国面板厂取代。2) 大陆 10.5/11 代线量产更具竞争优势,领先地位将会进一步增强。大陆面板厂 10.5/11 代线在切割效率和量产良率上更占优势,在生产大尺寸面板上有明显的生产成本优势,生产 75 英吋以上的 8K 大尺寸电视面板一般会比旧的8.5 代线节省 10%20%左右。新产线的陆续量产将会淘汰上一轮落后产能。导光板和扩散板作为背光模组的核心元件,在背光模组成本中占比较高,通常在 40%左右。液晶显示模组一般由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构成,由于液晶面板中的液晶本身不自发光,所以必须提供外加光源以达到显示效果,而背光模组就是液晶面板实现图像显示的光源提供器件。背光模组通常由背光源(C
3、CFL 或 LED)、反射膜片、导光板、扩散膜片、及外框等组件组成,其基本原理是将 CCFL 或 LED 提供的“点光源”或“线光源”,透过层层导光板提高发光效率,并转化成高亮度且均匀的面光源。大尺寸导光板需求主要应用于笔记本、TV。其中 TV 分为侧入式(占比约 20%)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占比约为 80%),导光板在侧入式背光模组中有所应用。 侧入式 TV 背光模组相对更为轻薄,但是显示质量偏低。笔记本由于轻量化+省电需求主要应用侧入式背光模组。根据丰盛光电招股书数据,2020 年对于大尺寸导光板的需求面积为 5800 万平方米/年,同比增长 5.7%。热压印是当前导光板生产主流工艺。导光板
4、制造工艺有传统印刷、传统注塑和热压印。基于建模仿真、工艺制程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微结构导光板生产工艺结合微结构热压印制程技术是当前导光板生产主流工艺。相比于传统印刷和传统注塑工艺来说,热压印技术生产的导光板成品质量更高、稳定更好、可加工产品类型多样、生产效率高、产品良率高等优点,适合于定制化、多品种和差异化生产,并且能够不断适应工艺改进需要和相对低的成本对产线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产品快速迭代升级的需要。激光加工模具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效果好等特点,自制模具能够具备低成本优势。导光板以日本、中国台湾厂商为主,产业链转移背景下国内导光板厂商获得成长机遇。随着液晶显示面板行业产业链逐渐向中国大陆转移,
5、一些日本或中国台湾的导光板生产厂商正在逐渐淡出该行业,如三菱化学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导光板产量下降较快,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达运精密(原中国台湾辅祥)已经将其在中国大陆的导光板生产线出售给双象股份,保留了中国台湾生产线,中国台湾的南京冠鑫导光板工厂、韩国世化北京导光板工厂、日本住友无锡导光板工厂等也相继关闭,而国内导光板生产厂家则获益于产业链的转移近年来保持增长。导光板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国内具有大量的生产企业,且单一企业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较为激烈。目前市场上进行导光板生产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背光模组生产企业,该类企业在生产背光模组的同时进行导光板的生产,如大陆企业翰博高新以及我国中国台湾企业瑞仪光电、中强光电;一类是专业从事导光板生产的企业,如大陆企业苏州维旺、亿光源、商祺光电,以及我国中国台湾企业金名山、颖台科技、茂林光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