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3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38页).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持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等内在需要的同时,先立后破,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加大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不动摇,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 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存量替代。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大
2、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水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三)建立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生产水平提升,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为重要抓手,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调整工业用能结构和方式,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变革。通过产业模式、企业形态、业务模式的革新大幅提升生产管理、能源资源配置和质量管理水平,带动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生命周期
3、绿色发展为目的,加强企业间、产业间的系统融合及资源共享,围绕绿色制造、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开展清洁生产评价、低碳产品认证,加快工艺流程升级与再造,以绿色设计和系统优化为重点,推广清洁低碳生产,形成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低排放供应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技术、环保材料、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领域加快发展,研发推广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推动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纺织品服装等产品智能分选与高值利用、固体废弃物精细拆解与清洁再生,加快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4、。加大新型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创新,以新材料技术为重点推行材料替代,实现原材料需求减量和高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进重点行业优化升级和低碳化转型。制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部署氢能冶金等新型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增效,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生产力布局。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发展重心从高耗能产业转移至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四)推进绿色低碳城乡建设加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建筑创新体系,在满
5、足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不断增长的建筑领域能源需求的同时,全面优化建筑终端用能结构,控制建筑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建筑,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
6、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地热、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方式的低碳化转型。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加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实施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推动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