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行业动力电池深度:从芯出发回归技术本源、聚焦发展主线-211012(9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设备行业动力电池深度:从芯出发回归技术本源、聚焦发展主线-211012(99页).pdf(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正极是电池发挥性能的基石之一,针对正极材料的开发十分关键。但材料的研制方向相对繁杂,有必要进行开发策略的梳理。在此章,我们从正极的理化本质着手,回答五个问题:(1)针对正极为什么要持续改性?(2)如何确定改性的方向?(3)改性后不同材料具备的核心优势是什么?(4)改性后材料仍然存在哪些不足?(5)具备技术竞争力的企业有哪些?我们认为,以能量密度为主要性能提升点的正极材料开发路径是主线。但同样要承认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期间依然有针对其他性能的改善,相对低比能的材料亦有应用价值。总体上,正极开发遵循产业化优先,体系兼容性优先的理念,能量密度将螺旋式上升:短期 1-2 年,高镍正极是较明确的开发及应用
2、方向:高镍正极能够提升比容,并且“去钴化”将降低成本。高镍正极是众多具有高比能潜力材料中,商业进展最快的类型。但动力 领域要求较好的综合性能,高镍正极开发仍需关注安全性等方面的改善;中期 3-5 年,富锂锰基、高电压正极等更满足比能要求:能量密度的提升在产业进程前期是重点的关注方面,但随着续航提升、电动车其他性能提高的诉求增强,未来并不会一味的追求比能。但同样要认识到,产业推进中比能提升不可或缺,中期看,高镍正极较难满足 350-400Wh/kg 以上的要求,而富锂锰基、高电压正极等类型具备更高的理论比能上限,因此是较好的研发选择,但还将遭遇其他组分如电解液匹配的问题;长期 8-10 年,无锂正极的应用将使体系发生较大革新:正极比容提升相比负极比容提升更为关键,从元素周期表看,右上方元素如 S、O、F、Cl 等具备提升比能的较大潜力,通过无锂正极+锂金属负极的体系革新,电池的性能将获得革命性的提高。但是无锂正极的开发意味着传统电池体系的较大变动,涉及负极、电解液等多组分和结构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