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2020中国海洋灾害公报(3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部:2020中国海洋灾害公报(31页).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二)主要海浪灾害过程1. “200214”冷空气浪2月14- 19 日,受冷空气影响,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海域先后出现有效波高4.06.0 米的巨浪到狂浪,东海 MF07001 浮标实测最大有效波高 5.9 米、最大波高 9.2 米,北部湾 MF12001 浮标实测最大有效波高 4.0 米、最大波高 6.3 米。2 月 14 日,2 艘广西籍渔船在广西北海市海域倾覆,死亡(含失踪)1 人。2.“200330”冷空气浪3 月 30 日,受冷空气影响,南海海域、北部湾出现有效波高 2.03.0 米的中浪到大浪,北部湾 MF12001 浮标实测最大有效波高 2.0 米、最大波高 3.0 米。
2、3 月 30 日,1 艘渔船在广西防城港市海域失联,死亡(含失踪)4 人。3.“200722”气旋浪7月22 - 23 日,受出海气旋影响,黄海海域出现有效波高 3.04.0 米的大浪到巨浪,黄海中部 MF03007 浮标实测最大有效波高 3.5 米、最大波高 5.4 米。江苏连云港市蓝湾现代渔业园海水养殖受灾 170 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0.19 亿元。(二)冰情特征2019/2020 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较常年明显偏轻,冰级 1.0 级,海冰最大分布面积 11 114 平方千米,出现在 2020 年 2 月 6 日。辽东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 9 165 平方千米,出现在 2 月 6
3、日;浮冰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 45 海里,出现在 2 月 6 日。黄海北部海域海冰最大分布面积 2 615 平方千米,出现在 2 月 5 日;浮冰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 10 海里,出现在 2 月 6 日。渤海湾和莱州湾基本无冰。与近十年相比,2019/2020 年冬季海冰最大分布面积为第二低值,高于 2014/2015 年冬季(10 519 平方千米),为平均值(24 974 平方千米)的 45%。辽东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为第二低值,高于 2014/2015 年冬季(8 545 平方千米),为平均值(15 807 平方千米)的58%。黄海北部海域海冰最大分布面积为最低值,为平均值(5 490 平方千
4、米)的 48%。渤海湾第三次出现基本无冰现象,前两次基本无冰现象分别出现在 2013/2014 年和 2014/2015年冬季。莱州湾第三次出现基本无冰现象,前两次基本无冰现象分别出现在 2014/2015 年和2016/2017 年冬季。2020 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针对发生在全球海域的 37 次海底地震共发布了 62 期海啸信息。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7次海底地震引发了局地海啸,均未对我国产生影响。2020 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 31 次,累计面积 1 748 平方千米。其中,有毒赤潮 2 次,分别发现于天津近岸海域和广东深圳湾海域,累计面积 81 平方千米。与近十年相比,2020 年赤潮具有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明显偏少的特点,发现赤潮次数最少,为平均值(51 次)的 61%。累计面积为第二低值,略高于 2018 年(1 406 平方千米),为平均值(4 452 平方千米)的 39%。从区域分布来看,东海海域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分别为 19 次和 1 561平方千米。从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域分布来看,浙江省海域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分别为 12 次和 1 528 平方千米。从时间分布来看,5 月是发现赤潮次数最多的月份,为 8 次;4 月是发现赤潮累计面积最大的月份,为 782 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