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靠智电-公司首次覆盖报告:GIL龙头技术创新驱动二次腾飞-210924(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靠智电-公司首次覆盖报告:GIL龙头技术创新驱动二次腾飞-210924(17页).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架空线仍为目前主流输电方式,高功率城市输电打开GIL 市场需求。由于我国一次能源分布及用电负荷中心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是能源调配的最主要手段,而特高压输电能够支撑全国范围内大能源基地的建设。由于敷设简单且成本较低,国内外主要均采用架空线作为目前输送电能的主要方式。架空线由线路杆塔、导线、绝缘子等构成,架设在地面上,需要占用较大的土地资源。近年来随着土地成本的不断攀升,架空线建设对土地空间占用的成本快速提升,经济性开始下降,城市输电的入地需求开始提升。以上海为例,2020 年 3 月,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电力、信息等架空线入地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上海市 2020 年架空线入地和合
2、杆整治工程全面启动,上海将确保当年完成 100 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任务。截至 2020 年底,上海累计完成 470 公里道路相关整治,内环内架空线入地率从29%提升至 62%,道路立杆减量不低于 50%。未来随着各大城市陆续开始推进城区架空线改造工作,公司预计我国城市电力架空线迁改与入地市场需求将达到数千亿元。地下输电同样有电缆和 GIL 两种形式,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区的超高压 GIL应用较早,最长运行时间已超过35 年,国内GIL 行业起步较晚,在城市输电的应用还较少。随着电网扩容需求,高功率城市输电 GIL 的优势将逐步显现,电缆输电的电流极限为 1000A,而GIL 输电的电
3、流极限为4000-5000A。成本端来看,单回路电缆的建设成本为 1000 万每千米左右,而 GIL 建设成本约为 2000 万每千米左右,低功率的输电上电缆成本占优,但高功率输电上电缆需要增加多回路,GIL 的成本优势开始显现。同时GIL 的使用寿命为 50 年,显著高于电缆的30 年,且GIL 本身的维护成本较低。因此,在高功率的城市输电中,GIL 相对电缆而言已经具备明显的经济性。政策支持、产业推动、技术突破,三轮驱动GIL 行业发展。2011 年至今,我国出台了多项关于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等领域的支持性政策,经过上一轮的智能电网投资,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政策导向逐步切换至特
4、高压输电方向。2021年2021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多项特高压工程,提升新能源输送能力”。根据国家能源局 2015 年发布的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 “十三五”期间电网工程累计投资额不少于 1.7 万亿元,将继续释放大量输配电设备需求。“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实际投入超 2.5 万亿,年均投资额在 5000 亿元左右。在 2021 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未来五年计划投入 3500 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2.26 万亿元,其中将投入500 多亿元,用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幅提振市场对电网建设的信心。技术上,苏通GIL 工程的成功
5、投运,也意味着我国 GIL 技术水平已达世界前列。2019 年 9 月 26 日,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最长距离的 GIL 创新工程,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合环运行的控制性工程苏通GIL 综合管廊工程在江苏正式投运。苏通GIL 综合管廊是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咽喉项目。苏通 GIL 综合管廊首次采用江底隧道输送特高压 GIL 形式,埋深最深处有-74.83 米,这个深度的水土压力超过 0.8 兆帕,是中国国内江河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的隧道。苏通GIL 综合管廊工程于 2016 年 8 月开工建设,2017 年 6 月盾构机顺利始发,2018 年 8 月隧道成功贯通,2019 年 8 月 GIL 设备安装收口,2019 年 9 月工程调试投运。工程开工以来,多项建设指标创造了国内外同类工程施工新纪录:隧道掘进历时 14 个月,掘进速度世界第一;盾构机拆解用时 33 天,拆解速度行业第一;GIL 总长相当于 20 个变电站母线长度,气室超过400 个,SF6 气体用量超过780 吨,施工安装历时 5 个月,日安装量业界第一。电网持续大规模的投入、政策的持续支持以及 GIL 在高压、特高压输配电领域技术的突破和经济性的逐步显现,推动了GIL 行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