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data极数:新能源汽车简史——电动汽车沉浮录(6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astdata极数:新能源汽车简史——电动汽车沉浮录(61页).pdf(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2000年底,在德国留学和工作多年的万钢回到中国,被中国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他确立了 “三纵三横” (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中国电动汽车研发布局。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团队在万钢教授的带领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并开始示范运行。这是中国电动汽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车搭载了国内自主研制的30千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采用高压氢气作为燃料。2004年底,万钢教授团队在第
2、一代车型的基础上,又相继推 出了“超越二号” 和“超越三号”。超越系列的后续车型作为奥运会用车亮相在北京,圆了中国人的清洁汽车之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共有55辆纯电动大客车、25辆混合动力客车、75辆混合动力轿车、20辆燃料电池轿车、3辆燃料电池城市客车以及320多辆各类纯电动场地车,共计500辆新能源车为“绿色奥运”服务。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又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为世博会服务,其中约300辆车为超级电容车、 纯电动汽车,200辆为燃料电池汽车。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是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称王的时代。铅酸蓄电池凭着价格低这个最大的优势得以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
3、0年,“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体”成立,提出了电动汽车电池主要性能指标。这些指标逐渐成为日后车载动力蓄电池开发的主要目标。1991年开始,SAFT公司与标致一雪铁龙集团合作幵发电动汽车专用镍镉电池。与铅酸电池相比,镍镉电池的能量密度高50%以上,寿命也长1-2倍,更适合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源。1992年,索尼公司成功开发出锂电池,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输出电压高、工作温度范围宽,而且寿命长, 这些优点也正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源所追求的。1993年,松下公司向世人展示了密封型镍氢电池,它的能量密度是传统电池的2倍,也不存在镉污染隐患。装载这种电池的电动汽车车速可以提高两倍。此后,镍氢电池逐渐取代了镍镉电池的地
4、位。1997年,欧洲对首辆配备锂电池的电动汽车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锂电池具有重量轻、储能大、功率大等优点,更好地满足了电动汽车的要求,被看作是最适合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之一。1997年美国德州大学教授古迪纳夫博士是国际上最早研究磷酸铁锂材料的学者,他于1997年发现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并申请相关专利,也因此被学术界称为“磷酸铁锂之父。2001年始,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和松下电气公司联合研发车用动力蓄电池。2002年后,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问世。2008年,博世电气公司与三星公司联合成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池合资企业,致力于研发新一代车用动力蓄电池。同年日产汽车公司和NEC公司共同耗资200亿日元,在全球率先批量生产车用锂电池。1997年到2007年是动力电池逐步走进汽车领域的十年,也是电动汽车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