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民币国际化全景分析报告(4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人民币国际化全景分析报告(47页).pdf(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国总体按照“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路径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中国资本项下不开放、不可兑换的前提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是从双边贸易的结算开始的,人民币周边化进程仍在深入。至今,人民币已初步具备人民币亚洲化的基础条件。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将朝着形成“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新体系方向推进,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将得以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向推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规模、币值稳定、金融规模、金融开放四个基本因素,还包括军事实力和政治环境的因素;而通货膨胀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性与人民币国际化呈负相关。各项正向因素通过国际货币三项职能的扩大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2、。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于2012年设计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变化趋势来看,2010-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由0.02增长提升至了3.03,处于趋势上升通道。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5.02,同比大幅增长54.20%。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在2020年上半年超过日元和英镑,并连续三个季度在主要国际货币排名中位列第三,但与美元和欧元的国际化指数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国际化发展方面,2009年7月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8月试点扩大至全国,且业务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人民币
3、跨境收付金额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重达38.1%;2020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28.4万亿元。从跨境收付国内地区分布来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主要集中于中国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东和江苏人民币跨境收付量位列全国前五。其中,上海地区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金额的比重过半。从结算使用地区分布来看,人民币在中国香港地区的跨境收付规模占比最大,新加坡地区人民币使用位列第二。与此同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取得积极进展。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2020年,经常项目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77万亿元,同比增长12.09%,占我国对外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8.44%;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2.91%,较上年提高18.40%。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跨境贸易结算额在2016-2020年间逐年提高,所占份额也呈现上涨趋势,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结构逐步完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职能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