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然保护区:青藏高原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2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自然保护区:青藏高原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25页).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牧民生活于自然环境当中,生计受到自然条件的显著影响与限制,故牧民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是较为敏感的。各调查地点牧民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感知略有不同,但对气候确实在发生变化是牧民的共识。冬季气温的升高、冬季降水的减少、雪线的上升、地表径流的减少是牧民较为共性的报告。大部分牧民对天气情况的印象仅限于最近5 年之内,而会长久留存在他们记忆中的则是大的气候灾害事件,如雪灾、旱灾等,这些灾害都会使牧户的牲畜遭遇严重损失。虽然有对气候变化情况的感知,但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并没有显著改变三江源牧民的行为模式,也尚缺少牧民特定性、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地表径流减少,某些牧户驻地周边的小型径流消失、冬季积雪减少,迫
2、使部分牧户不得不去较远的地方获取生活用水可能是仅有的例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已有气候变化的幅度尚没有对牧民的生活环境造成显著性影响有关,可能与牧民尚不能从已有气候变化感知中发现规律性或趋势性现象有关,可能与当地自然条件仅适合发展畜牧业,牧民调整的余地有限有关。这种看似“主动性不足”的现象,也与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牧民对这种自然环境长期的适应有关。牧民生活依赖牲畜,牲畜生长依赖草原,而天然草原的生长又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故牧民是有应对气象灾害的完整的策略体系的,“抗灾”和“避灾”是牧民会同时使用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主要对象是对牧民生活影响最大的雪灾和旱灾,需要注意的是,青藏高原雪
3、灾和旱灾对牲畜的影响主要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草地(牲畜食物)介导的,故以多种方式储存草料无疑是当地牧民最重要的抗灾策略,分享草料是社区内互助的主要形式,而暂时迁移到其它草地“避灾”,其目的也是使牲畜获得草料。另外,保持尽量大数量的畜群,也有利于牧户遭到灾害后仍然能够保存足以恢复的牲畜,因此 “多畜多福”的观念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考量,更是抵御风险方面的考量。可以说,大规模的灾害事件对青藏高原牧业地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地社区的传统策略与文化也都是为在如何在灾害事件中生存和确立的。这样的灾害事件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而与灾害事件相比,短期内的气温或降水波动对牧户的影响是有限的,对牧户而言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反应也是不经济的。高确定性的典型种植业区域,与青藏高原这样高风险、高可变性环境势必会塑造不同的文化,牧户以 “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应对气候变化也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何况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尚未超过已有的策略能够应对的范围。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青藏高原牧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仍然是偏弱的,如果气候变化带来了趋势性的负面影响(如连续旱灾、生长季降水不足),或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那么对牧业社区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需要在青藏高原建立更为系统地检测体系,以便对当地气候变化的情况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