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数据安全市场空间和隐私计算技术优势研究报告(2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国数据安全市场空间和隐私计算技术优势研究报告(26页).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各地数据交易所被寄予厚望,但发展不达预期。2015 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大力推动数据产业的发展。各地也纷纷成立数据交易所,其中有北京、贵阳、长江、东湖、西咸新区、河北、江苏、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多个。这类数据交易所作为中立第三方,在交易过程中发挥制定规则和标准的作用,对供给方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建模等,在数据上线后负责撮合交易。其中贵阳数据交易所是全球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根据 2018 年的数据,会员数量突破 2000家,链入225 家优质数据源,可交易数据产品近4000 个,涉及金融、政府、电商、电信等30 多个领域;贵阳大数据交易额一度突破1.2 亿元,并实现盈利。
2、但整体上,各地大数据交易所发展均不达预期,多数机构步履维艰。即使最老牌的贵阳数据交易所,根据最新报道,其业务量也微不足道,面临股改。不过,数据交易涉及法律、技术、合规等多个环节,这些都是发展的必要探索。在当前政策对数据安全重视空前的背景下,数据安全法出台后,隐私计算等技术有望重启行业。上海成立全国数据交易联盟,新技术助力3.0 新模式,数据交易新发展可期。7 月10 日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携手 13 个省市数据交易机构正式成立全国数据交易联盟,积极响应“十四五”提到的“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上海在数据流通交易领域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上海数据交易中心2020 年数据流通峰值日流通量达1 亿条。全国联盟发起成立数据要素智能合约创新联合体,发布了基于区块链的新一代数据交易系统,以及多方安全计算服务平台,志在推动以公共数据开放、政企数据融合为基础的创新应用。从深圳和上海来看,数据安全相关建设率先在一线城市落地和启动,预计将逐步走向全国。相比之前各个地方数据交易所单兵作战,难以形成系统和规模,此次全国数据交易联盟有望实现技术和应用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