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行业:卫星视角制造业订单的那些事!-210722(2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化工行业:卫星视角制造业订单的那些事!-210722(29页).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我们追踪了东南亚各国港口以及全球集运船舶卫星数据构建了各国的集运活跃指数,通过对中国、越南、印度各国港口集装箱船舶活跃指数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在疫情反复阶段对出口的影响。通过对中国/越南/印度各国集运活跃度及 2021/2019 同比增速(剔除 2020年疫情波动导致的基数影响)可以显著发现,部分印度/越南订单转移或成中国长期出口订单,2021 年 5 月印度疫情略有好转,集运活跃度处于高位,但当期中国集运活跃度并未出现显著下滑,2021/2019 年同比增速依然维持 50%+,伴随印度受疫情反复导致集运活跃度下滑,中国 2021/2019 集运同比增速出现显著增长。而越南整体集运活
2、跃度受疫情反复影响持续低迷,从 2021 年 4 月起,整体集运活跃度均低于 2019/2020 同期水平,越南出口受疫情负面影响较为显著。产业现状:东南亚产业规模小且增长缓慢,中国产业规模巨大但依然具有很高的增长潜力。原料成本:内外棉价差缩窄至 1000 元以内,东南亚的纺织业原料成本优势已基本消失;东南亚化纤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化纤方面是中国更具原料成本优势。人工成本:东南亚人工成本低廉但增长迅速,且考虑工人工作时间、节假日、技能熟练度等因素后,东南亚人工成本可能比国内更高。土地成本:东南亚园区数量有限且增长不足,虽然当前土地成本低于国内,但近几年已出现了成倍的增长。能源成本:东南亚电价与水
3、价整体比国内略显优势,但电力供应不稳定,其高温高湿的环境亦不适于化纤产品的生产。融资成本:东南亚金融环境较差,货币流通性不高,信贷利率高于国内水平,不利于重资产行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东南亚宗教成分复杂,且存在诸多不可触碰的宗教禁忌,对企业进入东南亚带来了不便;此外部分国家与中国存在误解,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基础建设:中国基建水平全球领先,其规模是可以长期承担 5000 万吨乃至更多的化纤生产量的。产业配套:中国的化纤产业链从原油到面料可以只在一个 200 公里的经济圈内完成,这样的产业集群既为其进一步扩大规模提供优势,又为产业链的智能转型提供可能。智能制造:信息时代,中国的化纤产业在研发和服
4、务端加大投入,未来将向着颠覆传统的方向转变,竞争力只增不减;而东南亚尚处在纺织产业链底端,没有能力承接中国的化纤产业链,未来亦不会与中国市场形成竞争。基于以上因素,在东南亚进行大规模化纤产业链发展的成本相对于中国并未有明显优势。这也与当前转移至东南亚的仅为部分劳动密集型低端纺织业的现状吻合。基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化纤产业链具有长期不可替代性,向东南亚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较低。2020 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疫情就全球范围内最早受到了控制,针对化纤纺织产业链,中国持续为全球产业链布局最为完善且稳定的国家之一,全球多国由于疫情反复,成为全球制造产业链的显著不确定因素,伴随全球疫苗持续推广,终端消费需求持续恢复,由于东南亚部分国家供应不稳定,部分订单存在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我们将从中国纺织成品对外出口与东南亚出口的成衣加工原料来源两方面论证东南亚地区在疫情下存在显著的订单转移趋势,且就实际贸易层面而言,部分订单有望对国内化纤产业链的外贸形成长期的正面影响,中国将长期处于全球“化纤-纺织”产业链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