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行业深度报告:产业初心行稳致远嫁接时代新使命-210721(3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行业深度报告:产业初心行稳致远嫁接时代新使命-210721(38页).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产育协同链接学校与实业企业,企业投入力度灵活,参与积极性大,部分企业项目超 600 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其共有 6 种实现路径,对企业投入的要求从 2 万元/项到 20 万元/项以上不等,4 年间学校参与数量从 2016 第一批次的 316 所增长至 2019 第二批次的894 所,参与企业从 35 家增至 293 家,产业龙头达内(699 个项目,下同)、东软(671)、华为(354)等均积极立项参与,深入与学校的合作。产育协同项目数最多的 20 家公司多数均与 IT 相关,IT 为
2、当下产教融合的主流和重心。IT 注重实操性,需要深度参与企业项目以提升技能,因此对产育协同的需求更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计 8 批次中,达内和东软教育集团的项目数达到 699 和 671 项,位于前列,华为、百度和腾讯分别为 354、301 和 291 项。参与和投入较多的企业主要来自 IT 职业技能培训、IT 教育和 IT 实业。此外,综合性培训业务的中公教育项目数达到 198,项目多数与 IT 行业相关。产教融合能力源于产业背景积淀。可以看到在东软教育学历体系与集团形成强有力的协同。从产育协同的数目来看,东软三所学校产育协同人才培养的学院合计有 315 个项目,项目数量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3、水平,合作模式多样。从产品设计上,依托东软雄厚的产业优势与学历教育丰厚的办学积淀,实现产品输出的标准化,以专业共建与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实现了教学能力的输出。综上,在渠道价值上,学历教育作为产业人才供给的渠道,具有最基础的生源聚集价值,降低企业用工招聘的搜寻成本。而民办职教更深层次的优势,一方面在竞争激励和主动性上寻求产业合作,同时合作机制也更加灵活,另一方面集团的产业资源对教学能力提升也会更加显著,渠道价值发挥空间更大。市场化激励和监督支撑民办职教发展,面对价格和招生限制,报到率达到公办平均水平(以广东河南为例)。公办院校在办学的投入、师资、招生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较多,管理模式强调计划性,灵活性较差。但是产业变化迅速,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营高校资金灵活、管理高效,对热门专业的转化快速明显,基础建设、师资引进、教学管理等自主经营。进一步来说,上市民办职教学校需要面对财务投资人的监督,减少了原有股东的内部寻租,学校财务不透明,内部关联交易、资金占用多等诸多问题,在公开审计和市场化定价的基础上,市场化监督保证民办办学的合法合规。虽然民办院校在经营管理日趋体系化,但是依然受到价格和招生规模的限制,价格管制放松前竞争优势无法完全兑现,但是报到率已经达到了公办的平均水平。